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任务与目标、研究结果与结论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任务与目标、研究结果与结论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整体上对其产生的历史社会状况进行分析,阐述其产生的社会与理论根源,简要概述六大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思潮的关系。第二章为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第四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涌现出众多的理论派别,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视域,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当代世界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项目编号:X07006

项目名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项目负责人:乐平

项目类别:教材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

成果形式:达出版水平的教材

关键词: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

一、研究任务与目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作为博士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开设已有10年的历史。由于教育部对该课程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大纲,各个学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差异比较大,基本上是根据开课单位和开课教师的学科背景组织教学内容,对用于教学的教材基本上没要求,适合教学的教材很少。项目负责人承担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现实问题组织撰写了课程讲授内容,并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不断增添、调整、修改。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学生反映没有相应的教材适合学习,又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与所讲授的社会思潮之间距离比较大,希望能提供便于学习和掌握的教材。本项目的目标是编写一本适合与方便我校博士研究生学习和掌握的教材。

二、研究过程

在本教材的内容编排上采用与已有教材不同的编排模式。首先,根据我校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教材通过选择远离我校学生学科专业的社会思潮,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借鉴不同学科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现出强大的跨学交叉的特征。其次,所选择的思潮主要是在20世纪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它的理论观点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政策的制定和普通人的生活。最后,局限于项目负责人的学科背景和各学科的方法论,本教材重点以人的问题和发展问题为主线,选择了人本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未来主义思潮六类,涉及数十位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所涉及的思潮影响大,思想深刻,表现出其跨学科的特点,撰写有相当的难度。项目负责人认为这也是一次学习理论的过程,克服了许多困难,大量阅读所涉及的思想家的著作和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在对原讲义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完成该教材的编写。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本教材主要涉及一百年来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进程,学派之间的思想交锋与借鉴,以及其发展对社会变迁、政府政策的制定、人们生活处境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和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表现为由一定的理论形态的思想做主导,或表现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如实的综合表现形式。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其社会功能表现为能动性、冲击性,它的寿命在于“一种理论的命运如何,主要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表达自己时代的特点,满足自己时代的需要”(马克思语)。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异彩纷呈、流派庞杂,看似漫乱无序,深入其间可发现它们之间的先后相继,蕴含着内在的历史逻辑与相应的逻辑。就其分类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宗教学诸多领域,特别是这些思潮主要产生在欧洲北美,直接影响到欧洲北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同时辐射到世界各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西方社会思潮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内学术研究和社会生活。

基于上述对所讲授的社会当代思潮的构想,本教材以六大类社会思潮作为内容,共7章,具体为:

第一章为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述。从整体上对其产生的历史社会状况进行分析,阐述其产生的社会与理论根源,简要概述六大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思潮的关系。

第二章为现代人本主义思潮。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端与形成的历史演变;分析其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以及对这一传统进行的批判;阐述它在对传统哲学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以独立“个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人的生存、人的意义、人性解放等与现代人的处境相关的人的问题探索的理论与路径。人本主义思潮流派众多,教材选择最有影响力的主要思想流派包括: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虽然它们的研究视角有差别,但其共同特征是强调人的多样性、个体性、特殊性,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本体论意义。

第三章为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也称为科学哲学思潮。本章主要论述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产生的哲学背景与历史演变。由于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危机,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辉煌成就的感召下,抛弃以二元对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以新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提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改造近代哲学,摒弃思辨哲学所研究的绝对的、终极的而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以实证的知识替代抽象的哲学概念。该思潮是现代反传统哲学的一种革命,同时引发了后来哲学的重大变化:从科学哲学研究的对象看,主要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和研究;重点研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索科学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分析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不同流派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哲学必须以科学方法为楷模,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为目的。按照20世纪其主要学派活动时期的次序,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之间发展的思想逻辑评价科学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四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它是产生于20世纪初庞大的差异性大于统一性的国际思潮。本章重点分析该思潮的历史发展脉络;阐述其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的产物在西欧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其在研究的主题上和表现形式上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强调其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其他意识形态和理论学说相结合的产物;指出它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实践不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而具有一种单纯的文化批判思潮的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涌现出众多的理论派别,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视域,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当代世界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在对马克思主义整体介绍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逻辑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选择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环境学的马克思主义等加以述评,评论其对我国社会发展所遇问题研究的借鉴和启发。

第五章为现代西方政治思潮。本章主要述评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与学说,分析其对17和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作为十分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理论的产生直接影响人们的概念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更重要的是思潮的主要观点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和执政的理念,其中重要的思潮直接干预社会生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可谓风云变幻,流派众多,内容庞杂,本教材只选择影响大的思潮,如现代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最近兴起的第三条道路思潮,主要分析论述它们对自由与政府权力的影响,在平等原则和正义原则基础上建立的福利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本章力图在论述现代西方思想家政治理念,将其对人的关怀和思考,以及将资本主义改造得更加人性的设想展现出来,发现其理论的局限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真实原因。这些理论和构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

第六章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本章主要述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消极性和批判性文化运动和哲学运动,其本质特征是对继承和发扬西方传统哲学精神的“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批判,标志着当代哲学思维的一次重大转折;分析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对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和现代性的批判,从后现代主义对一切所表现的怀疑、拒斥,推崇肤浅、低俗、表面化、差古风今、自欺自嘲的做法中,揭示出其对西方社会精神层面上造成的灾难性的负面影响;指出后现代主义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七章为未来主义思潮。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未来主义主要包括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本章重点分析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变化,以及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和思考。悲观主义对全球问题的思考促进了人类对自己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关注,催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推动各国应对环境、能源发展规划的调整。

四、主要创新

本教材的编写具有自己的特色,处理好了以下几种关系:

(一)广博与精深的关系

面对庞杂的当代社会思潮和诸多学派,重点把当代社会思潮各个理论学派中具有独创性、启发性和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按照理论或派别发展的内在线索、思维的逻辑,或某一位思想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殊思路,精选出一些典型的思想流派加以述评。这是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语)。同样,论证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资料的释义比资料的数量重要得多。

(二)述与评、介绍与批判的关系

对当代社会思潮需要忠实、客观地介绍客观实际并给予理解,同时需要批判的超越。没有批判精神的理论是没有活力与生气的。要以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精神对待当代社会思潮的各个理论流派,批判评论要客观,尽可能地引用国内外权威意见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三)外部批判与内部批判的关系

理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式的批判,以及在一个理论内部从可接受的原则和相同语境下的对话展示理论内部的矛盾、困境或缺陷,探索新出路,既可发现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真理性因素,又可暴露理论自身的不足,达到对理论的整体把握。“哲学史料经过‘哲学工程的建筑师’的构造,便获得了批判的生命,成为‘活生生的精神’,哲学史不再是堆满了被推翻的理论的‘死人的王国’,这里展现的将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黑格尔语)。项目负责人也力图以此为标准。

(四)展现思潮的社会条件与理论的内在条件的关系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否则无法理解其产生的意义。但是,理论自身的承袭性也十分重要,它是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由思想家或理论家自己理解和解释,进行理论重构。

在撰写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力图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理解思想家深邃的理论,尽可能真实地展现思想英雄的交锋和理论发展的逻辑和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分析思潮存在的局限。由于项目负责人自身的局限,难免有理解不准确的地方或对思想家观点的疏漏和分析的不到位,需要在今后的研读和教学中进一步予以纠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