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哲学和全部哲学史的一种新理解

对哲学和全部哲学史的一种新理解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和主体自我意识》一书明显地保持着高清海教授的一贯风格,即史论结合,在哲学史的广阔背景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理解哲学和哲学史。在不断地反思哲学的性质、对象和功能等元哲学问题中,力求达到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把握。从实践观点的思考角度对以往全部旧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总结,必然带来对哲学和哲学史的新理解,而这一思考角度的转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真正奥秘。

(一)对哲学和全部哲学史的一种新理解

《哲学和主体自我意识》一书明显地保持着高清海教授的一贯风格,即史论结合,在哲学史的广阔背景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理解哲学和哲学史。在不断地反思哲学的性质、对象和功能等元哲学问题中,力求达到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把握。这本书正像书名所标识的那样,把哲学和主体自我意识并提,已经包含着把哲学看做主体自我意识的意味,已经包含着某种元哲学的理解。

在第二章《哲学与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第三章《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趋向》中,作者全面地阐述了一种新哲学观,表达了他对哲学和全部哲学史的新看法。我认为,在作者对哲学和哲学史的一些主要看法中,至少有以下两点是极有启发意义的。

第一,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作者肯定了哲学的世界观理论性质,但认为过去流行的关于世界观的定义,即把世界观定义为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是非分析的、非批判的、带有直观反映论的特点。它把世界观理论本体论化,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既没有搞透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什么,也没有分清在现代科学条件下哲学应当怎样去认识和解决这一矛盾的特有方式”[1]

按照作者的看法,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矛盾。这是因为,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人显现的世界已经分裂为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对立:一方面人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自然客体的制约性、先在性,人把自己也看做自然因果链条中被决定的存在,从而形成一种自然世界的观点;另一方面人在实践活动中也体验到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人把自然对象看做为我的存在,从而把世界看做属人的世界。作者认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要解决的根本矛盾就是如何实现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统一。

我认为作者对世界观理论的深入辨析确实击中了以往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要害,不经过对认识的自觉反思和批判,企图直接作出关于世界本质的陈述或综合自然科学成果描画出世界的基本图景,就必然陷入素朴实在论和自然本体论的窠臼,从而停留在朴素或机械唯物主义的水平上。总之,没有认识论反省的本体论是无效的。但是要对认识本身进行反省和批判,又必然达到某种人本学的观点,因为人怎样认识和理解,决定于人怎样存在。按照作者的看法,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在实践中既分裂世界,又统一世界,这是人的存在特征,也是世界观理论要解决的根本矛盾。

把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对立统一或否定性统一关系作为世界观的根本矛盾,在我看来也有较为充分的哲学史根据。比如康德就已意识到两个世界的对立,他关于必然和自由的著名的二律背反,就表达了他的困惑,他无法解决两个世界的统一,从而造成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分裂。甚至在古老的佛学观念中也有类似的悖谬,从因缘或因果决定论的观点出发,则“无我无造无受者”,这表达了一种自然世界的观点;从修行觉悟的要求出发,人又是宇宙的中心,这表达了一种属人世界的观点。现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更简洁地表达了这种矛盾:我们在房间之中,房间又在我们之中。

作者认为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对立或否定性关系,是产生主观和客观、主观性和客观性等一切矛盾的根源,全部哲学史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哲学史就是思维方式变革的历史。

第二,哲学史是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历史。

作者认为,哲学史是主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而主体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必然获得某种哲学观念的表达。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是不自觉地反映了人类实践的某一环节和特征,并把这种认识绝对化为某种特定的哲学思维方式,用以解决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关系。随着哲学和主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哲学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在该书的第二章第二节《哲学发展的三大圆圈》和第三章第一节《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中,作者展开了对哲学史的分析,考察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演变。

按照历史的和逻辑的一致原则,作者列举了自然观点、存在观点、意识观点和人本学观点等几种思维方式,着重分析了存在观点和意识观点。作者认为,存在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以直观认识为特征,它从脱离人或融化人的自然存在出发,在现实的自然世界之后,设定了一个超自然的本体世界,以统一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矛盾。古代哲学的本原或本体观念是未经反思的、非批判的,它直观地把人和主体自我意识融化于对自然存在的理解中。作者所说的意识观点的思维方式可看做对近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逻辑概括,这种思维方式以思辨认识为特征,是以认识论为主的理论,它从脱离自然的人出发,把世界分裂为心内观念世界和心外自在世界,并在世界总是对人显现的意识界的前提下,把自然世界归于属人世界,结果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

作者在对上述两种思维方式的批判中,认为它们分别论证了自然世界的统一性和属人世界的统一性,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由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维方式而创立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历史的基础。

我认为,作者对哲学史的总体把握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观点是一致的。从实践观点的思考角度对以往全部旧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总结,必然带来对哲学和哲学史的新理解,而这一思考角度的转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真正奥秘。

作者在第四章进一步论述了思维方式的意义,认为哲学思维方式不是外在于哲学理论内容的抽象形式,而“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2]。作者以存在观点、意识观点和实践观点等来命名思维方式,也表明了作者把思维方式与理论观点或世界观看做统一的立场。在我看来,作者抓住哲学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转换的关键去理解哲学和哲学史,与一些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史的理解是十分相似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决定一个哲学体系的“范式”或“理论硬核”的意义。从作者对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思维方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思维方式看做某种哲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是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我认为作者把全部哲学史看做思维方式变革的历史,把思维方式看做决定一种哲学理论方向的核心概念,这是有创新的,但似乎还需要进一步锤炼、明确这一概念,以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