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

本书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还从组织性质与功能、收益分配与风险控制、知识属性与能力、核心知识过度保护、组织文化五方面分析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产学主体之间的协同交互行为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重要属性,分析产学合作中的协同交互作用有助于帮助我们促进产学双方理性的协调、协作和协商。本书还分析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激励与约束的耦合机制。

第一节 本书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

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了对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与效率的有效调控、推动、扶持和激励的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研发经费的主要承担者和新技术的应用者。大学则是人才培养的机构和知识创新的发源地,它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基地和重要摇篮。但是,传统的由企业和大学进行协议研究的方式往往是企业提出研究计划而由大学的研究单位承担任务。现在这种单向的转移关系正日益被我们称为“知识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所取代,知识只有在共享的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用。

本书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文献分析、规范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机理、要素及其运作模型、载体与环境,对影响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绩效的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

首先,研究了什么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在总结前人对产学合作及知识共享的分析和研究状况基础上,通过对知识及其特性、类型的分析,本书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本书认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就是企业和大学双方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种交流方式,知识主体之间有意识地共同分享彼此所拥有的知识,实现不同特性的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双向流动、学习与创造,从而促进企业与大学各自不同组织层面的知识增长与知识创新的过程。

其次,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本书认为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是由外因之轮和内因之轮两轮共同驱动的:外因之轮主要回答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外部驱动力问题;内因之轮主要回答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内部驱动力问题。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外因主要有:经济发展的知识特征与日益激烈的竞争、知识专业化的推动与知识势差的客观存在、创新环境的复杂性要求。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内在动因可以表述为:组织变革的内在需求、节约成本与费用的推动、提高组织创新效率和降低风险的要求、知识资源合理整合与优化的需要。本书还从组织性质与功能、收益分配与风险控制、知识属性与能力、核心知识过度保护、组织文化五方面分析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产学主体之间的协同交互行为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重要属性,分析产学合作中的协同交互作用有助于帮助我们促进产学双方理性的协调、协作和协商。

第三,回答了怎样开展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本书提出了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载体要素和环境要素等四大要素结构,并以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为参照物,通过探讨主体交互行为的思维基础,以及通过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主体交互层次模型来描述主体交互行为的实现过程,比较完整地给出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多主体系统交互机制的分析和设计思路,构建了要素总体运作和协同交互模型。把产学合作间的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跨组织边界跨领域的知识双向流动、螺旋上升、共享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将自己拥有的自有知识贡献出来,在双方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共有知识并对其吸收、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包括自有知识的选择与溢出、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以及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把大学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各自主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再造,直至形成各自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构筑完善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与功能性失衡,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回答了实现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支持条件是什么?一是分析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网络的概念及特征;揭示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网络中自我进化的博弈假设及其形成过程,构建了企业与大学之间双边协调的多维网络关系平台,并对该网络的关系平台与信息平台建设进行了阐述。二是对知识共享制度环境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知识共享治理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塑造正式的组织结构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去推动知识共享。本书还分析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激励与约束的耦合机制。激励与约束在实践中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一个是“正向”的,即应有足够的回报使被激励者乐于付出最大的努力,到达所要求的目标;一个是“反向”的,即应及时制止不符合目标的行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互配合将帮助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高效完成。收益分配与风险控制是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知识共享工作的展开与成效。本书借助博弈论的相关原理分析了如何更公平地分配知识共享收益,以及如何有效规避风险。三是提出要积极建设诚信与创新学习型文化和政府、中介服务环境。优秀的组织文化建设能够通过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将员工的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行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同时,企业、大学、政府及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可以借助“企业——大学——政府与中介”三者之间形成的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联动超循环演化模型,即“企业——技术创新与转移——知识转化与应用”,“大学——知识创新与转移——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政府与中介机构——管理创新——服务环境”这三个平台,可以围绕知识共享这个主题,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上述三种力量相互影响、抱成一团又协同的联动关系。

第五,回答了影响知识共享绩效的要素是什么?本书建立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概念模型,探讨了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载体要素、环境要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研究假设,设计了其中初始变量、中间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测量指标。概念模型是研究的基础,假设与变量界定则为研究提供了条件。本书认为,作为一个有机系统,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受到客体要素的直接影响,而主体要素、载体要素、环境要素则通过客体要素对知识共享绩效起到间接影响作用。本书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自有知识的选择与溢出、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以及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对产学合作中学习绩效和系统绩效有显著影响,知识匹配及成熟度对产学合作中学习绩效有显著影响,而对系统绩效影响不显著。其中知识匹配及成熟度受产学合作关系、共享网络及平台、共享制度、文化与服务环境影响,自有知识的选择与溢出、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以及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则受到产学合作关系、心理距离匹配度、共享网络及平台、共享制度、文化与服务环境四个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