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也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研究兴趣。与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相比,中国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按照Pacione的划分标准,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基本上处于城市形态研究与实证主义研究阶段。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_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2.3.2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消灭阶级差别、追求社会平等曾长期主导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加之以单位为组织单元的城市建设,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生成、演化成为计划经济的结果。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速,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多,大体可以将它们归纳为3个方面:城市形态空间、城市经济空间和城市社会空间。

早期对城市形态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扩展、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演化方面,如武进(1990)的《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胡俊(1995)的《中国城市形态:模式与演进》、顾朝林(1994)的文章“中国大都市的空间增长形态”等,以及近年来运用遥感、GIS以及元胞自动机等新技术在城市空间扩展与形态演化模拟等方面的研究(黎夏,叶嘉安,1999,2002)。传统对城市经济空间的研究重点在大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高松凡,1989;杨吾扬,1994;宁越敏,1984;许学强,2002;李振泉,1989;安成谋,1990;仵宗卿,2000等)。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对其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分析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阎小培,1999,2000;李小建,1998等)。城市移民是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例如城市内部人口迁居、分布及增长规律(柴彦威,2000,2002)、城市郊区化(周一星,1997,2002)、流动人口(顾朝林,1999;冯健,2001,2002)、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沈建法,1995,1996,2000)等。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也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研究兴趣(顾朝林,1997,1999,2001;吴启焰,1999,2001等)。

与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相比,中国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数成果运用了定性描述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而对行为方法、结构方法等运用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较多,对人类个体行为、社会结构与制度,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薄弱,尤其缺乏从“社会空间统一体”角度透视转型时期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按照Pacione(2001)的划分标准,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基本上处于城市形态研究与实证主义研究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