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基本理论研究与学科框架体系上,培育和创建“城市科学”一级学科。
征稿启事_中国城市科学

征稿启事

《中国城市科学》(原《中国都市文化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主办,专门从事城市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高端学术集刊,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踊跃投稿,鼎力支持。

一、城市科学研究院简介

《易·泰》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于18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朝夕惕厉,焚膏继晷。素以学术经世、科学报国为己任,经百年风雨征程和薪火相继而蔚为大观,既培养了江泽民、陆定一、汪道涵、邹韬奋、黄炎培、邵力子、蔡锷等著名的政治家、人文学家与社会活动家,也贡献了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徐光宪、王安、陈敏章、陈竺等杰出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实业家和医学专家,致力于通过现代科学启蒙和现代文明创造,推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进程。

交大先哲弘一法师曰:“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城市科学研究院始建于2010年11月,初名为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于两周年后正式更名,承“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交大文化精神,持“浩气临事,静气养身”的治学修身理念,聚焦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大问题导向,对接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全球城市发展主流趋势,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科学技术史、媒介管理等二级博士点,以教育部“咨政计划”建设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培育”项目《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等为中心,整合学校与国家发改委共建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陈宪工作室、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全球传播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致力于培育和创建“城市科学”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教育部系统内城市化进程国家智库。

二、《中国城市科学》的定位与目标

本刊的定位是:凝聚学术资源,精研学理问题,扶持学术创新,推动学科建设,积存思想文献,关注现实进程,建构主流话语,引领时代思潮,成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的理论高地与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智库。

在基本理论研究与学科框架体系上,培育和创建“城市科学”一级学科。对已有的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人类学、城市社会学等展开内涵建设。创建城市管理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美学、城市设计学等新兴学科。实现传统城市研究的升级和新学科方向的融合,推动城市科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在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上,聚焦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大问题导向,对接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全球城市发展主流趋势,建设服务国家城市化战略和城市社会发展的软性智库、思想库和智囊团,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矛盾与独特经验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解决方案,提升我国城市化的质量,为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城市病和实现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中国城市科学》栏目简介

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城市科学”、“都市化进程”、“城市战略与管理”、“城市空间与阶层”、“城市资源与文化产业”、“中国城市群与区域发展”、“世界城市研究”、“都市文化理论与政策”、“城市创意设计与传播”、“城市历史与人文”、“城市文学与艺术”、“都市茶话”、“城市学术资讯”等。

“城市科学”主要关注和发表城市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框架体系建设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同时发表基于城市科学的城市化战略等应用研究成果。

“都市化进程”主要研究和展示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当代都市化进程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整体性作用与影响,为城市发展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框架参照。

“城市战略与管理”重点刊发以当代城市发展、管理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与实证研究,包括有创意的城市规划文案及相关应用性研究成果。

“城市空间与阶层”以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都市人类学为中心,侧重于城市的自然、政治、社会的空间演变与相互影响研究,以及不同都市阶层、亚文化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

“城市资源与文化产业”主要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应用问题。

“中国城市群与区域发展”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为中心,研究中国城市群和经济区发展中的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

“世界城市研究”主要发表国际城市学者及国内城市学者关于中外城市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欢迎不同国家城市专家学者之间的对话、讨论与交流类文稿。

“都市文化理论与政策”以都市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与框架体系建构为中心,同时高度关注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政策建构与文化影响类研究成果。

“城市创意设计与传播”以城市设计、都市美学、城市文化传播、城市空间生产为中心,主要研究都市景观与艺术设计、都市形象建设与创意、城市生态与文化传播、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问题。

“城市历史与人文”以城市史、城市文化史、都市民俗学为理论基础,侧重于城市的历史传承考察与当下经验记录,主要发表文笔生动的城市文化札记、都市观光随笔类作品。

“城市文学与艺术”主要发表研究城市文学、城市音乐、城市绘画、城市雕塑、城市舞蹈及大型城市文艺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

“都市茶话”是一个多元对话或个体沉思类栏目,主旨是为不同学科专家学者的城市对话与讨论提供平台,同时也关注学者个体对城市问题、城市经验的反思和解读类文稿。

此外,本刊还将根据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需要不断推出新栏目。

四、《中国城市科学》征稿要求

依据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本刊编委会与本刊作者约定如下:

1.为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本刊只接受电子文本投稿。为保障联系畅通,来稿请同时投以下电子邮箱:13585828563@139.com(王晓静)、ningjiazhu@126.com(朱宁嘉)。

2.作者所投文章应围绕本刊的基本定位和主要栏目撰写,同时欢迎有理论原创、学术创新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相关文章。本刊将根据文章质量和来稿时间择优刊登。文章字数一般在8 000字以内,有重大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的文章不在此限之列。

3.本刊常年征稿,所有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自留底稿。来稿一经发表,即付稿酬,并赠送当期集刊2册。如2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请自行处理。

4.论文格式一般包括:文章题目(中英文)、作者姓名、内容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作者联系方式(包括工作单位、职称、学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参考文献请按照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注录规则》标注。

5.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删减修改权,不同意删减修改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6.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本刊编辑部将同时发表在交大城市网(www.sjtu-us.com),并拥有结集出书、制作光盘等使用权。如有特殊要求,请提前声明。

《中国城市科学》集刊编委会

2012年12月修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