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城市原生态文化

重塑城市原生态文化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原生态的稀缺性,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警告。而这些原生态的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生活方式水平与质量的保证。城市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中国现存663座城市都能够充分地开发城市原生态文化,将能够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画卷,也是一笔巨大的“城市文化资本”财富。
重塑城市原生态文化_感恩与回报_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重塑城市原生态文化——感恩与回报

有学者曾说:“随着地球人口更稠密的覆盖,越来越有必要保留部分地方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说,避免人类的组织癖好,比如国家和城市公园或保护区,节假日期间我们在这里可以逃避管理者、组织者和效益专家及其所支持的一切,而回到真正懂得组织事务的大自然。”(29)这种感觉是一种有社会责任意识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价值取向,当人类走向城市并把城市当做生活、生产的场所,是城市人以群体的方式在“动用”自然物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消耗自然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打破自然的一种秩序,而出现“自然状态的失常”。笔者在1986年还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时曾到过西沙群岛,在还没有去西沙群岛之前,曾幻想到那个很少有人涉足的岛上,一定会在海边拾到虎皮斑斑贝、拾到未曾见过的各种贝壳和红珊瑚等。但是,与想象的完全背离,海滩上几乎无贝壳可拾,我们是在1986年8月1日去的西沙,正值最炎热季节,即使是在没有人的树下,也能看到人们丢弃“易拉罐”……(30)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与索取的过度,地球上已经很少有原生态的存留,就是很少有人能够去的西沙群岛尚且如此,何况如此拥挤的现代城市呢?因此,寻找和开发城市原生态文化,是重塑城市价值的实际步骤,是城市精神和城市消费伦理道德的一种新建设,也是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性和理想境界。

城市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原生态的稀缺性,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警告。对有些城市来说,已经没有了原生态的文化,无论自然属性的还是人文属性的,都已经不复存在。城市生存的环境越来越远离自然,城市噪音、灰尘、空气污染、“水泥森林”式的街区……有些城市空间让人窒息,似乎在迫使着现代人成为“城市动物”。而我们看到的与自然越来越远的城市,其实质也是一种落后的消费道德与落后的自然伦理观的必然表现。在唐纳德·沃斯特的《自然的经济体系思想史》一书中还曾引用了克鲁奇的一句话:从伦理的角度讲,“我们不仅一定要作为人类共同体的一员,而且也一定要作为整个共同体的一员;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不仅与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国人和我们的文明社会具有某种形式的同一性,而且我们也应该对自然和人为的共同体一道给予尊敬。我们拥有的不仅仅是通常字面意义上所讲的‘一个世界’。它也是‘一个地球’。没有对这种事实的了解,拒绝承认文明世界各个部分之间政治上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人们就无法更成功地生活。一个虽然感伤的,但却是无情的事实是:除非我们与除我们之外的其他生物共同分享这个地球,否则,我们就不能长期生存下去。”(31)这一观点的核心是“我们(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这个地球”,所以,当人类从城市最初的形成,到传统的农业社会,再到典型的资本主义工业时期,城市一直是对自然加以索取,到现代社会要求城市对自然的感恩式的回报,这是城市发展的质的飞跃,21世纪我们提出城市定位论的终极目标,城市与自然和谐了,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现代城市来说,原生态是一个稀缺资源。传统的原生态是自然资源的概念,表示未经人类行为影响的、非社会因素生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环境。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原生态文化的概念,既包括单纯的、非人为因素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或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代表性的、本地化的、原汁原味儿的、土生土长的语言、习惯、风俗、技艺、行为、艺术等人文属性的原生态文化表现系统。而这些原生态的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生活方式水平与质量的保证。

在城市文化的挖掘中,城市原生态文化具有民族意识的“草根文化”意义,是民族与城市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在有些城市中,地方性的传统包括原住民族的传统知识,是区域文化长期发展所衍生出的城市与地域无形资产,它包括特殊工艺品图案、造型;民族和宗教的图腾、特征徽记;以及具有商标号召力的文字符号等。特别是通过城市文化的升华,把传统中的乡村文化引入城市生活,必然会有更高的文化与经济价值。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城市地方性的文化,往往因为是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多变、历史悠久和文化背景独特,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特殊文化遗传隔离文化类型和“文化群种”。而有相当多的地方性、民族性为特征的传统知识资源,迄今尚未被工业化利用,是典型的活的“文化化石”。还有的原生态文化知识和表现,难见于书本,而以生活传统和物种的形式保留在聚居地域。这些原生态文化如果能够充分开发,通过整合、策划和创意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资源,并可以构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链。如《中国南京六朝皇家宫苑度假区》(32)的策划,就是典型的案例。城市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中国现存663座城市都能够充分地开发城市原生态文化,将能够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画卷,也是一笔巨大的“城市文化资本”财富。

在此仅举我们参与的城市定位与策划案例。我们根据溧阳作为县级市的城市结构与空间特点,特别是根据溧阳山水资源的比较优势,提出的主要思考要素有“五个原生态”概念:

一是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为基础,建设‘循环社会型特色有机城市’”。率先建立“区域型循环社会”,强调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挖掘、利用与认知。这里就有一个城市社会发展前提资源要素整合问题,即你这座城市还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要素吗?客观地说,有些城市已经没有原生态自然资源了,而有些城市虽然尚存一些原生态的自然文化资源,但是,既没有很好利用,也没有创新性的开发,让原生态自然文化资源自然消耗,而不能把资源转化为资本。

二是强调“以原生态历史文化为基础”,构建“特色人文新城”。与前一项区别的就是强调“历史文化的原生态”,这既需要挖掘,更需要整理,包括现存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原生态文化,当然更希望这个城市能够有显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如老的街区、历史地段和某种“历史文化丛”的表现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可以提出城市个性的文化主张,以此重构城市的区域文化中心地和地域关系的竞争能力,寻求城市新的“文化突围”。

三是以“原生态旅游产业为基础,提升城市旅游的文化品位”。旅游文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不仅仅是开发几个旅游景点,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城市整体生活品质,良好旅游环境是宜居城市的基础,凡是典型的优秀的旅游城市,都是有魅力并形成文化特色的城市,并且必然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凡是旅游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在环境、文化、消费和时尚等方面都是典型的发展不充分的城市,旅游人数的总量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旅游经济,更说明人们对整个城市文化认同及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品质,如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城市,经济发达,文化超前,同样是旅游文化与经济发达的城市,也同样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整体品质。很多城市都在发展旅游业,但是,总是没有发展后劲,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其关键点就是没有理解旅游文化对于城市的价值,特别是没有认识到旅游是一种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水平的体现,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是一个整体性的建设过程,缺一不可。虽然有些城市有专门的旅游饭店和一些景点,但是,由于品质不高,卫生条件差,来这个城市的旅游者都不会产生再来一次的文化认知,或者希望居住在这个城市的文化认知。仅旅游“吃”这个环节而言,在旅游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或者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但是如果这一“环”缺失了,整个旅游就不可能发展起来,进一步说,在旅游体系当中,其中任何一环缺失了,都不可能把旅游做上去,也不可能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形象来说,所谓原生态旅游的文化就是一套机制,包括“吃”、“住”、“玩”、“乐”、“购”、“娱”、“行”;“新”、“奇”、“特”、“异”、“险”、“学”、“参”等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城市旅游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放大,将旅游的体验方式延伸,达到旅游时间的“黏滞性”效果,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城市文化资本”特色的城市。

四是以“原生态景观特色为基础,发展后现代城市的绿色新型工业化城市”。这一层面的策划与定位,强调城市与山、水和自然风光的“嵌入性”发展,从全新的角度认识,生产型企业就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回报自然的一种人文创造,这是全新的观念,是一种城市与城市产业发展的思想革命。

城市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消费体,现实中的城市生活和生产往往使自然遭到破坏,如对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等。我们说城市企业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既是对城市生产行为的重新认识,也是对企业行为的重新认识,如新兴的“城市农业”、“绿色产业”、“有机产业”等都应该成为现代城市的主体产业之一,并根据具体城市的发展机理,创造性策划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山水景观向城市内部的引入,包括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引湖纳山”的一种战略思路。但是绝不是城市本身要进入风景旅游区,恰恰相反,应该是退出旅游区,而是如何“借景”、“借势”的发展问题。如无锡城市与太湖的发展关系笔者曾提出过建议,那是2002年的第二届无锡太湖房地产论坛上,(33)作者曾做过一次演讲,提出:“太湖不是无锡的太湖,太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无锡的最佳发展应该是退出太湖(当时无锡市政府要在太湖边搞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笔者是直接反对无锡的房地产进入太湖的。提出无锡的希望在于无锡的主城区要远离太湖,而无锡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上应该往长江边靠,与江阴形成一体化城市,在无锡与江阴之间建设高质量的快速通道连接,使无锡在概念上既是“滨湖”也是“滨江”城市,如是无锡才有希望。2007年无锡太湖的“蓝藻事件”证明了笔者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这里强调的原生态为基础发展新工业,就是不要破坏原生态关系,创造新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关系。这是城市发展的上上策。创造城市的“新自然主义”的生活方式,让城市能够大角度、大视野地展示循环生态全景,山、水、城、林、路、桥、风……任何视角都可尽收眼底,达到“所见之处皆是景”之自然城市境界。

以下是对唐山原生态文化与文脉的资料整理的节选。

img29

续 表

img30

img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