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雕塑艺术文化

雕塑艺术文化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 隋唐五代雕塑隋唐五代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7. 明清雕塑明清是雕塑艺术更加世俗化并走向衰萎的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这一时期日趋贵族化、 文人化和女性化。这一特点是雕塑的艺术性在中国被削弱甚至被遗忘, 这对中国古代雕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导致雕塑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雕塑艺术文化_旅游文化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另一精华, 在题材内容、 形式风格、 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 中国古代雕塑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由外在形象引出独特的感觉、 意境, 引人遐想。

(一) 中国古代雕塑发展概况

雕塑, 是雕、 刻、 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 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 树脂、 黏土等) 或可雕、 可刻的硬质材料 (如木材、 石头、 金属、 玉石、 玛瑙等), 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 可触的艺术形象, 借以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 审美情感、 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 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 中国古代雕塑创作非常发达, 各个历史时期在雕塑领域都有着辉煌的建树。

1. 史前雕塑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雕刻艺术品, 如河北出土的带有水波纹及斜格纹的鹿角化石, 刻纹清晰优美, 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骨雕艺术的珍贵实物。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 陶塑与泥塑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雕塑品种, 此外还有玉雕、 骨雕、 牙雕、 木雕等品种。

2. 夏商周雕塑

夏商周时代青铜雕塑的成就最突出。 该时期已出现圆雕和装饰性浮雕, 兼具庄重典雅和神秘瑰奇的风格。 至战国时代才突破了这种程式, 向着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

3. 秦汉雕塑

秦汉时代雕塑艺术得到蓬勃发展。 秦汉时代的雕塑以拙重、 粗犷为特色, 缺乏细腻感。这种阳刚之美, 成为秦汉时代积极进取、 刚健有力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该时期代表作有秦始皇陵陶塑兵马俑。 其雕塑手法写实, 整体气势磅礴, 是秦始皇 “示强威、 服海内” 思想的产物。 石雕代表作有西汉霍去病墓石雕, 包括马踏匈奴、 跃马等大型作品16件。

4. 魏晋南北朝雕塑

魏晋之后, 南北对峙, 北部混战, 南朝受玄学影响, 崇尚清静无为。 在这种背景下,该时代的雕塑由秦汉时代的阳刚之美分裂为南方风格与北方风格, 即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 该时期, 佛教兴盛, 佛教造像之风极其浓烈。 南朝佛像俊逸秀丽。 北朝佛像主要有敦煌莫高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佛像面相雄健, 躯体粗壮, 代表作有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 “昙曜五窟”。

5. 隋唐五代雕塑

隋唐五代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 疆土的统一促成了雕塑风格的统一, 即南方的阴柔之美与北方的阳刚之美的融合。 这一时期的雕塑风格被看作是中国雕塑史上的 “理想的风格”。

唐代雕塑融刚健粗犷的生命力量与精致华美的自然灵气为一体, 同时将对征服外物的描写与内心的刻画相统一。 总之, 唐代雕塑充溢着美满与和谐。 在佛教雕塑上, 唐代造型有中国化与世俗化倾向, 如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菩萨躯体呈 “S” 形扭动, 在陵墓雕塑上, 内容的丰富及墓葬制度的完善, 为后世开创了典型。 “昭陵六骏” 是唐代陵墓雕塑中的经典作品。 在明器雕塑上, 唐代墓佣表现的社会气息浓郁, 在中国明器雕塑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6. 宋辽金元雕塑

这一时期, 中国雕塑由 “理想风格” 开始向 “愉快风格” 过渡, 宋代雕塑最具代表性。究其原因, 在于宋代文化的整体精神气质是文弱无能、 苟且偷安, 其艺术导向必然倾向于对个性化情感意志的表现。 这一文化精神特质能够促进文学绘画的发展, 但却对雕塑、 舞蹈类艺术的发展造成障碍

这一趋向在雕塑中的具体表现是佛教雕塑的世俗化, 如四川大足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 出现大量反映世俗生活情节的雕刻ꎻ 陵墓雕塑人物拘谨, 动物温驯, 如宋太宗永熙陵和宋真宗永定陵的雕塑ꎻ 纪念性雕塑重视人物内心的刻画, 以太原晋祠圣母殿宫女雕塑为代表。

7. 明清雕塑

明清是雕塑艺术更加世俗化并走向衰萎的时期。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这一时期日趋贵族化、 文人化和女性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雕塑艺术缺失了精神的支柱, 就只能依靠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 其风格在此时期完全演变为 “愉快的风格”。 以石狮为例, 汉代石狮凶猛, 唐代石狮丰满, 明清石狮则驯顺温良。

明清雕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工艺性雕塑上, 其以巧妙的构思、 高超精致的工艺水平著称于世。 著名遗迹有明代福建德化窑的白瓷达摩立像、 福州田黄石雕观音及弥勒佛等。 清代的工艺雕刻, 以 «大禹治水清玉山子» 最为著名。 天津晚清捏像大师张名山所作 «渔樵问答» «惜春作画» 等案头泥塑作品, 也是案头雕刻佳作。

(二) 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与特点

1. 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

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是陵墓雕塑, 包括陵墓表饰 (华表、 石人、 石兽等)、 墓室雕塑饰 (墓门、 墓道、 宫床等墓内建筑雕饰及墓内肖像)、 明器艺术 (陪葬用的俑和动物造型、 建筑模型和器物模型)。 陵墓雕塑的最高成就在地上, 特别是陵墓门前和神道上的雕塑。 中国最优秀的作品都出现在这里, 如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 顺陵的石狮。 二是宗教雕塑, 包括佛教寺庙和佛教石窟里的塑像、 浮雕。 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优秀的宗教雕塑, 如云冈石窟大佛塑像、 敦煌彩塑菩萨等。 三是建筑装饰, 包括宫殿、 民居、 桥梁等建筑上的装饰性雕塑。 四是工艺雕塑, 包括工艺性的泥塑、 瓷塑、 木雕、 石雕、 玉雕、 骨雕等。

2 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

(1) 题材广泛性。 中国雕塑的题材相当广泛, 如人物、 动物 (包括想象、 虚构的动物)、 自然山水、 历史神话等。 与西方雕塑以人为雕塑的中心表现对象不同, 中国雕塑中人物雕塑作品虽然比较多, 但相对却不特别醒目。 这种取材特点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内涵, 中国人认为人的精神品格需要通过现实社会实现。

(2) 社会功利性。 中国雕塑总是用来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 如工艺性雕塑、 建筑装饰性雕塑ꎻ 此外还与社会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 如宗教雕塑、 墓葬雕塑。 这一特点是雕塑的艺术性在中国被削弱甚至被遗忘, 这对中国古代雕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导致雕塑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3) 缺乏独立性。 中国历史上, 从事雕塑的是工匠, 雕塑被视作 “皂隶之事”, 并形成了古代中国重绘画、 轻雕塑的传统。 因此, 古代雕塑不能在艺术上获得独立地位。 这一地位差异直接导致中国雕塑在古代没有出现完整系统的理论。 这一点与西方异彩纷呈的雕塑理论相比, 区别是明显的。

(4) 与绘画的互通性。 “塑绘不分” “塑容绘质” 是中国雕塑的一个特点。 中国雕塑与绘画的相融性表现在多方面。 首先, 在色彩上, 中国古代雕塑一般都是上色的。 在西方, 是否用颜色是绘画与雕塑的一个重要区别。 其次, 线是中国雕塑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与此相对, 西方雕塑更重体积、 团块。 如中西方雕塑表现衣纹时, 中国雕塑以线表现而西方古典雕塑则以丰富的空间变化来体现。 因此, 通常中国雕塑表面光滑, 而西方雕塑多有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 最后, 中国雕塑的题材雕塑也受绘画的影响。 如自然雕塑是受到山水画的影响。 另外, 中国人物雕塑与绘画相同, 也讲究以形写神。

(5) 艺术写意性。 中国雕像在艺术上的表现以写意取胜。 写意是表现神韵的重要的方式之一。 这与中国古代美学讲究 “传神” “以形写神” 是一致的。 中国雕塑不刻意追求表现对象外形上的酷肖, 而是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 这与西方雕塑注重比例、 解剖、 透视的精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汉代的 «李冰像» «说唱俑», 成功地表现出人物的神采和意蕴。

(6) 多样性与灵活性。 中国雕像在空间上灵活多样。 与西方的 “面面俱到” 的圆雕艺术不同, 中国圆雕更注重正面效果, 如陵墓仪卫人物正面雕刻细致、 背面则简略概括。 此外, 浮雕在其中占有相当大比重, 如建筑装饰、 工艺性雕塑等。 有时为了更有助于表现艺术效果, 将圆雕、 浮雕、 透雕、 线刻等艺术方式混合使用, 更将雕绘混合, 如杨慧之的 “山水塑壁”、 郭熙的泥塑等。

(7) 儒道精神化。 中国艺术精神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 反映在风格上则或为崇高、庄严、 壮丽, 或为飘逸、 淡泊、 天真。 中国雕塑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 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 一般具备儒家风格。 明器雕塑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道家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