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艺术文化

戏曲艺术文化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 中国戏曲概述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是集文学、 音乐、 舞蹈、 武术、 杂技、 表演、 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3. 唐代的歌舞参军戏盛唐时期, 南北文化空前融汇, 中外文化大规模交流。南戏是 “南曲戏文” 的简称, 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
戏曲艺术文化_旅游文化

(一) 中国戏曲概述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是集文学、 音乐、 舞蹈、 武术、 杂技、 表演、 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 元明杂剧、 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 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 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 走向成熟。 中国戏曲经800多年推陈出新、 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 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二) 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戏曲的孕育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具有象征性与拟态性的歌舞之中已经具备了某些戏剧因素, 可以说在原始歌舞当中孕育着中国戏剧的诞生。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 经常举行祭祀活动。 在这种活动当中, 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素。 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专职的巫 (女性)、 觋 (男性), 从事侍奉天地鬼神和为人占卜、 祈祷的工作。 巫觋祀神的乐舞已经非常接近中国戏剧的初级形态, 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周末年出现供贵族娱乐的 “倡优” “俳优”, 主要以歌唱、 舞蹈、 滑稽、 杂技等形式供人取乐调笑, 他们的表演具备了后代戏剧的种种因素, 是戏剧艺术的萌芽, 对后代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汉代至隋代的百戏、 散乐

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 统一封建国家的产生, 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各地杂技幻术、 装扮人物或动作的歌舞、 简单的叙事表演等集成的 “百戏”, 在汉武帝时达到极盛。 百戏当中最具戏剧因素的是角抵戏 (大角抵), 其中最出色的是 «东海黄公», 其演出具备了原始的戏剧形态, 在中国戏剧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南北朝以后, 称百戏为 “散乐”。 其中 «代面» (又以故事内容命名 «兰陵王»)、 «踏谣娘» 等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歌舞小戏在演出形式 (歌舞结合, 唱白互用等) 上和道具 (面具、 脸谱) 的使用上对后世戏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隋代百戏重兴, 隋炀帝时 “总追四方散乐, 大集东都”, 戏场绵延八里, 演出盛况空前。

3. 唐代的歌舞参军戏

盛唐时期, 南北文化空前融汇, 中外文化大规模交流。 歌舞戏沿着 «代面» «踏谣娘»等剧目的流传日臻精妙, 戏剧效果十分强烈ꎻ 而由先秦俳优滑稽表演衍变发展而来的参军戏则成为唐代最主要的戏剧样式。 参军戏以讽刺贪官参军 (官职名) 创制, 有参军 (被嘲弄者)、 苍鹘 (从旁戏弄者) 两角色, 以表演科白为主, 以后逐渐加进歌舞以及弦管鼓乐成分, 并有女演员参加表演歌唱。 参军戏在唐代流传非常广泛, 唐代李商隐 «骄儿诗» 有“忽复学参军, 按声唤苍鹘”。

4. 勾栏瓦肆与宋杂剧、 金院本

在宋代, “参军戏” 和其他歌舞杂戏进一步发展融合产生了宋杂剧。 宋杂剧虽仍是滑稽短剧, 但所形成的戏剧结构、 角色行当等都已经具备中国戏剧的雏形, 更加接近成熟的戏剧。 宋杂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宋代都市里已经有了固定的大型游艺场所——勾栏瓦肆。 勾栏瓦肆汇集各种民间技艺, 吸引了一批 “书会人才” 与艺人们共同创造。 在这样的条件下,宋杂剧应运而生, 脱颖而出, 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戏剧艺术形式。

到了北方金国, 宋杂剧直接发展成 “金院本”。 金院本体制与宋杂剧相同, 是北方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重要形式。

5. 中国戏剧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元代戏剧凭借北曲杂剧 (元杂剧) 和南曲戏文 (南戏) 呈现出的成熟戏剧艺术形态, 并且涌现出的大量杰出的戏剧作品, 成为当时文学艺术发展的主流, 为中国戏剧发展开启了新的天地。

(1) 元杂剧概况。 元杂剧有时也称元曲, 它是金末元初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戏曲艺术。 它产生、 兴盛于中国北方, 元灭南宋以后逐渐流传到南方, 在元代后期趋于衰落。 元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取胜, 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ꎻ 著名作家有被称为 “元曲四大家” 的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以及王实甫等。 优秀作品有 «窦娥冤» «西厢记» «赵氏孤儿» «李逵负荆» «倩女离魂» 等, 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对后来的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艺术和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 南戏概况。 南戏是 “南曲戏文” 的简称, 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 因其最早产生浙江温州 (故称永嘉) 一带的民间, 故名 “杂剧” “永嘉杂剧” 等, 兴起于两宋之交,盛行于南宋至元末。 南戏广泛吸收各种歌舞音乐、 说唱艺术的营养, 形成包括歌、 念、 诵、科泛、 舞蹈等组成的综合艺术, 通过人物的表演来表现复杂而完整的故事, 成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样式。 明代成化、 弘治以后, 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 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很大。

南戏的代表作是 «琵琶记» «荆钗记» «白兔记» «杀狗记» «拜月亭记» 五大传奇。 其中元末高明所作 «琵琶记», 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步闪烁启蒙思想光辉的剧作, 是元末明初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 被称为 “南戏中兴之祖”, 对中国戏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后世有不少剧种将其改编演出。

6.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明清时期传奇继承了元代戏剧艺术成就, 尤其是沿着南戏的发展脉络, 占领明代初年至清代后期近400年的戏曲舞台。

传奇是指明清时期以演唱南曲为主的篇幅较长的戏曲。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 体制庞大, 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表演上则日趋成熟, 多用昆曲演唱。 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亭»、 清代洪升的 «长生殿»、 孔尚任的 «桃花扇» 等。

7. 中国戏剧的转型期——地方戏的兴起

昆曲从清代中叶起渐渐衰落, 植根于民间的诸 “花部” 声腔争放异彩。 地方戏曲舞台的兴旺掀起中国戏曲发展的新高潮。

(1) 花、 雅之争。 清代戏曲历来有 “花” “雅” 之分。 雅部即昆曲ꎻ 花部, 指除昆曲以外的所有戏曲声腔。 清代乾隆以后, 昆曲和传奇开始衰落, 充满活力的花部地方戏相继在弋阳腔、 秦腔与昆曲之间, 徽班与昆、 戈腔之间的抗衡中不断发展壮大。 最终以京剧的形成结束了花、 雅之争。

(2) 徽班进京与京剧形成。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徽班进京献艺, 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 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道光时期, 又有四喜、 和春、 春台三个徽班陆续来京, 合称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表现为: “三庆的轴子 (指三庆班以连演整体大戏见长)ꎻ四喜的曲子 (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ꎻ 和春的把子 (指以擅演武戏取胜)ꎻ 春台的孩子 (指以童伶出色)”。 四大徽班演员阵容整齐, 拥有程长庚、 张二奎、 余三胜等著名艺人。“四大徽班” 进京, 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

继徽班进京之后, 嘉庆、 道光年间, 汉调艺人进京, 参加徽班演出, 形成 “徽汉合流”的局面。 徽班艺人以徽调中的 “二黄” 和汉调中的 “西皮” 为基础, 吸收京腔、 昆腔、 秦腔以及其他地方戏和民间曲调的营养,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京剧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也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使其成为剧坛魁首和 “国剧”。

(3)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越剧、 评剧黄梅戏等。20世纪初, 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 包括越剧、 评剧、 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 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 进入城市后, 它们吸收京剧、 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 表演上得以成熟。

(三)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特征为综合性、 虚拟性和程式性。

1. 综合性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 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 (诸如舞蹈、 杂技等) 而别出新意方面, 而且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唱、 念、 做、 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 便是戏曲的综合性最集中、 最突出的体现。 唱, 指唱腔技法, 讲究 “字正腔圆”ꎻ 念, 即念白, 是朗诵技法, 要求严格, 所谓 “千斤话白四两唱”ꎻ 做, 指做功, 是身段和表情技法ꎻ 打, 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 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 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 有时相互交叉, 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 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 体现出和谐之美。

2. 虚拟性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虚拟性。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 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 借以表现生活。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 所谓 “三五步行遍天下, 六七人百万雄兵” “顷刻间千秋事业, 方丈地万里江山” “眨眼间数年光阴, 寸柱香千秋万代”。 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 诸如刮风下雨、 船行马步、 穿针引线等, 更集中、 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 是一种美的创造。 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 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 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3. 程式性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 程式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 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戏曲表演中的关门、 推窗、 上马、 登舟、 上楼等, 皆有固定的格式。 除了表演程式外, 戏曲从剧本形式、 角色行当、 音乐唱腔、 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 都有一定的程式。

综合性、 虚拟性、 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 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 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独特的艺术光辉。

(四) 中国戏曲剧种简介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 剧种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 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近半个世纪以来, 流传和分布最广泛, 观众群最多的有京剧、 评剧、 豫剧、 越剧、 黄梅戏, 它们被称为 “五大剧种”。

1. 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 “国粹”, 又称 “京戏” “国剧” “皮黄”。 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 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 弋阳、 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 演变成为京剧, 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 表演艺术家之多、 剧团之多、 观众之多、 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2006年5月20日, 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 在华北、 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俗称蹦蹦戏、 落子戏, 又称平腔梆子。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评剧女腔起初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 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 «九尾狐» «小女婿», 新凤霞演出的 «刘巧儿» «祥林嫂» «小二黑结婚» «艺海深仇» 等。

新中国成立前评剧出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 如李金顺、 刘翠霞、 爱莲君、 喜彩莲、 白玉霜等。 新中国成立后有刘小楼、 喜彩苓、 韩少云、 小俊亭、 花淑兰等名伶。 在北京评剧界有小白玉霜、 新凤霞、 李忆兰、 花月仙、 马泰等。

3. 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 河南高调,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 初时以清唱为主, 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因而发展非常迅速。 豫剧在国内外影响仅次于京剧。

豫剧代表剧目有 «对花枪» «三上轿» «提寇» «铡美案» «十二寡妇征西» 等。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推陈出新, 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 如 «穆桂英挂帅» «破洪州» «唐知县审诰命» 等, 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成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 陈素真、 崔兰田、 马金凤、 阎立品, 她们被称为 “豫剧五大名旦”。 小生赵义庭、 王素君, 须生唐喜成、 刘忠河和刘新民, 黑脸李斯忠, 丑角牛得草也成为各具特色的著名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 马琳、 魏云、 王善朴、 柳兰芳等 “豫剧五大主演”。

4. 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 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 (今为嵊州市) 一带 (古越国所在地) 的农村。 最初称为 “小歌班”, 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唱戏, 后逐渐组成职业 “小歌班”, 并于1916年进入上海, 吸收绍剧、 京剧所长, 在茶楼以 “绍兴文戏”之名演出。 演员初由男班演出, 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1938年, 绍兴文戏改称越剧,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有很多优秀剧目, 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追鱼» «碧玉簪» «柳毅传书» «打金枝» «西厢记» «玉堂春» «琵琶记» «孔雀东南飞» 等。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 傅全香、 戚雅仙、 范瑞娟、 徐玉兰、 尹桂芳、 王文娟、 张桂凤等。

5. 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原名 “黄梅调” 或 “采茶戏”。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 唱腔淳朴流畅, 以明快抒情见长ꎻ 表演质朴细致, 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 雅俗共赏、 怡情悦性, 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新中国成立以后, 先后整理改编了 «天仙配» «女驸马» «罗帕记» «赵桂英» «慈母泪» 等一批传统剧目。 其中 «天仙配» «女驸马» «牛郎织女» 相继被搬上银幕,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 王少舫、 吴琼、 马兰等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古今第一长联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昆明大观楼, 叠阁凌虚, 层楼映水, 含烟晓雾, 金碧联辉, 但是使这一昆明名胜闻名遐迩的不是心旷神怡的风景,而是数十年后横空出世的180字长联。

上联: 五百里滇池, 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 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 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 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 梳裹就风鬟雾鬓ꎻ 更苹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围香稻, 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 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 卷不及暮雨朝云ꎻ 便断碣残碑, 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 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 上联写滇池风物, 似一篇滇池游记ꎻ 下联记云南历史, 似一篇读史随笔。 全联180字, 如一篇有声、 有色、 有情的骈文, 妙语如珠, 诵之朗朗上口。 该联想像丰富, 感情充沛, 一气呵成, 被誉为 “海内外第一长联”。

长联抒情叙事, 层次分明, 情景交融ꎻ 对仗工整, 字句洗练ꎻ 内涵美质, 外溢华彩, 意境高妙, 气势非凡。 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 影响甚巨。 大观楼长联是诗、 是画、 是历史的镜子, 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这种远见卓识, 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 正因如此, 该联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 更换, 但始终没有消失, 反而更提高了其在对联史上的地位。

1 由学生对上面所学知识进行复述、 总结与拓展。

2 查找有关中国古代旅游文学艺术的资料,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旅游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注: 鼓励学生课外自查资料。 建议在该知识讲授结束时布置, 在下一次课开始时进行。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和辉煌。 书法、 绘画、 戏曲、 雕塑等, 都有几千年的积累, 这些伟大的创造显示了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 学生增长旅游文化知识, 增强艺术熏陶与感染, 提升个人旅游文化内涵。

1 简述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说出历代名家及其代表作。

2 请举例说明中国著名剧种。

3 简述中国画的分类。

4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说文房四宝除具有实用性外, 还是一种工艺美术品。

中国文化网: http://www.chinaculture.org.cn

中国书画网: http://www.chinashj.com

中国戏曲网: http://www.chinaopera.net

戏剧网: http://www.xijucn.com

中国楹联学会网: http://www.china-ysc.cn/

旅游游记网: http://www.scjdw.com.cn/

书法网: http://www.shufa001.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