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法艺术文化

书法艺术文化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仍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 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历史最悠久、 传播最广泛、 同民族文化关系最密切。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 在书法艺术上, 西周金文超越商代甲骨文, 迅速走向成熟, 构成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
书法艺术文化_旅游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其丰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仍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 点画结构、 行次章法等来表现人的气质、 品格和情操, 从而达到美学境界。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 中国的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一) 中国书法艺术概述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 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历史最悠久、 传播最广泛、 同民族文化关系最密切。 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 符号到创造、 定型, 由古文大篆到小篆, 由篆而隶、 楷、 行、草, 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 我国逐渐形成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无二、 自成门类的书法艺术。 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因此, 书法被誉为 “无言的诗, 无形的舞, 无图的画, 无声的乐”。

(二)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说起书法, 就不得不提到汉字, “书法是依附于汉字, 以汉字为载体的”, 有了汉字才有可能有书法。 汉字是汉族的祖先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字符号系统, 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体系。 世界上也曾经存在过许多其他古老文字, 如古埃及的圣书字、 苏美尔象形符号等, 但它们早已失去记录语言的功能而变为历史陈迹, 只有汉字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

1. 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 如 “结绳” “八卦” “图画” “书契”等, 其中以 “仓颉造字说” 影响最大, 流传最广。 实际上, 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产生活需要, 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慢慢地丰富而发展起来的。

(1) 结绳说。 学者据 «周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 万民以察” 的论说, 推断 “文字起源于结绳”。

(2) 八卦说。 孔安国 «尚书» (虽系伪作, 但年代久远) 序里说: “古代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始画八卦, 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3) 仓颉造字说。 据说仓颉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领袖黄帝的史官。 由于当时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 联盟之间交往日益频繁,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 因此, 史官仓颉便承担了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

(4)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 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 形态逼真, 栩栩如生。 他们的刻画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 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陶文。

2.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从甲骨文、 金文演变而为大篆、 小篆、 隶书, 至定型于东汉、 魏晋的草书、 楷书、 行书诸体, 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端, 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线条、 结体、 章法。

①线条。 甲骨文的线条犀利挺直、 瘦劲峭拔。 这些高度抽象的、 有意义的线条, 将书法与绘画区别开来。

②结体。 甲骨文字形式偏于瘦长, 字体一方面具有均衡对称之美和一字多形的变化美,另一方面又具有方圆结合、 开合揖让等结构形式, 为以后篆书、 楷书的结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③章法。 甲骨文行款严谨, 大多为竖行排列, 与后世的书写行款基本相同, 但却不顾及横列的平直, 字形大小不一。

(2) 金文。 金文具有与甲骨文同样的书法意味。

①西周金文。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 在书法艺术上, 西周金文超越商代甲骨文, 迅速走向成熟, 构成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 这时期的金文上承甲骨文传统, 下开小篆新风, 是大篆书体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②东周金文。 东周时期, 金文书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风格, 这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颇有特色。 东周金文地域文化的风格类型主要包括三种形态: 齐系文字、 楚系文字、 秦系文字。 三种地域风格在差异中又表现出线条匀称化、 结体规整化、 章法严谨化的统一趋势。

(3) 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相传为伯益所创。 大篆有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 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 线条十分简练生动ꎻ 二是规范化, 字形结构趋向整齐, 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 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其缺点是字体繁复, 书写不方便。

(4)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由宰相李斯负责,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 删繁就简创制而成的文字。 小篆看起来很美观、 规范, 给人以刚柔并济、 浑圆挺健的感觉, 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5) 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相传御史程邈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成熟, 占据了主要地位, 而且文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第一次确定了横平竖直的汉字笔画形体和四四方方、 结构整齐匀称的整字形体, 为现代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 今草。 草书源于章草, 章草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 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 “今草”。 今草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洁。 到了唐朝, 又有了抒发情怀, 寄情于笔端而表现的 “狂草”。 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 流畅之感。

(7) 楷书。 又称真书, 是融合隶书和草书而成一体的字体。 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 到了唐朝, 文化高度发展, 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 出现了一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 如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颜真卿、 柳公权等。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 就是由楷书变化而来的。

(8)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 草之间的一种字体, 它书写流畅, 用笔灵活, 生动巧致,产生于东汉之末, 真正繁荣是在东晋时期。 “书圣” 王羲之的 «兰亭序集» 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由于行书比楷书实用, 书写比楷书便利, 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 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中国文字的演变, 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几个阶段, 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 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 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ꎻ 隶书静中有动、 富有装饰性ꎻ 草书风驰电掣、 结构紧凑ꎻ 楷书工整秀丽ꎻ 行书易识好写, 实用性强, 且风格多样, 个性各异。 篆、隶、 楷、 行、 草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三)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简史

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 最初它只是作为文字的现实形式来立身存世的, 后来经过文人艺术家们的介入与开拓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 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总的来说, 书法从殷商到今天, 经历了发展、 成熟和繁荣三个阶段。

1 从殷商到西汉, 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 由于文字的使用和书写都是为贵族服务的, 所以使用面非常狭小。 书法在当时还完全属于一种政治或生活的实用工具, 但作为独立审美艺术的书法还没有诞生。 甲骨文、 金文和篆书虽然书契工具不同, 字体也略有差异, 但是书法特征基本相同: 一是结体繁复, 字形带有较重的象形意味ꎻ 二是线条单纯, 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和形式区别。

2 从东汉到唐代前期, 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即书法在承担政治工具、 生活工具的同时,产生了 “纯艺术” 的倾向。 但此时的书法作品仍不是为 “艺术而艺术” 的自觉创作, 绝大多数都是承载着一定生活内容的书牍。 当时, 近代意义上的自觉 “书法艺术创作” 作品还没有出现。 而且,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唐朝前期。

3 从盛唐以后开始, 我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繁荣期

这一时期, 字体的发展已经终结, 书法艺术主要朝着书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力求在同一字体上通过点画和结体的变化, 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 形成形式多样的书体。 以唐代楷书为例, 就有欧 (欧阳询) 体、 虞 (虞世南) 体、 褚 (褚遂良) 体、 李 (李邕) 体、颜 (颜真卿) 体、 柳 (柳公权) 体等。 行草书写起来则更自由、 变化更大, 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因此书体也就更多了。 它们或者沉雄豪健, 气如幽燕老将ꎻ 或者和婉清丽, 形同绝代佳人ꎻ 有的浑穆苍古, 神似山村野老ꎻ 有的端庄凝重, 貌似谦谦君子。

从宋代开始, 书法家在书法史中引入了 “伦理” “道德” 的概念。 苏轼认为: 书法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展现君子、 小人之性。 而宋代另一位大书法家黄庭坚也提出: 人的品格决定书法的品格, 书法家必须将 “读书” “修身” “养德” 作为书法的后盾, 只有品格高尚才能克服书法中的 “俗气”, 拥有高雅美妙的书法艺术的 “灵” 韵。 就这样, 宋人把伦理学引入了书法艺术。

元代书法家赵孟,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 文徵明、 董其昌都以各自个性驰骋书坛。

清代是我国书法历史上书道中兴的一代, 尤其是出现了一些群体书法家, 如扬州八怪,他们打破馆阁体的僵死书风, 创造出一代崭新的书风。 如郑板桥就宣称过: “凡作文者, 当作主子文章, 不可作奴才文章。” 他的诗、 书、 画并称板桥 “三绝”, 其所以称三绝是因为有 “三真”, 即真气、 真意、 真趣。

(四) 书法与旅游

我国旅游和书法是紧密相连的, 书法已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 书法作品、 书写工具、 书法景观已成为旅游场所中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

1. 专项书法展览精品纷呈

综合性博物馆里无一不收藏中国书法作品, 而专题博物馆, 如中国美术馆、 荣宝斋、 上海书画社、 杭州西泠印社等都有数千或数万件书法珍品。 这些珍贵的作品就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有形无形的资源。

2. 对联匾额是景区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厅堂有自己的民族布置方法: 室内的书法中堂、 条幅, 立柱上的楹联抱柱, 堂上悬挂的匾额都是书法作品。 比如故宫乾清宫, 中间 “正大光明” 匾是清顺治皇帝御笔所书。颐和园中 “留佳” “寄澜” “秋水” “清遥” 等匾额, 皆是慈禧太后亲书, 再做成金字匾额的。 可以说这些对联匾额、 书法作品都是古今名人此地彼时写成, 成为点睛之笔。

3. 摩崖石刻与碑林

我国的旅游景观中碑林的人文价值多是通过碑刻实现的, 而摩崖石刻也借助高山丘陵的石壁, 将名人的书法刻于其上。 我国的碑林很多, 秦汉时即有刻石记功、 记事的习俗, 其后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专题性碑林, 如山东曲阜孔庙内的历代碑石ꎻ 二是以内容丰富多彩取胜的碑林, 如西安碑林ꎻ 三是园林中的书条石碑刻, 如苏州园林中的一方方诗条石。

4. 书法名人故地

我国一些人文景观专为书法名人而设, 原因是这些景点与名人的经历和书法有自然的联系, 而后人凭吊活动多是围绕名人书法展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