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画家李可染的书法艺术

画家李可染的书法艺术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各国都有绘画艺术,却没有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造型为表现形式的艺术。隶书变篆书圆转的线条为方折,比篆书的笔画大为减少,几乎摆脱了图案化,变成符号化的线条。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与元代的赵孟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一般称接近楷书的行书为行楷,接近草书的行书为行草。所谓“书法家”,除了其在艺术上必须有造诣独到之处,还必须在文学(学问)上有所建树。
书画艺术_新编旅游文化

学习任务2 书画艺术

【学习导读】

世界各国都有绘画艺术,却没有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造型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中国书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字体而言,由象形演变成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五大类,各具不同的风格特色。中国画又称“国画”,以墨线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充分发挥毛笔、水、墨和宣纸的特殊性能,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之分,在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

【知识储备】

一、笔补造化的书法艺术

img183

甲骨文

(一)汉字书体的演变及代表作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可分为古文字时期和今文字时期。古文字时期指自甲骨文至小篆,今文字时期指从草书、隶书到楷书。

1.古文字(1)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的汉字体系。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均已失传,惟有甲骨文延续至今。从甲骨文的结构来看,已体现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2)金文

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古代文字叫“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笔画丰腴,体势凝重,《毛公鼎》、《散氏鼎》等铭文是其代表作。

(3)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各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石鼓文》是籀文的代表之作,为大篆之典范,被称为“书家第一法则”。它刻于十个鼓形石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

小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各国文字整理而成。小篆是中国文字史上最早的规范文字。秦始皇巡幸各地时,李斯用小篆书写各种颂扬秦始皇丰功伟绩的石刻,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是小篆的代表作。

img184

石鼓文

img185

《张迁碑》(局部)

2.今文字

(1)隶书

隶书是经过简化、草化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出现于秦代,成熟于汉代,书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变篆书圆转的线条为方折,比篆书的笔画大为减少,几乎摆脱了图案化,变成符号化的线条。笔画有轻有重,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上承篆书,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提高了汉字的书写效率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汉隶的代表作有《衡方碑》、《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等。

img186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2)楷书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一直沿用至今,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钟繇为楷书之祖,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楷书便于书写,堪为学字的楷模,故称“楷书”又为“正书”或“真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与元代的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楷书的代表作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

知识链接:颜真卿及其《多宝塔碑》

颜真卿,唐朝后期最重要的书法大家,书体革新领袖。其书法以篆、隶笔法入楷,方严正大、拙朴雄浑、气势磅礴,人称“颜体”。

《多宝塔碑》即《大唐西京千佛寺多宝塔感应碑》,立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二十。此碑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高285厘米,宽102厘米,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是颜真卿的早期代表作,现藏于西安碑林

(3)草书

草书是隶书、楷书的快写,起源于西汉,称为“隶草”;东汉时盛行,称为“章草”。章即规矩之意。它保存了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东晋以后楷书的草体,称“今草”。今草自章草变化而来并有所改变,形式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画连写,多省略,书写简易快速,但不易辨认。

汉代的张芝被誉为“草圣”。唐代的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有“张颠素狂”之说。草书的代表作有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北宋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

知识链接:张旭及其《古诗四帖》

张旭,唐代中期书法家,为人狂放不羁,又号“张颠”,有“草圣”之誉。其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有提按顿挫。

《古诗四帖》,纸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205厘米,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笔法奔放不羁,用笔圆转流利,俯仰有度,进退有序,令人叹为观止。

img187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4)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以简易为宗旨,实用性强,便于流行。一般称接近楷书的行书为行楷,接近草书的行书为行草。行书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成为魏晋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

东晋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被后人称为“二王”,对后世书法影响甚大。唐代颜真卿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变二王之妩媚为挺拔、苍劲,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卓有成就,人称“宋四家”。

知识链接:王羲之及其《快雪时晴帖》

img188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草书浓纤折衷,楷书势巧形密,行书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快雪时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行书四行,共28字,是王羲之致山阴张侯的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该帖书法精美,久负盛名,历经多人题跋、藏鉴。

(二)中国书法艺术欣赏

中国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表现各种复杂的意境和情趣,它不仅是中国造型艺术精神的灵魂,而且是典型的东方美的艺术代表。

1.欣赏书法作品应把握三“性”

(1)书法作品的抒情性

中国书法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总是情真意切地将书写性情作为艺术的灵魂和最佳境界。“书者,抒也”,“书者,心画也”。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抒发的是一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情;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抒写的是一种慷慨悲壮的情怀;草圣张旭更是“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挥笔如流星,将情感的宣泄发挥到了极致,才达到了“变动似鬼神,不可端倪”的艺术境界。

(2)欣赏进入的同步性

书法艺术兼具时、空两大属性,它的生存形态是空间性的,但它的表现形态却更多地渗入了时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静止的书法作品时采用“同步式”的欣赏,即细心揣摩、体会书法家在写作时的动作、心理、情感、个性等各方面,如见作者挥笔时的动作、表情、神态,做到与作者的感情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去追索、去发掘作者丰富的心灵世界和抒情过程,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的体验。

(3)书法感受的双重性

所谓“书法家”,除了其在艺术上必须有造诣独到之处,还必须在文学(学问)上有所建树。著名的书法家无一不是诗文素养雄厚之大家,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书法写的是字,不懂字或不懂文学的人,很难理解字兼有艺术与文学的双重性。一幅成功的书作不但在艺术技巧上无懈可击,而且在文字内容上也应提供一种优美的意境。书法欣赏不单单是“字”的欣赏,更是“书艺加文学”的欣赏。

2.欣赏中国书法应把握“五美”

(1)书法作品的线条美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是书法的灵魂。书法同绘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绘画所表现的是自然界实物的造型,书法所表现的则是抽象线条的造型,也正因为如此,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是线条造型的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圆厚的立体感。没有圆厚的线条是单调、平面的。书法家在运笔时让笔形成一种笔尖在中线运行的状态,即“中锋运笔”,这样线条中心是骨,四周是肉,肉附与骨。沈括:“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映之不透。”这便是线条之骨。只有骨确立了,线条才饱满,才有生命力。

二是笔力的力量感。所谓笔力,并不是一种蛮力,而是对毛笔得心应手的一种控制。在传统书法中,常用“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术效果。所谓“屋漏痕”是说水滴从屋顶沿墙漏下,不是顺顺当当地一泻无余,而是一面要去克服墙面阻力,一面要缓缓滴下。“唯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而涩矣”。这样写出的线条沉着、凝重、老辣、苍劲,有如“万岁枯藤”。

三是起伏的节奏感。线条变化的节奏感是线条活泼的一种力的表现,一幅书法作品线条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肥有瘦、有浓有淡、有虚有实,运行过程有疾有涩、有轻有重、有连有断,这些阴阳变化形成一种节奏的美。

(2)书法作品的结体美

一是和谐自然之美。细究汉字每个字的构造,几乎没有一笔是横平竖直。但整个字看起来重心平稳、均衡、稳定。横画都呈左低右高之势,而且平行的横画与平行的竖画也多不平行,总有斜侧的细微变化,这样平行而不雷同,产生了一种笔画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是流转变化之美。书法的结体美具有富于变化的特点。王羲之《兰亭序》20个“之”字无一雷同,这种避免一字万同的创造精神、审美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3)书法的章法美

所谓章法,即表现在一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乃至通篇的互相关系的法则。我们在欣赏一幅字时,首先注意的不是点画笔势,也不是单字结构,而是整幅作品带给我们的总感觉。在书法艺术中,线条美、结体美属于局部美,章法则是整体美。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从第一字的第一笔到最后一字的最后一笔,总是有起有伏,有行有止,笔意相连,气脉贯通。章法追求的就是黑白两色在空间分隔中的无尽变化,书法之妙也在于黑与白的无穷变化,书法家要有意识精心留白,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4)书法的墨法美

笔情墨趣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主要特征。中国书法为什么能被不认识的欧洲人、美洲人所接受?原因正在于中国书法这一特殊的由文字书写演变而成的独立艺术,透过笔墨的变化表现了书法家心灵波动起伏的轨迹,它像抽象绘画和无标题音乐一样能拨动观赏者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

(5)书法作品的神韵美

书法与书法家的禀赋、气质、阅历、见识、才学、修养、志趣、情操、心理直接相关。所谓“见字如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喜气画兰,怒气画竹,各有所宜”,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时,要因人及书,因书观人。如王羲之、虞世南,其书举止安和,秀逸潇洒;张旭、怀素,其字渴骥奔泉,气势如虹,龙飞凤舞,尽情地展示生命的活力;柳公权心正笔正;欧阳询之字险劲秀拔,鹰击长空,英武之气咄咄逼人;李白之字超凡脱俗,飘飘然有仙风道气;黄庭坚之字清瘦洒脱,超卓之中寄深远之意;颜真卿之字雄浑天成,精深博大,冠绝古今。

二、似神取胜的绘画艺术

(一)中国绘画艺术源流

中国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人物图》是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绘画实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出现,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有记载的著名画家。三国时吴国的曹不兴是第一个画佛画的画家。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专擅人物画,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绘画艺术取得了令后世惊叹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二是山水画、花鸟画在唐代独立形成画类;三是涌现出一批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王维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成融诗、书、画为一体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奉为文人画的始祖。吴道子是中唐最负盛名的画家,他的画风格豪放,有“吴带当风”之誉,被后人尊为“画圣”,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等。名家还有阎立本、展子虔、张萱、李思训等。

五代的西蜀和南唐,宫廷中设有“图画院”,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画院的开端。南唐顾闳中擅长画人物,《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传世佳作。

两宋是中国历史上宫廷画最为兴盛时期,画院日趋完备,“画学”也被正式列入科举之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北宋的民俗画推向高潮,在美术史上享有盛誉。宋徽宗赵佶也擅长工笔山水和花鸟。北宋文人画声势逐起,主张即兴创作,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形刻画,要求达到“得意忘形”的意境。苏轼、文同的墨竹皆以意趣为长,米芾、米友仁父子则善于运用水墨横点,以表现烟雨迷蒙的景象。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号称“南宋四家”。

知识链接: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绢本,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于世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画中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是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是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是汴京市区的街景。

元代文人画盛行,形成了写意画派。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其最重要的画家有赵孟頫、“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等。

明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董其昌、陈继儒等人为代表的松江派等。明代花鸟画派有以徐渭、陈淳为首的“水墨写意派”和以周之冕为代表的“钩花点叶派”。较有特色的人物画家是陈洪绶,他的《西厢记》等木刻插图,在民间受到广泛的欢迎。

清代初期,“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为代表的遗民画家,他们在绘画艺术上反对“四王”的摹古之风,提倡不为成法所束缚。清代中期,在扬州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追求个性,力主创新,对近现代的绘画影响极大。

知识链接:郑燮与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芬《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其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八怪”一词,在扬州话里有“奇形怪状”之意。他们在绘画艺术上大胆革新,不和当时画坛流行的尚古模拟之风,诗人视为“怪物”,遂有“扬州八怪”之称。

郑燮(音xiè),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郑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

鸦片战争后,各地画家流入上海,“海上画派”随之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他们借鉴民间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作品体现时代气息,雅俗共赏。

(二)中国绘画艺术特征

1.中国画的造型规律:以线造型、以形写神

中国画是以线存型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巧妙地描绘着各种形象。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中国画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此外,中国画在画人物时,也不讲求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2.中国画的构图法则:散点透视、计白当黑

中国画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例如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山水名作《匡庐图》,就是一幅全景式的绢本水墨画,将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屋宇庭院、行人小船都巧妙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画面里,构图上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形成一个全景山水的壮观场面。又如五代南唐画《百花图卷》,把不同季节的四季花卉参差错综地组织在一张画幅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中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常常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像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如齐白石画的虾,大片空白可当水;在马远的山水图中,大片空白可当水天。

3.中国画的色彩法则:随类赋彩、以墨代色

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

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等五种不同的色度)或“兴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纸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4.中国画的意境:气韵生动、情景相生

中国画最玄最难的是气韵。气韵生动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是画家对于超越画面形貌之外的神态神气的追求。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就不能给予人这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作者在绘画时,往往注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如画家笔下冰雪中的梅、松和菊,象征着不畏严寒,敢于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南宋的山水画家马远、夏圭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在构图上开创了以少胜多、空灵深远的格局。这种画风往往使人联想到南宋的“半壁江山”。

所谓意境是指画面所描绘的生活图像和画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魏晋南北朝的宗教画和宋代的宫廷画,给人一种堂皇的气象;元人的山水画,具有一种清高的境界。意境不可能全在画面,一半在画面上,一半在画外,一半在画家心灵中,一半在观者心灵中,没有两种心灵的结合,就谈不上欣赏意境。

5.中国画的独特形式:诗、书、画、印、纸、笔

中国画以画为主,并将诗文、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形式。画中题诗,往往是画家对画中景物的描写,或抒发作画心境,或画赠友人的酬唱。书画相通,许多画家本来就是书法家,以书入画。画、印同辉,在画上钤印的意义不在于留名,一方红印盖在画上,与墨色交相辉映,使画面更富艺术效果。中国画家追求诗、书、画、印四绝,这一方面的名家高手有吴昌硕、齐白石等人。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决定着中国画的特色。中国画是运用绢和纸作画,特别是宣纸的出现,更加发挥了笔趣和墨彩。宣纸的渗性,毛笔的尖锥,使得笔锋无穷变化,产生出奇妙的效果。

(三)中国绘画艺术赏析

(1)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统称,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较山水画、花鸟画出现早,历汉魏、六朝渐趋成熟。人物画表现上力求传神、气韵生动、形神俱备。

如《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宋摹)。全卷分三个部分,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形态古拙,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五代南唐顾闳中所绘。绢本,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全画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共五段,记述了韩府夜宴的全过程。五段画面情节的间隔和相联,通过室内的屏风来分隔,既连续又独立,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极为传神。在构图、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技巧,为中国人物画的鸿篇巨制。

img189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img190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知识链接:吴带曹衣

“吴带曹衣”,系“吴带当风”和“曹衣出水”的合称,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的表现程式。唐代画家吴道子,擅画佛像,他笔势圆转,衣带飘举,后人称为“吴带当风”。南朝画家曹仲达,将印度佛像雕塑中“薄衣贴体”、“立褶衣纹”的技巧,移用到中国绘画中,独创了“曹衣出水”的画法,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这两种风格,也流行于古代雕塑、铸像。

(2)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魏晋南北朝逐渐发展,但大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两宋山水画兴盛,名家纷起,达到鼎盛;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继续发展。山水画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如《潇湘奇观图》,南宋米友仁所绘。纸本,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米友仁是米芾长子,世称“小米”。米氏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画风和技法,划时代地确立了文人画的审美视角和情感意境。《潇湘奇观图》着力描绘江山云雾变幻的奇景,主要运用泼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晕染来塑造形象,很少用线勾勒,浓淡、虚实的墨色使景致时隐时显,迷蒙又富有变化。

img191

南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

如《富春山居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纸本,纵33厘米,横848厘米。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后段(长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短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img192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知识链接:分居两岸的《富春山居图》

画卷本是黄公望为挚友无用师所绘。但几经辗转流离,明朝末年,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痴迷到决定死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但画卷从此成残卷,并一分为二。

火烧之前,画卷由8张画纸连成,全长848厘米。火烧之后,毁坏5尺,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只有51.4厘米,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较长,大约有6张画纸,长636.9厘米,现通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十五年间辗转于四川、贵州、南京,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3)花鸟画

花鸟画是以描绘花卉、瓜果、竹石、鸟兽、鱼虫为主体的绘画,为中国绘画的一大画科。在花鸟画科花卉分科中,以梅、兰、竹、菊“四君子”画最为常见。

如《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所绘。麻纸本,设色,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图画五牛姿态各异。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

img193

唐・韩滉《五牛图》

如《芙蓉锦鸡图》,北宋徽宗赵佶所绘。绢本,设色,纵81.5厘米、横53.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画笔法工细,设色典雅。画上有芙蓉二枝,锦鸡一只。芙蓉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蝴蝶翩翩起舞,锦鸡昂首挺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生动表现出锦鸡的动态和景物的呼应。赵佶自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

【学生讲坛】

1.说说“张芝池水尽墨”、“王羲之爱鹅”等书坛佳话。

img194

北宋・赵佶《芙蓉锦鸡图》

2.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的清明上河图景区,是参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风俗画而建,生动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及市井生活、民俗风情,会使您产生“一朝步入画中,仿佛梦回千年”之感。请结合该景区谈谈影视文化旅游。

【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摩崖石刻、碑刻作品赏析。

[实训目标]

1.能够利用网络、书刊资料、实地走访等途径,收集当地主要的摩崖石刻、碑刻作品。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摩崖石刻、碑刻作品。

[实训内容和方法]

1.按生源所在地5—8人一组。

2.查阅相关资料或实地走访,收集生源所在地主要的摩崖石刻、碑刻作品。

3.分析相关书法家的书法艺术成就。

4.分析这些摩崖石刻、碑刻作品的美学内涵和旅游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