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文化的特性

城市文化的特性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开放性城市文化的开放性是由城市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文化的传播属性所决定的。正是因为城市有了开放性,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城市文化的兼容并包与多元。再次,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文化冲突。
城市文化的特性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一)地域性

城市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类聚居点,地域条件的差异致使城市在建筑、民俗、语言上千差万别,因而形成的城市文化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随着城市文化的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城市文化的地域性会越来越鲜明。例如,我国以北京、西安为代表的北方城市,多雄伟、壮丽的宏大宫廷建筑,以体现出都城的皇家气魄;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南方城市,则体现的是粉墙黛瓦的私家园林风范,体现出士人阶层的文雅恬淡。

(二)累积性

既然城市文化是时空发展的产物,那么城市文化的特质就不仅表现在横向的地域性上,也表现在纵向的时间积累性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城市文化演变的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早期社会封建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城市文化的结构、功能经历了一个由神到人、由贵族到大众、由艺术到产品的发展历程,后一阶段正是源于对前一阶段的继承、发展、演变以及补充。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理论上来说其文化积累越丰厚,就像地质层积累那样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堆叠,一层一层的都摆在那里,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个地方的自然发展历程。在城市文化当中最显而易见的文化堆叠当属城市建筑了,在巴塞罗那的街头可以看到13~15世纪建造起来的哥特式历史建筑、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欧洲新艺术建筑,和以高迪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这些不同时代的建筑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巴塞罗那文化的演进与多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像巴塞罗那一样对旧城进行了严格保护,许多城市在现代化进程的大拆大建中将这些人类文明的创造及印记抹去了,全球化正使各地的城市逐步趋同,从伦敦到纽约、到东京、再到上海。各式“火柴盒”式的建筑使城市千城一面,从美学角度看建筑不再是城市形象个性的代表。

然而从另一方面讲,无论城市如何扩张,其容量总是有限的,城市只有像人体一样不断新陈代谢,抛弃过时的、吸纳新鲜的才能维系城市生命细胞的活力,保障城市健康发展。因而对于城市旧有肌理是该全部保留还是该扬弃的选择就成了有争议的议题。城市是活着的,人为地将城市及城市文化禁锢在某个特定的时代以及抹杀城市发展的痕迹,都是一种带有主观臆断的对城市肌理的破坏,正因为人们对城市及其认识的不断科学与深化,人们才逐步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多样性的重要性,这也拓宽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方面的认识,工业遗产保护、历史街区保护、景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们正在用现在的努力创造明天的遗产。

(三)开放性

城市文化的开放性是由城市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文化的传播属性所决定的。虽然城市化进程以及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发展趋势缩小了城城之间与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同时也需要加强了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任何城市都不能摆脱相互间的依赖关系而回到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状态。这种城市间的交流性表现为物的交往即城市间的贸易、经济往来,表现为人的交往,即我们通常所谓的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文化产生的本身,即为了满足人们交流与传递信息的需要。正是因为城市有了开放性,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城市文化的兼容并包与多元。在当代的都市里,往往传统与现代并肩而坐,土著与外来各有千秋,高雅文化与世俗难分伯仲,各种力量各占一方又互通有无、不分彼此,均衡发展,也许这就是城市文化开放性的最好证明。

(四)多元性

城市文化的多元,强调的是其结构构成上的非一主体性。首先,就城市内部构成而言,古代城市文化按其性质可分为宫廷文化、文士文化和俚俗文化3种,阶层不同对于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宫廷文化体现的是权力、威严、富足、奢华,文士文化强调的是高雅、气质、艺术品位,而俚俗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基础则体现的是大众的娱乐、价值观念。同时由于地域性差异,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职业团体、阶层的差异,都会造成城市居民特殊的、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动机。其次,就某一地区文化的外部来源来讲,文化的开放性必然会带来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例如,唐朝的长安,不仅汇集了国内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而且作为当时世界的文明中心之一,也通过丝绸之路以及各国遣唐使带来了富于异域风情的民族文化。再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构成本身就是多元的,在洛杉矶,不仅可以见到美国的黑人、白人,也可以见到墨西哥人、欧洲人、亚洲人等不同族商;中国城、日本城、迪士尼好莱坞等诸多文化体为洛杉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城市活力。最后,在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与差异观念下发展起来的当代城市,其发展也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带来了文化构成方式的转变,由单一主体控制的大众传播模式逐渐被多元主体的网络交流所取代,城市文化被知识文化所主导,知识创新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前锋。

(五)冲突性

城市文化的冲突性是由不同利益群体、区域、代际间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这种矛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首先,不同年代对于文化的认识不同。文化是时空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文化,流行文化的发展就是这一观点的最好佐证。即便生活在同一时代,年龄的不同对于同一文化现象的认识也不会相同。因为人也是时代的产物,人的思维虽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转变,但思想一旦定型成熟就会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并伴之一生,很难改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以“80后”“90后”来命名一个群体,虽然每个人的个性各有差异,但在他们身上还是能找到其成长年代所共有的典型群体特征。其次,不同区域对于文化的认识不同。这一点在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里论述过,在这里不在赘余。再次,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文化冲突。任平认为,起源于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浪潮使得城市化的特征出现了超大规模、集中化和机械化等特点,并成为世界体系的统治中心,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则属于追赶型或依附型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依附型的城市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成为世界发达城市经济——文化的“扩散地”,形成所谓的文化殖民。另一方面,种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化冲突现象。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未来引发城市及地区间的矛盾或危机主导因素不是政治的或者经济的,而是由不同文明集团间的冲突所引起的。

(六)动态性

城市文化动态性指的是其文化的非固定性,即发展的特性会引起城市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纵向上的时间继承性和横向上的融合互通性。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其就有的机理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扬弃、不断继承。当然这不是说城市文化就一直是积极地向上发展没有倒退,古埃及文明的没落、罗马帝国的消亡乃至现代社会城市问题的加剧都不是正面积极的,但是从人类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人类文明的脚步是迂回向前的。新的文化现象既继承了原有文化的核心精髓,又在其旧有文化机体上不断创新、保持活力,这种关系即内核及外显的关系。例如,方言、生活习俗的流传。饮食文化的动态性体现在,当代人既保留了筷子、讲求色香味俱全等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精髓,又结合现代讲究营养搭配的科学饮食观念,在菜肴的种类及做法上采用新原料、新烹饪工艺。

城市文化既然有了冲突就势必会融合。社会学者将城市的文化融合描述为城市文化的分化、整合及适应过程,城市文化的内容增减会引起城市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等的变化,继而融合成为新的文化系统。例如,在中国的节庆日系统中,既有中国的传统型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又有国际通行的节日如新年,另外还有很多国外的“洋节”备受年轻群体的青睐,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各种节日在融合与传承中也许改变了它的初哀,但它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本质没有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