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与城市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这为区域视野中的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宏阔深远的背景。表1 江南区域开发与地区中心城市文化发展的对应关系
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_都市文化

区域: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武廷海

一、城市文化研究呼唤新的观念和方法

城市文化是城市体形环境(物质环境)的内部蕴涵,如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对人们的动机、行为有着持久的影响,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了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对此,人们已有所认识,例如芒福德(L.Mumford)就指出,将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物质上的质量”(physical mass)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psychic energy)(1)。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也曾满怀信心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2)。目前,中国经济建设势头正猛,城市化也开始进入加速阶段,可以说,寻求城市的文化精神,唤起全民族追求文化的社会意识,正值其时。

然而,毋庸讳言,如今城市文化内涵的贫乏似乎是人们共同的感受。从主观上讲,正如吴良镛先生所指出的,这是源于建筑创作上的贫困(3);从客观上讲,则由于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们与传统的生活空间的逐渐分离,地域文化被淹没,城市文化特色也开始暗淡、隐退。因此,追寻建筑与城市的灵魂,以求物化与文化的平衡,便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中都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有关城市文化的研究并不少,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都对城市文化有所探讨,构成了城市文化研究的多元局面,但是它们多限于从各自的角度,比较局部地探讨问题,城市文化研究呼唤新的更为综合的研究方法。

二、城市文化研究的区域视野

区域原本是地理学上的核心概念之一,一方面用以指一个客观存在的地理单元,这个单元往往具有特定的位置和共同的特色,包括自然方面的与人文方面的;另一方面,区域又是一种主观建构,正如格拉内(J.G.Grano)指出的:“地理区域是现实的基本部分,是靠着把现实中实际观察到的复杂性,有目的地化繁为简得出来的。”(4)因此,完整的地理区域概念是客观的物质环境与人们主观建构的结合。

在学术研究上,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运用区域观念,并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20世纪30年代,冀朝鼎先生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Key Economic Area),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5)60年代以来,施坚雅(G.W.Skinner)教授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区域”的观念——施坚雅称之为“大区域”(macro-region)——把中国分为九个独特的区域,并将每个区域的诸多方面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试图把生动活泼的历史恢复到这个整体中去(6),这也有着相当的可取之处。1986年,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国文化有其具体的时代性,不能笼统地、简单地谈论中国文化;而在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文化的地区差异应予以足够的注意。(7)

所谓区域视野,简言之,就是用区域观念来考察城市文化。当然,这里的区域不只是纯粹的地理区域、政治区域或经济区域,而是着眼于自古沿袭的历史文化区域,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概念。中国幅员广大,历史久远,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文化状况、建筑条件、历史传统等因素千差万别,从而客观形成了一些历史文化区域,如人们所熟知的中原、江南、巴蜀等。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它们集中地体现于城市中,赋予城市文化以鲜明的底色;而城市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文化往往又会积淀、留存下来,成为区域作用的表征,并进一步强化区域的特性。区域与城市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这为区域视野中的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宏阔深远的背景。

与以往的研究方法相比,区域视野不是就城市论城市,而是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认识城市文化。从空间上看,区域视野把城市与其腹地以及其他有关城市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将改变传统研究中单单以时间为主线的局面,而把城市文化赖以存在的地域空间上升到应有的地位。从时间上看,区域视野根据区域自身特有的变化节奏,考察城市文化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变化的大历史,这将以动态发展的概念取代传统的简单的适应和演化的概念,区域城市文化发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过程。合而观之,区域视野实际上是着眼于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特征的区域以及文化生成、发展的历史空间,即它是一个文化时空。通过建立空间时间坐标体系,人们可以把握城市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整个区域的城市文化也就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综合的认识,是可谓一种“科学的立体思维方法”。(8)

三、区域视野中的城市文化研究的开展——以江南地区为例

依据区域的时空范围,区域视野中的城市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步骤(或方面),现以江南地区(9)为例(图1),逐一陈述。

(1)在全国层面上进行分区,把区域视为面中的点,探索这些点在面上的空间结构关系及其运动特征。例如,我们可以在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审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源远流长,其发端于吴越文化,历经中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于六朝逐渐成形;南宋时,江南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又经元明清三朝的文化积累,其力量愈加壮大;近代以来,江南又率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转型,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地理枢纽。受地区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江南城市发展后来居上,并得风气之先,高潮迭起,在中国城市文化史上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江南现象”。特别是自宋室南渡以后,可以说,它将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甚至中国文化发展带入了令人眩目的“江南时代”。

img2

图1 江南地区行政区划图

(2)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化发展与其所在的核心区域之间以及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时期区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区域文化图景的变迁,以具体把握区域内部的城市如何结构为一个整体,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区域城市文化昌盛的态势。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地域开发的过程;在每一个繁荣的城市的背后,都有一个核心区域支撑着(表1);整个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通常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市,而是一个以核心地域为基础的、紧密联系的城市群体。

表1 江南区域开发与地区中心城市文化发展的对应关系

img3

(3)探索城市景观的区域特征。我们发现,江南城市文化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即“亲水性”、“文人性”,以及“整体个性”。第一,江南地区以水称胜,城市中建筑、桥梁、园林、绿化、名胜古迹等每每与水亲和,阴柔秀美,富于灵气;第二,文人是江南城市文化的建设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江南文化是一种“文人文化”。第三,从总体上看,江南城市文化都具有一种“水质”与“文气”,但并非千篇一律,在整体观念的驾驭下,江南城市在统一的风格中又千变万化,从区域到不同城市,乃至建筑小品、一山一石,都饶有特色,各有情趣,富有个性。

不难看出,区域视野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它联系上下远近,努力从全体来看局部,是一个宏观的视角。严格地说,这种观察是把城市文化发展在时空中进行全新的组织和营构,从全面的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使之成为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整体而有机的文化图景。

四、从区域的角度研究城市文化的意义

目前,区域视野中的城市文化研究尚不多见,但是我们确信,这是一项富有意义的探索,它将在材料的运用、城市文化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理论提升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启示城市文化研究的崭新境界:

(1)从抽象走向具体

中国城市文化研究除了对历史文化进行抽象的文本解释外,区域文化的实证是一条不可忽视的脉络。地区性是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基本特性之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应该是各区域文化的融合,区域是开展城市文化研究合理而可能的途径。

就中国城市文化研究的现状来看,一些中国建筑与城市研究的先驱者,基本上将中国城市发展理出了头绪,建立了体系,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如今迫切需要的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步更为自觉地开展区域实证研究,进而把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设想,如果我们能对中国各典型地区的城市文化现象加以条分缕析,并进行参照对比,研究其空间格局,我们将取得一幅轮廓分明的中国城市文化图,这不仅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城市的区域特色和多样性,并进一步阐明各地区的个性所在,而且可以大大深化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总体的、具体的认识。

(2)从“主义”回归基本

王明蘅曾著文指出,当今建筑思想界是“主义”繁多却显“人文”贫困,他形象地称之为“灌木现象”:

建筑人文的思想界出现一种“灌木现象”,即枝多而根浅,不断地冒出新枝,但因根浅而难以茁壮长大,只有再冒新枝,这种灌木现象令我们不得不感伤建筑界的思想土壤确实是较贫瘠的。(10)

这启示我们,要将城市文化研究的着眼点转向基本的理论,注意培植思想的土壤。而区域就是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基础之一,透过区域,我们可以绕过种种“术语”和“主义”,直接找寻城市文化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没有根或断了根的文化,就如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是难免于枯萎的。尽管目前的城市研究也提倡联系区域,但更多的是物质的、经济的方面,城市文化的根还未得到应有的注意。

如果以更为宏观的区域眼光来看,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也会有新的答案。例如,如何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我们似乎可以不必再拘泥于“符号”、“风貌”,只要不脱离区域文化的母体,能努力在新的生活形态和新的技术水平下继承和发扬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营造城市特定的文化氛围,城市文化就能得到更全面、更深层、更宏观的保护和发展。甚至可以说,前者只是城市文化之末,后者才是城市文化之本。

(3)从分散走向整合

城市文化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价值观等都对城市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知识世界也为我们认识城市文化提供了形形色色的解释。然而,由于这些认识之间相互隔离,缺少必要的整合,因此我们很难对城市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区域是一种理智概念与分类范畴,“建构一个区域的概念或了解特定的区域,这意味着结合诸多不同的专业而获得系统性的解释”(11)。其实,早在20世纪初盖迪斯(P.Geddes)所提出的“区域调查”中,就已有着深刻的方法论的追求,即“知识的综合”:

知识的综合是一个长期的梦想,思想家们借助于高深的专业,如逻辑学、数学等,在抽象中寻求,凡此都脱离了实际的自然和人生。如果在对客观世界的调查中,这种知识的综合确实被更加直接地阐明,那会怎么样?(12)

如今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城市研究中“解析”式的研究仍然占有一定的位置,但是我们可以预见,这已经是“综合”的前奏。从研究方法上看,区域观念是“综合的融贯研究”的初步表现形式之一。

原载《城市规划》1999年第11期

武廷海,(1970—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出版专著《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六朝建康规画》等。

【注释】

(1)Lewis Mumford,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and its prospects.London:Secker&Warburg,1963.p.353.

(2)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2页。

(3)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华中建筑》1997年第2期。

(4)转引自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评述》,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4页。

(5)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6)G.W.Skinner.The City in Later Imperial China.Stanford,1977.施坚雅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8)借用吴良镛教授论述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之语。

(9)本文所说的江南地区,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上,其地理范围包括苏南(江苏长江以南)及苏北扬州、浙北(浙江北部)、皖东南(安徽东南部)、上海市和江西骛源县。

(10)王明蘅:《当代建筑人文的贫困(节录)》,《世界建筑》1997年第6期。

(11)Massey,D.,Questions of Locality.Geography,78(2).1993,pp.142—149.

(12)Geddes,P.,Cities in Evolution.London:Ernest Benn Ltd.1915,p.3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