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篇连贯研究的新视角

语篇连贯研究的新视角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语篇连贯研究的新视角一、概述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议题。限于篇幅,本章仅对语篇连贯性作初步探讨,并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认知操作是认知系统的操作,故对语言的认知研究是对语言系统和系统操作的研究。Stubbs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是听话人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

第一节 语篇连贯研究的新视角

一、概述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议题。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上,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尤其是Beaugrande和Dressler、Halliday和Hasan、Harweg、VanDijk和Kintsch、Stubbs等对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理论研究一方面反映了语篇分析者的不同研究视角;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语篇分析的跨学科性。限于篇幅,本章仅对语篇连贯性作初步探讨,并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

二、连贯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论点

对连贯的研究早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就开始了,在修辞学中,连贯被认为是使文章获得统一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在语篇分析领域,对连贯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在这一方面,德国篇章语言学家Harweg(1968)对语篇中各种替代手段(substitution)形成的衔接与连贯关系所做的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较早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研究的还有VanDijk(1972,1977)、Widdowson(1978,1979)、Kintsch(1974)、Halliday和Hasan(1976)等。20世纪80年代是连贯理论发展的高峰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者有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Brown和Yule(1983)、Stubbs(1983)、VanDijk和Kintsch(1983)、Halliday和Hasan(1985)等。20世纪90年代是连贯理论向纵深发展的时期,比较引人注目的研究者有Tsui(1991)、Blakemore(1992)、Schiffrin(1994)、Gernsbacher和Givon(1995)等。由于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语篇,他们对连贯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有所不同。Halliday和Hasan(1976,1985)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Reinhart(1980)和Ehrlich(1990)等将语篇的连贯性分为显性连贯(explicit coherence)和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两大类。Enkvist(1978)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并指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三、连贯性研究的多元视角

以上对连贯问题上的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分析。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语篇的连贯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研究语篇的连贯性。

1.认知科学与语篇连贯

根据认知科学的定义,认知的研究强调认知操作。认知操作是认知系统的操作,故对语言的认知研究是对语言系统和系统操作的研究。如果语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语篇,那么语篇的研究应该是语言系统的构建和具体语篇在系统中的操作。Blakemore认为,语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有关,连贯性产生于听话人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对关联性的寻求,而衔接手段的目的在于制约话语的关联方式,从而减少听话者对关联性的寻求过程中所付出的认知努力。Blakemore(1987,1988,1992)在Sperber和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基础之上对语篇连贯的认知模式所做的探索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根据Halliday和Hasan(1976)的观点,连贯涉及语境。在认知模式框架中,语篇操作中的语境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1)通过各种信息输入的信息,包括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嗅觉信息等;

2)这些输入信息激活大脑中相应的语境知识,并向语言系统传递信息,由此成为语言系统的输入。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语篇所描绘的事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收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Stubbs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是听话人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比如:

①A:What do you think of my dress?

B:The colour is nice.

例①两句的连贯在概念中涉及两个部分:a.“女装”(dress)和“颜色”(colour)是直接连接的;b.问题的回答可以是褒扬的(It looks pretty和It is wonderful等),也可以是批评的(It doesn't look pretty或It looks funny等)。但问答之间却没有像my dress和it之间那样连通。由于“女装”是实体,“颜色”可以是实体的一种性状,两者可以是连通的,因而dress和colour也是连通的。由此看来,对语篇连贯性的理解涉及语篇接收者将语篇世界中的概念和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认知推理。

2.语域与语篇连贯

Halliday和Hasan(1976)认为,语篇在语境方面是连贯的,因而在语域上是一致的。语域一致性指的是构成语篇的句子或语段都属于同一情景语境,即语篇是按同一个话语范围(field)、话语方式(mode)和话语基调(tenor)展开的。VanDijk和Kintsch谈到的语体连贯(stylistic coherence)指的是说话者或语篇运用同一种语域,也相当于Halliday和Hasan(1976)的语域一致性。根据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variables)的不同,情景语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每个情景类型都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contextual configuration)。语境构型决定着语篇的意义范围,即语域。语域提供特定的语境构型决定各种典型的意义潜势并影响着语言解释。比如:

②A:You see that thing over there?

B:Yeah!

A:Hand it to me!

B:Too heavy.

A:Good boy.

在例②中,you,that thing,over there,me等的所指没有明确用语言表示,所以我们无法仅仅从语言形式上知道。另外由于最后两个句子缺乏明确的篇内衔接机制,我们不能马上确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在语篇内部显然出现了空环(missing links)。但对于现场的交际者来说,他们是清楚的,与用语言把它表达清楚是相同的,而且由于有实物在现场,实际上比用语言表达更清楚,语篇本身却是连贯的。

3.语义与语篇连贯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中,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VanDijk认为连贯是语篇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于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的解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连贯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关系。朱永生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所表达的命题彼此相关;

2)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彼此相关。

归纳起来,语篇的连贯性指的是语篇的组成部分在意义或功能上的连接关系。比如:

③A:They have a big house on the hill.

B:It has at least 10 rooms.

(VanDijk,1985)

如果把例③看做是一个连贯的语篇,那么A与B之间的连贯关系不是靠house与it的同指关系实现的,而是由A和B所表达的完整命题之间的关系实现的。因此,从语义的角度看,语篇的连贯性在局部上表现为语篇中前后相连的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在总体上则表现为句子意义与语篇的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即语篇主题之间的联系。

4.语用与语篇连贯

语用连贯(pragmatic coherence)指的是言语行为序列的连贯关系,即语篇在语言功能上的连贯性。Tsui(1991)认为,在会话语篇中,不管是否存在衔接关系,只要一个语段的言外意图或者与其语用预设有关,那么这两个语段之间就可构成连贯关系。Brown和Yule(1983)不仅强调了含义对解释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语篇接收者在理解话语含义时所运用的三种语用策略:交际功能的运用、社会文化知识的运用、对所要做出的推理的确定。比如:

④A: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B:Pilots are on strike.

(Widdowson,1979)

例④的会话语篇中虽然没有衔接手段,但A完全可以通过语用知识来理解B的含义,也就是说A和B的语段之间存在着连贯关系。因此,从语用的角度看,语篇连贯性体现为语篇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连接关系,即句子或语段所实施的言外功能之间的联系。

语篇连贯理论涉及语域、语义、语用、认知多种理论和知识,在进行语篇分析时,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和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语篇的连贯性问题。总之,语篇是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的,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实际过程以及与语篇的生成和理解相关的因素,便很难揭示语篇连贯性的实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