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书研究背景及意义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重,从而推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对而言,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书研究背景及意义_新农村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1.1 本书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在原《城市规划法》的基础上,新增了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等内容。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重,从而推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包括用地布局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市政规划等内容的新农村规划。另一方面,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节约配套设施建设成本,浙江省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启动了“合村并居”试点工作和推广,迁并一些超小型和偏远型农村居民点,减少自然村的数量,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在合村并居过程中,人们不仅仅目睹一些旧村落的消失和新社区的崛起,更深切地感受到广大农村延续已久的生活习惯、谋生手段、思维方式发生的变化。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浙江省自2003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大迁大拆”、“以新换旧”,将农村改造成众多看上去整齐划一,实际上千篇一律的居民房,有些地方甚至还成为当地政府官员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究其原因,一是相应的村落文化特色保护体系和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二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未能深刻认识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将规划城市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运用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三是农村往城市的“社区”方向发展,农民“离地上岸”,进安居房,普遍感到村落功能有些缺失,原有自发形成的交流空间丧失,标志性建筑物和古树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也受到隔离。

诚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农村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到70、80年代,农村恢复了传统的划旱船、踩高跷、听大戏等游艺形式,同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露天电影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90年代中后期,农村乐队、家庭卡拉OK也风行了一段时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建设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形式共存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但与此同时,一味追求都市生活方式也给农村经济社会固有的传统精神文化带来了极大冲击。城镇生活中追求流行时尚的生活方式正在使农村的生活习惯发生转变:传统的民俗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简简单单的所谓“现代生活”;传统的节日被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端午节”、“七夕”被淡化了,中国的特色传统节令文化被其他国家“申遗”成功;甚至连中国传统中的首要节日——“春节”,都缺少了“年味”等等,不一而足。对于传统的遗忘影响着民族文化生态的健康均衡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生态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的概念。“生态城市”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扬弃,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是人类自觉克服“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它在本质上适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的转变。它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中传统的人本主义向理性的人本主义的转变,反映出城市发展在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上取得新的突破,使城市发展不仅仅追求物质形态的发展,更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进步,即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据此,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开始注重保护城市的人文生态特色,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避免“千城一面”。相对而言,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伴随着乡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出现自然村数量减少、村居民点迁并、传统村落大规模消失,进而引发传统村落文化及其载体也在快速受到损坏、缺失或衰败的可能性。《现代金报》(2012年7月11日)题为“揭开狮子街52弄5号吴宅消失之谜”,报道了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狮子街古民宅群”被拆除,记者探查有关部门得知是“莲桥街改造已经审批,吴宅降级为传统建筑”,实有为房产开发公司铺垫让路之嫌。城市中尚且明目张胆,如此嚣张,何况农村呢?多少历史遗迹、传统文化的命运堪忧,对其保护迫在眉睫。

对于许多人而言,人们在谈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往往只把目光局限于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具体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方面——人文生态却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因而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常常出现历史文化遗存遭破坏、地域文化被湮没、人文精神不突出,甚至建设起来的自然生态受到人为损坏等现象。为此,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如何处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渐为众多专家学者所关注。

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在新农村建设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又有一种因果关系,若有所偏颇,就可能使新农村有形无神;若两者兼顾,就会相得益彰,使新农村形神兼备,比翼齐飞。如果把郁达夫所说“江山也要文人捧”的因素考虑进去,人文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处理好地域文化和村落个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发扬是新农村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问题,需要对广大农村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梳理、调查统计、总结归类。

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的省份。由于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城市化进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农村建设启动早,进程快,走在了全国前列。伴随着乡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2003年“合村并居”工作的开展,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节约配套设施建设成本,迁并一些超小型和偏远型农村居民点,减少自然村的数量,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有自然传统村落大规模消失,其传统村落文化也在面临危机;二是新“合并”的中心村或行政村如何融合、传承和发扬原自然村落的传统人文,形成新农村自身的人文生态环境。选择与抛弃、继承与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在浙江省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人文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课题组对浙江省范围的农村人文生态现状进行了一次走访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深入了解浙江省不同地区的村落居民的生产生活及历史文化的现状、特点,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文生态发生的变化,文化设施的建设及使用情况,探讨在浙江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村落人文生态环境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为政府解决村落文化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1.1.2 本书研究的意义

村落人文生态环境的研究,为掌握浙江省广大农村区域人文生态环境的现状、资源保护、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库信息共享,构建浙江省人文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本书课题的研究,对于加强人文生态保护,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保障文化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促进人文生态中的精神价值观念的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促进新农村内涵的丰富,展现特色鲜明的地域魅力等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要意义,有着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推广应用价值和持续发展的前景。具体如下:

1.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城乡规划法》之外的补充参考资料

各级政府、村镇干部以及规划设计人员要想更好地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并重,必须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当下农村人文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尤其是来自农村现场调研的数据成果。本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补充参考资料,供从事历史文化保护的研究者、建筑学、城乡规划设计者及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2.人文生态环境建设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通过对农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人文精神的凝练,继承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可以促进人文生态中的精神价值观念的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这些特色文化以及蕴含着人文精神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化作用。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将促进新农村内涵的丰富,展现特色鲜明的乡村魅力。

3.加快新农村人文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之意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也是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建设生态文明,重在转变观念。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共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指引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以其特有的生态文化意识促进生态文明的系统推进。

4.浙江省新农村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需要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使其具有鲜明的特色。浙江省位于沿海,是中国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最为活跃,区域优势明显,参与国际竞争最充分的区域之一。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城市是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商业城市。比如作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的宁波,以900万新老宁波人的总量,按三口之家计算,平均下来,每6个家庭中,就有超过1家非公企业。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敢创业,不收摊——这已经融入世世代代宁波人的血液中,并感染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宁波人。

良好的经济基础,使得浙江省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水平早已跨入了基本小康的门槛。高度集聚的产业群,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对浙江省内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启动后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人文方面的变化、文化诉求等多角度的全省问卷调查,可以充分了解目前浙江省新农村规划中的人文生态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