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羽信仰普及背景的先行研究及对其的批判

关羽信仰普及背景的先行研究及对其的批判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并不能说是推动关羽信仰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
关羽信仰普及背景的先行研究及对其的批判_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

2.关羽信仰普及背景的先行研究及对其的批判

前面已提及,井上以智为把关羽信仰普及的原因归为二点:其一是宋元以来流行开来的大众文艺到明代时已越来越发达;其二是面临抗击倭寇入侵及万历年间抗日援朝战争之际,陷于困窘状态下全国官民求助于关羽的灵力(60)

我们先来探讨他提出来的第一个原因。井上氏认为,通过民间文艺的流传,民众对历史人物关羽感到亲近,因而把关羽神作为有灵验的武神、伽蓝神、财神来崇拜。笔者认为,随着《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的普及,关羽信仰更加趋于兴盛这一点是很有可能的。但这并不能说是推动关羽信仰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受到老百姓喜爱的中心人物并非只有关羽,作品中的诸葛亮、张飞等历史人物在老百姓中受欢迎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关羽。与关羽神一样,长期以来,诸葛亮、张飞等死后都曾被当作神灵广受崇拜。从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之前,诸葛亮、张飞在民间受到崇拜的程度甚至在关羽之上,宋元时期,诸葛亮、张飞神也都拥有王朝授予的王级爵号(61),从这一点而言,关羽信仰在明代能够凌驾于诸葛亮信仰、张飞信仰之上的根本原因,不能把它简单归因于大众文艺作品的普及。另外,《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出现之前,关羽信仰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北宋元祐七年(1092),郑咸在为解州关羽庙所撰的庙记中就有“侯之名闻天下,后世虽老农稚子皆能道之”,可知北宋时关羽的事迹已在民间流传开来。而井上以智为认为弘治年间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所有关羽文艺作品中的最重要的一部(62),它的流传,使得关羽事迹妇孺皆知。其实早在明初,方孝孺在为浙江省宁海县关羽庙(建于洪武年间)所撰的记文中就说(63)

惟汉将关侯云长,用兵荆蜀间,国统未复以身死之,至今千余载。穷荒远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怀其烈不忘,是孰致然哉。

在此,方孝孺特别强调当时关羽的事迹已是妇孺皆知。据此可以说,明初浙东地区,虽然关羽事迹已广为人知,但如前面所述的那样,此时关羽庙远未普及,关羽庙在浙东地区数量并不多。因此,明中期以来关羽信仰在浙东的普及,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并非是文艺作品的流行而引起的,即虽然明初时关羽知名度已非常大,但这并没有导致其信仰的普及。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井上氏提出的第二个原因。众所周知,明中叶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年间,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深受倭寇侵扰之害。在围剿倭寇的战斗中,由于受关羽神灵的庇护,战局变得对明军有利,最终倭寇被击退的记载在该地区的部分关羽庙碑文中得到证实(64)。但是,上述存在着灵异记录的地区,其庙宇或在明初已兴建,或者是该时期由官僚组织建造的。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样,明初时关羽神已被当作军神而受到明朝军队的崇祀。在倭寇活动频繁的明中期,地方军民向关羽神求助保佑这一行为,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可以说,明中期以降关羽信仰在东南地区(苏南、浙江、上海、安徽南部)的普及,确实与倭寇的入侵有所关联。但这一时期,东南地区的民间人士积极参加修建关羽庙或自发新建关羽庙的记录却很少能看到。如果说东南地区关羽庙普及原因主要是为了抗击倭寇入侵而祈求关羽神显灵的话,那么到了倭寇活动已基本消失的万历年间,关羽信仰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的现象就很难说明。就我所见,万历年间以后的关羽显灵传说,绝大多数都与军事活动无关。这也是笔者很难赞同井上以智为提出的国难当头,全体臣民求助关羽神保护的说法。那么,除了井上氏提出的两个原因外,明中期以后,关羽信仰在东南地区普及的最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