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背景及方法

研究背景及方法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指出,词语用法的不同源自语义,但就汉语学习者而言,意义的探究是为其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开启的一扇门窗,而捕捉用法的差异之处才是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重点。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语言习惯或者思维方式的非母语汉语学习者时,纯粹的词典释义是无法满足学习者全面理解所学近义词的深层次用法差异的,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Politzerm(1978)指出,从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词汇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基础,过少的词汇量会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并且,学习者自己认为词汇错误是所有错误中最严重的(骆涵,2008)。敖桂华(2008)明确说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反映词汇是许多第二语言汉语学习者的主要障碍。近义词由于其义近、难辨,更成了制约留学生汉语水平提高的瓶颈。对现代汉语近义词的研究,不同时期都有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研究的内容大多是对汉语本体的理论分析,从传统的词典释义角度出发,定性地分析近义词的异同,并未将研究的成果很好地转化为实际教学中可操作的内容或方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近义词的教学与习得研究成果较少。罗青松(1997)在对汉语二语者近义词习得研究中发现,近义词误用占了词语运用错误的很大比例,近义词偏误是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一大难点(洪炜,2012)。洪炜(2012)指出,传统面向汉语母语者的近义词辨析分析相对简单,偏重词义而略于词语用法的辨析,这种辨析模式无法满足汉语二语学习者的需求,前人的研究缺乏对一组近义词中各种实际用法差异的考察。敖桂华(2008)认为在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中,缺乏针对母语非汉语学习者近义词辨析教学的有效指导。她指出,词语用法的不同源自语义,但就汉语学习者而言,意义的探究是为其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开启的一扇门窗,而捕捉用法的差异之处才是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重点。

在厘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近义词的教学重点后,我们需要对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做一些探讨。传统的近义词辨析教学是通过词典释义来进行的,虽然这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比较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词语意义上的差别,但无法让学生对近义词的用法及细微差别产生全面的认识。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语言习惯或者思维方式的非母语汉语学习者时,纯粹的词典释义是无法满足学习者全面理解所学近义词的深层次用法差异的,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以“过分”和“过度”为例辨析近义词的异同。首先,现代语料库语言学(Modern corpus linguistics)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语言研究科学。关于语料库语言学的定义,丁信善(1998)引述三例:(1)根据篇章材料对语言的研究;(2)基于现实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实例进行的语言研究;以语料为语言描写的起点或以语料为验证有关语言的假说的方法。杨惠中(2002)定义语料库是指在随机采样的基础上收集的有代表性的真实语言材料的集合,是语言运用的样本。它以容量大、语料真实、检索快捷准确等独特优势在现代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育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陆丽华,2009)。国内一些学者利用语料库的方法对英语近义词的辨析作了一定的研究,郝瑜鑫、邢红兵(2010)提出基于语料库和数据库辨析近义词的“三角度”模式(洪炜,2012)。

本文基于语料库不同语域近义词辨析方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用实证的方法科学地考察近义词实际用法上的差异,是对传统定性地分析近义词,依靠感官经验规定近义词用法的重要补充,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