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观点与结论

基本观点与结论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基本观点与结论一、汉语趋向范畴的概念与界定空间位移是空间关系的动态化,它以“起点—路径—终点”为参照框架,描述位移体从起点开始,沿着或经过某一路径移动到终点的运动过程。趋向范畴的隐喻延伸更是研究者众多。不过现代汉语的整体趋势仍倾向语义分离。

第一节 基本观点与结论

一、汉语趋向范畴的概念与界定

空间位移是空间关系的动态化,它以“起点—路径—终点”为参照框架,描述位移体从起点开始,沿着或经过某一路径移动到终点的运动过程。

汉语表述位移路径时,一般要求有显性或隐性参照点,不仅凸显路径的方向性,还注重表达人或客体位移时相对主客观参照的运动趋向。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位移事件的路径表述融合了多类[路径]信息,如[指向]、[方向]、[构向]、[处所]等。而汉语里又有一类专门表达路径的动词——趋向动词。它们往往负载并强调人或客体相对主客观参照点位移的趋向性信息,是汉语表达位移事件的典型形式。

因此,我们提取汉语位移表述的典型特征——“趋向”,以“趋向范畴”来概括汉语位移的“路径”概念。这一界定下,汉语趋向范畴的相关表述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类:

1.趋向词和趋向补语

它们是“趋向范畴”的典型成员与主体成员。

2.融合[路径方向]信息的运动动词

部分动词在概念化/词化过程中融合有方向义,能直接表述运动趋向。这类动词的存在体现出动词框架语言的特点。

3.方向介词

诸如表述位移起点的“从、起、自”,表述位移终点的“到、向、往”等,这类方向介词与处所名词结合构成的介词结构,很清晰地标明了汉语位移路径及运动趋向。

4.趋向位移句式

动趋式、动介式与处所宾语的共现是汉语表述空间趋向位移的典型、惯常表达模式。部分双宾句、把字句和被字句等也能表述具体的趋向位移。

5.与趋向相关的构式

除动趋式和动介式以外,包含有趋向成分表达空间位移的结构式。如语言学界关注颇多的“V来V去”、“V到底”、“V不到哪里去”等构式。

位移事件是人类基于自身体验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它会向变化事件、廓时事件等非具体位移事件引申扩展,实现空间概念范畴向其他抽象概念范畴的隐喻延伸。语言中很多抽象的语法概念或语法标记往往衍生于空间概念,汉语的趋向动词也是某些抽象的语法成分或语法概念的演化之源(吴福祥2010:97)。

现代汉语共同语(即普通话)语法研究中,趋向范畴相关的探讨可说是硕果累累。趋向范畴的隐喻延伸更是研究者众多。趋向词与趋向相关语言表达式的语法化研究层出不穷。相较而言,汉语方言里的趋向范畴的研究寥寥无几。

因此,本文旨在对汉语方言里的“起”组趋向词和趋向相关构式的语法化历程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发现隐藏在语言表达形式背后的认知动因以及现代汉语共同演化、发展的方向,以及共同类型特征,从而解释人类语言的一些共性。

二、基本结论

本论著在上述主旨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认知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共时类型、认知理据与历史溯源相结合的类型学研究思路,通过四个专题对汉语方言的趋向范畴(限于时间与精力,主要集中讨论了“起”组趋向词)的相关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并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基于汉语方言的“起”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图的构建。

本书具体分析了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地方言)“起”的多功能性,初步构建了基于汉语方言的“起”语义图(如下图),并依据一定的认知理据和历时语料,通过跨方言的比较,将其动态化,构拟出“起”的语法化演变途径。同时根据语义图,提出了几条蕴涵共性,作出了进一步预测。

img22

第二、依据跨方言比较、推论,认为“V起来”起始义直接受“起”隐喻引申。

不少学者认为普通话及大部分方言“V起来”语义分化经历“位移义→结果义→时体义→情态义”历程,表述“起始并持续”的时体义引申自结果义。

不过我们调查发现,上海崇明话、江苏海门话“V出来”在语义上涵盖了“V起来”、“V出来”几乎全部义项情况下,表述“起始并持续”义上却带有强标性。由此推测,“起始”义的“起来”不是从结果义进一步虚化而来,可能由侧重表起点的“起/起来”“由低及高”位移义直接引申而来,又在此时体特征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形成各类连接成分与情态成分。

“起来”位移义→“起来”结果义

↘“起来”起始义

第三、“V起来”与“V出来”结果义项上的平行延伸途径。

“V起来/出来”结果义项的跨方言比较可得,两者有重合与共容之处,语法化模式上呈现同向演化趋势。

语义关联可构建为:位移——隆起、凸出——从无到有(——离析、分离)。

不过现代汉语的整体趋势仍倾向语义分离。普通话及大部分方言更强调语义上的分别,突出表现为在“离析、分离”义上的互补对立(“隐存”与“显露”)。这一互补对立可能是其结果义影响与互动的结果。其中不乏“出”的“离析关系”和它凸显、强调“新事物、新技能显现”的推动与影响。

而近代白话文作品及当前厦门话等部分方言里仍留存的“V起来”表达“分离、离析”义项多表达“旧物”的分离这一特征,有可能为“V起来”表达有意为之的视觉上的分离(“隐存”)提供一定条件(不是受关注的新事物)和分化可能(都是“分离、离析”义)。这一定程度上可成为“V起来”(表“隐存”)与“V出来”互补对立的引申分化依据。

第四、“起去”语法化未完成,在各地方言中也显现出被逐步废弃的迹象。

跨方言考察“V起来”、“V起去”,并全方位探讨“起去”的句法、语义特征,我们认为“V起去”、“起去+V”等句法结构杂糅,引申义相对空缺。它们更多表述“起而去”的基本义及趋向意义。

现代方言里,“起去”的语法化进程缓慢,也已显现出被逐步废弃的迹象。我们推测,与北京话里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相配套的“起去”恐怕在各地方言中也会逐渐消隐,直至淡出现代汉语的舞台。

第五、趋向位移构式同样有语法化的趋势,具有理据性。

我们考察了方言里与趋向相关的构式及其语法化程度,发现它们大多介于语法化连续统的中间状态,有语法形式规约,显现出一定程度的能产性,又带有一定的语用修辞效果。大部分趋向相关构式处于语法—修辞构式连续统中。

我们认为,现实语言中,高度抽象的完全由语法规则规约、强制的结构形式不太可能存有。所有语言现象应该都是修辞(或者说语用)和语法规约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