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章的基本观点

本章的基本观点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的基本观点·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实施的主体来看,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社会保障事业往往是由国家或政府统一管理,国家财政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经济后盾。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保障是人类的需要;是社会分配的重要组成;也是人类社会自身的生产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章的基本观点_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

本章的基本观点

·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施的主体来看,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社会保障事业往往是由国家或政府统一管理,国家财政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经济后盾。

(2)从实施的目的来看,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机制使社会成员在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年老、疾病等各种不幸或困难时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从而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国家社会经济能够正常发展。

(3)从实施的方式来看,现代社会保障往往是通过国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建立起来的,国家是依靠法律、法规来强制保证社会保障政策得以有效施行。

(4)从实施的途径来看,社会保障的实施是国家通过税收、财政等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来实现的。

(5)从实施的手段来看,社会保障的实施是国家通过采用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来实现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从而确保社会成员不因遭受失业、疾病等特定事件或其他意外的事故而陷入生存困境。

·社会保障的基本组成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结构和特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都由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

(1)社会保险: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保险制度,它规定社会成员必须缴纳某些社会保险费,以形成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当社会成员在遭遇到规定的风险(主要是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时,社会可依该成员的缴费情况,向其及其家属提供相应的经济帮助。

(2)社会救助:国家和社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在公民遭遇某些特定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病残等)导致的生活困难、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为其及其家属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福利:国家或社会为了满足公民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而为公民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生活设施或者服务等,如教育福利、住房福利、公共卫生设施或服务,等等。当然,国家在提供这些物质帮助、生活设施或者服务时,可能是免费的,也可能是要求付费的。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

社会保障有经济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1)社会保障资金的分配及其消费还能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雄厚的社会保障资金还能够有力地支撑着经济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格局起着宏观调控的直接作用。

(3)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缓和经济危机、调整经济周期对经济的破坏,对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4)社会保障为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条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

(1)社会保障从解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需求目的出发,维护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安全,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还可以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积极性。

(2)社会保障通过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来维护社会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3)社会保障通过为劳动者的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及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提供保障,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重要的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研究

在中国的古代思想中,儒家学派形成了以孔子的“仁义”学说和以孟子的“民本”学说等可视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西方经济学中,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理论基础,凯恩斯理论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保障是人类的需要;是社会分配的重要组成;也是人类社会自身的生产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代表了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人类对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及解决途径的认识,而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理论从对资源配置角度提出要施行社会保障制度,马克思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了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权利。可见,人类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与要求既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到各自不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制约;国家的社会保障职责并非从来就是一成不变,同样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注释】

[1]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之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2]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陈朝先:《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4]王思斌:《略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5]陈冬红、王敏:《社会保障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6]何承金主编:《社会转型期的人口控制与社会保障》,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7]黄云:《社会保障与财政》,载于《学术界》1998年第5期。

[8]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版。

[9]张英:《韩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载于《亚太经济》1997年第3期。

[10]李蕾:《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的作用》,载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期。

[11]张文知:《社会福利的模式选择》,载于《中国社会报》1999年第9期。

[12]同②,第358页。

[13]郑功成:《新加坡公积金制度》,载于《中国社会报》1990年1月19日。

[14]季明明:《国家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成功典范——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研究》,载于《改革》2000年第7期。

[15][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07页。

[16][美]劳埃德·雷诺兹,马宾译:《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61页。

[17]弗朗西斯·勃朗夏:《国际劳工局:展望21世纪:社会保障的发展》,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年版。

[18]《尚书·康诰》。

[19]《尚书·无逸》。

[20]《周礼·地官司徒》。

[21]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22]《论语·子路》。

[23]《礼记·礼运》。

[24]《礼记·祭义》。

[25]《孟子·尽心上》。

[26]《孟子·梁惠王下》。

[27]《管子·五辅》、《管子·人国》。

[28]《西汉会要》。

[29]《元史·世祖本纪》。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6页。

[31]《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1页。

[32]同img5,第9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页。

[34]同⑤,第54~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