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刑人员的身份意识与环境适应

服刑人员的身份意识与环境适应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服刑人员这种身份,它明确表明了你现在正处在接受法律惩罚的社会地位。服刑人员必须有自己的身份意识,这是适应监管环境的需要,也是思想改造的需要,更是成为守法公民的必由之路。在监狱里,服刑人员的言行举止乃至日常生活必须符合《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要求。社会角色认同,社会环境认同,社会责任和法定义务认同,是服刑人员身份意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服刑人员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份意识

服刑人员这种身份,它明确表明了你现在正处在接受法律惩罚的社会地位。服刑人员必须有自己的身份意识,这是适应监管环境的需要,也是思想改造的需要,更是成为守法公民的必由之路。 那么服刑人员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意识呢?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同。 通俗地讲,就是要解决一个“你是什么人”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虽然人走进了监狱,但由于不服从法律的判决,他就不愿意认同自己服刑人员的社会角色,大到不愿意接受监规纪律的约束,小到日常言行举止处处与服刑人员的社会角色要求大相径庭。这种心理上抗拒对服刑人员社会角色的认同,会使自己的言行与所处的改造环境格格不入,因而无法正常投入到改造生活当中去,也往往使自己处于被动和孤立的状态。长此以往,对自己的身心不利。因此,要具有身份意识,就必须面对现实,承认你已经是一个受到法律惩罚的服刑人员,必须接受改造和惩罚。

2.对自己社会环境的认同。简单地讲,就是要解决一个“这是什么地方”的问题,即服刑人员必须明白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执行刑罚的场所 ——监狱。在监狱里,服刑人员的言行举止乃至日常生活必须符合《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要求。作为服刑人员就必须认同这种环境,适应这种环境。不认同监狱这种环境,也就谈不上在这种环境里正常地生活下去,所以每一个服刑人员对监狱对服刑人员的言行限制性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尽快地从心里上缩短适应监狱环境的过程。

3.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同。通俗地讲,就是要解决一个“你到这里来干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就是让服刑人员在相对隔离于社会的环境下,接受法律的惩罚,改造犯罪思想,矫治行为恶习。这同样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法定义务。而如果在日常改造中以种种言行消极对抗改造,就是对这种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不认同,同样也不能说是树立了服刑人员的身份意识。 社会角色认同,社会环境认同,社会责任和法定义务认同,是服刑人员身份意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且层层递进。只有认同了社会角色,才能认同社会环境,认同了社会环境,才能认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

二、服刑人员怎样适应监内环境

服刑人员离开故乡,离开单位,离开家庭,离开亲人来到监狱,首先会碰到如何适应监狱这个新环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解决得快与慢,将会直接影响自身的改造程度。适应某种环境,不可能有一个具体的、程序化的模式,但最关键的内容有三个:“认识”、“调整”、“改变”。 特别是针对服刑人员来说,这三点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改造过程就是一个从认识到调整(心理和行为),直至彻底改变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从社会走进监狱,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原有的社会地位变了,长期不能与家人、朋友团聚,说实话,仅仅只能是“梦归故里”。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狱制定的各项监规纪律,这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是自己的犯罪行为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后所造成的结果,所以就需要在认罪服法的基础上,面对和正视自己作为一名服刑人员的现实;充分认识到服刑人员的改造环境是法定的,也是必需的。 然后确定自己的唯一选择 ——走积极改造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在改造的道路上不停顿、不回头。当然,在处理服刑人员与服刑人员之间、服刑人员与人民警察之间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困惑、焦虑或不安,但必须记住,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用理智战胜冲动。不管是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都应该通过正确渠道,找警察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多找警察谈谈自己的心话,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有效宣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在与其他服刑人员的正常交往中找到快乐,同时,也会发现警察在威严的背后,还隐藏着对每一名服刑人员的关爱以及对他们未来和前途的关注,那样就会完全走出困惑,适应环境,积极改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