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此说,以及章太炎先生“建立一物”无疑是对本体论切中肯綮的说明。如此否定本体尤显示存在的无限性。从本体上看,基督教正是以道、言,与禅的空、心,实现它们之间有始未始有始未始本体论对话的,同样表现出它们对超越有限的终极关怀。

第二十章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

宗教的本质是借助心力,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之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以一种形而上的关怀,穷源竟委,为万物、为自身确立一个终极依托形式,即本体。古希伯来人如此,华夏民族也如此,讲四大(地、水、火、风)皆空的印度文化如是,以“二希”(希伯来、希腊)为传统的西方文化亦如是。无论是逻各斯(Logos),还是上帝的语言;无论是生成万物且不可言说之道,还是空其所空、实相非相的无,或是离念离相的清净自性、不假外求,涵盖乾坤的本心,都是对这一终极依托形式的理解与表述。正如我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所言:“言哲学创宗教者,无不建立一物以为本体。其所有之实相虽异,其所举之形式是同。”(1)同就同于对无限的追求,对终极的关怀。

还是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得好:“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本体就是如此借助有限的认识和语言,表述它的无限性的。庄子此说,以及章太炎先生“建立一物”无疑是对本体论切中肯綮的说明。

基督教顶礼上帝,以有神论问鼎社会,是有限,所谓In the biginning was the 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and the Word was God,而上帝,作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则是真(理)、是生(命)、是道,依然是超越有限,不可言说的无限!上帝借“言”创生天地万物,又是以“言”表述其终极关怀的,无限又寓于有限。

禅奉佛教无常缘起之理,视大千世界万般皆空,事物生成乃相互对待,此有则彼有;破对待而灭,此灭则彼灭。如此否定本体尤显示存在的无限性。同时禅又以缘起为不变之自性,“尽在自心”,非本体的无限性,顺化而为“心”本体的有限性。

从本体上看,基督教正是以道、言,与禅的空、心,实现它们之img32img33img34间有始未始有始未始本体论对话的,同样表现出它们对超越有限的终极关怀。

自古至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说,都拥有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生存环境中,持续酝酿并形成自己对宇宙和生命的特有的理解,而且在现实,或者说在既存的时空环境中,以及“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2)影响下,不断充实、完善、发展而积淀在民族心理深层的系统观念。它不仅凝聚了人的“创造”欲望,事实上更多地表现出各自对“自在”的对象世界认同的特征。(3)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乃至宇宙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生发而成的?人又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本质是什么?决定人的本质的又是什么?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强国还是弱国,先进民族还是落后民族,都不能不对这样的问题,即包括自身在内的“自在”(宇宙和生命)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各自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关于本体(Noumenon)的本体论(Ontology)。正因为如此,一方面,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自然而然就留下各自文化的深深的烙印,当然包括对本体和本体论的认识。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它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共同的大千世界,从本质上讲,整个人类还是以相同的生存方式,适应并改造他们置身其间的生存环境,所以,决定了他们对宇宙万象的认识、把握,无论是方法还是结论,必然有相通之处,尤其是结论,甚至是相同的。我们的前辈早已认识到这个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的问题,“和而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揭示了不同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原本由希伯来人创立、尊崇,主要在欧美传播,以至在世界范围广为流行的基督教,与自印度传入,顺化而为中国文化,为中国士人津津乐道,乃至华夏各民族家喻户晓,也在两半球不同程度地风靡一时的佛教禅宗,对话的可能性自然也在不言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