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先锋及其内在逻辑展现

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先锋及其内在逻辑展现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种思想和理论的根本立场、方法和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并贯彻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发挥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后,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种思想和理论的根本立场、方法和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并贯彻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发挥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历史上的各种哲学学说,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条件为前提,为表达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哲学总是反映和揭示时代的各种矛盾,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革自身的形态。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哲学基础,其体现为这种理论所依据的思维方式、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是政治经济学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根本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一样,具有抽象的思维特性,它总是要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于个性中去把握共性,在有限中达到无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追求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具体言说和解决,而是要去寻找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认识,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根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以改造世界为宗旨的新唯物主义”[17]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提供了揭示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解放的自觉意识,是“为历史服务”、追求理想社会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追求社会理想的具体思想理论的展开和推进,就是在哲学理论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自觉展开,也贯彻和体现着其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先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理论内容的展开中不断丰富发展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得到印证。大学时期的马克思曾一度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18]。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由康德、费希特哲学转向对“应有”和“现有”作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通过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接触和交流,马克思深入地研究了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另外,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给他们很大的影响,他们逐渐转向唯物主义。1841年,马克思写出了以《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的博士论文。这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马克思高度赞扬了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也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此时的马克思尚处在自己哲学思想的形成时期。之后,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发表于1844年年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已经包含了整个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思想。其中,有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学派转向费尔巴哈,再转向对两者的批判,并在这种转向完成后,才有了马克思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从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可能。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马克思在哲学上进一步成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其哲学思想穿插于经济学思想之中,马克思力图从经济关系去探寻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把劳动看成社会现象中最本质的东西,并初步提出实践标准的思想。尽管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仍然以人性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来解释历史的发展,但他提出的新思想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前进了一大步。1844年后半年写作并很快出版的《神圣家族》则是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其进一步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存在与思想、个别与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马克思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他与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批判了抽象人性论,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成熟,《资本论》诞生了。马克思在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用极其概括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并指出这一思想是在19世纪40年代形成的,是他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进行分析,全面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资本论》的逻辑,即表现于《资本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是唯物史观的运用,同时也是唯物史观的丰富和有力的证明,它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从商品的价值规律及其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受价值规律支配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必然性及其历史趋势,充分体现了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的统一。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19]在这样的具体应用、具体研究中,《资本论》进一步丰富和展开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其后,以《反杜林论》为标志,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做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回顾梳理。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3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它的基本原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广泛传播,国际工人运动有了巨大的进步。这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加紧了向党的进攻,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泛滥,杜林主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杜林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它是以折中主义哲学和庸俗经济学为基础的、宣扬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杜林主义对党内一些理论上不成熟和思想上不坚定的人,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为清算杜林主义及其影响,1878年《反杜林论》出版了。它不仅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百科全书式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反杜林论》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本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科学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集中论证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把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这也是《反杜林论》全书的基点,掌握了这个基点,就正确领会了恩格斯对哲学阐释的关键。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物质动力来源于实践,主观动力来源于哲学方法的变革。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以主体意识的觉醒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哲学思想,横扫了中世纪以来以反主体性为特征的宗教哲学,其力量根源于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扩张及其在扩张的同时向代表着君主和贵族势力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宣战。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了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胜利。人们发现,上帝被赶下了神坛,资本却走上了神坛,而所谓的主体自由并没有实现。实践中的革命力量还在继续,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发端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批判,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就诞生于这种批判中。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为标志,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上层建筑;考察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产生及其激化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制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批判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新世界观问世当年,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爆发了。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革命运动此起彼伏,阶级斗争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实践提出的许多新课题要求新世界观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在此情况下,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多部著作,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而1871年爆发的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及其建立的政权——巴黎公社,则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资产阶级及其思想代表,宣扬各种反科学、反理性的唯心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庸俗唯物主义,庸俗政治经济学等,为垄断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辩护。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进入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革命理论阶段。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又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阶段。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物质动力来自实践。

在承认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同时,另外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忽视,那就是没有哲学方法的变革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现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主张回归现实生活,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以革命的、批判的、实践的辩证法为根本方法。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对世界终极存在的探究中,所确立的严格逻辑规则,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又把世界的存在日益引向脱离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抽象存在。在扬弃以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费尔巴哈的“抽象物质”为标志的近代形而上学中,马克思认为,哲学应当“反对一切形而上学”,趋近现存世界和人的存在,对“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不公平的存在,人何以出现异化的存在,改变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扬弃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等,哲学要给予深切地关注与反思。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对现实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资本的批判,在对现存的旧世界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中,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发现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社会革命力量和各种客观物质条件与主体主观条件,进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各方面的理论。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等,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的曲折特征和螺旋式上升方式这一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充分吸取了以往革命经验以及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主体性、个体意识及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原有三大辩证规律的基础上加入了精神分析方法、现象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等元素,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范式和视域。同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可以说,正是哲学方法的先导性变革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哲学方法演变的逻辑可以表述为:实践问题—反思哲学范式—改变方法。这种逻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呈现出问题—反思—改变—创新这样的逻辑特征。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先锋,也是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展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