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被分离成为社会形态相异的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党人的命运在东、西德国也表现出了根本的不同。哲学家施莱夫施泰因、桑德屈勒等人的著作不仅在联邦德国国内,而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了一定的传播和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五节 施莱夫施泰因和桑德屈勒等联邦德国共产党理论家在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被分离成为社会形态相异的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党人的命运在东、西德国也表现出了根本的不同。在西德,共产党公开的活动被长时间禁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相反二战之后从美国迁回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被冠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的称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和传播,是在反对政治的高压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之中进行的。

一、马克思主义在联邦德国的传播

东、西德分裂建国以后,受到世界冷战体制的影响,联邦德国加入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反对和对抗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运动成为基本的国策。在国内,一些共产主义者受到迫害,从1956年开始,共产党的活动被禁止,直到1968年,才再次获得公开活动的可能性。在这期间,虽然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德国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传播并没有中断,但却遭遇了巨大的困难,基本上没有显著的成果出现。在活动被公开禁止的条件下,西德的共产党人不得不采取灵活的战略,参与了以社会民主党左翼为核心的议会外反对派的活动,在反对核战争、反对“非常法”、反对新纳粹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左翼社会主义理论家。其中,马堡大学政治科学研究所所长B.阿本德罗特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堡学派的奠基人,该学派培养出来的这些理论家都成了积极的共产主义者,[70]对60年代末之后马克思主义在联邦德国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1968年,哲学家约瑟夫·施莱夫施泰因在法兰克福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工作,成了联邦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由于1968年之后共产党取得了公开活动的可能性,研究所同其他的组织和苏联、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出版了一系列的重要著作,并参与和主办了一系列的国内国际会议,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出版了32期《马克思主义文摘》,发表了包括苏联和民主德国在内的社会主义者的重要文章。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还出版了一系列的丛书和专著,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著作占据很大的比例。与此同时,成立了联邦德国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出版社——马克思主义读物出版社。它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读物》这一刊物本身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主要的理论机关刊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联邦德国的传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该出版社还同其他的一些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在帕尔—卢根斯泰因出版社出版的《小丛书:政治、科学、未来》系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共产党哲学家约瑟夫·施莱夫施泰因、J.桑德屈勒、K.佳滕、X.霍尔采尔等人都是其中主要的著作者。

由于有马克思主义读物出版社等组织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职能就转向了组织国际科学理论会议的方面,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会议,就专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于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和理论的批判。这些会议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1970年的会议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1971年批判当代经济学理论和关于工人运动的政治战略观点,1973年讨论分析联邦德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方法论问题,1976年讨论垄断资本主义理论,1977年讨论联邦德国工人阶级的文化需要,1978年讨论已经开始的危机对德国工人意识的影响。[71]在所有的这些讨论之中,共产党的理论家们全面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对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现实和理论思潮作出自己的评判,提供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被禁止了十年之久以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在总结公开活动十年以来的理论斗争和实践斗争经验的基础上,1978年,联邦德国共产党在曼海姆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党的新纲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纲领对联邦德国的社会现实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党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都作出了相应规定,特别强调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斗争,强调在这一斗争中同社会民主党达成统一的必要性,同时也强调同苏联和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合作的重要性。

从此,联邦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家的合作愈加密切。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不断地参加各种国际性的哲学大会和其他理论会议,同时也组织和召开了一些国际会议。在列宁诞生100周年之际,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组织召开了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的国际会议。哲学家施莱夫施泰因、桑德屈勒等人的著作不仅在联邦德国国内,而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了一定的传播和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施莱夫施泰因

施莱夫施泰因(Josef Schleifstein,1915—1992)是联邦德国共产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20世纪下半叶联邦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1968年共产党的公开活动成为可能的情况下,以他为首在法兰克福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成为联邦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他以研究所为依托,同其他共产党理论家密切合作,加强同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交流。施莱夫施泰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联邦德国的普及和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一方面具体地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向国内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和思想;另一方面坚决地批判了当时影响巨大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

施莱夫施泰因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研究入门》一书,作为一本普及性的读物,连续印刷了多版,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联邦德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方面,针对当时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施莱夫施泰因突出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哲学思想之间的统一性,反对割裂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家思想之间的连续性,引导读者形成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同时,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他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普遍性质,对否定自然辩证法、把辩证法仅仅局限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全面地介绍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积极贡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历史和基本原理,回击了各种对列宁思想的种种歪曲和否定倾向。

在这一著作中,施莱夫施泰因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他阐释了劳动在人的起源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基础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强调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反对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为此,他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原理,反驳了片面地夸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地位的观点。施莱夫施泰因的这些思想,在为纪念恩格斯诞辰150周年出版的《反杜林论》的详细《注释》中得到了体现。《注释》是一份集体著作,施莱夫施泰因本人也为《注释》撰写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许多具体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

施莱夫施泰因不仅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列宁关于阶级斗争和阶级革命的理论,还批判了否认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倾向。他本人在德国现实历史的分析中也善于运用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概念和工人阶级意识。施莱夫施泰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以及属于工人阶级的社会集团和个人的社会经济规定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他反对只把被雇佣的体力劳动者看成工人阶级的说法,认为应该按照“雇佣劳动”这一基本的规定确定工人阶级的范围。他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对当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作出了具体的分析。[72]另外,施莱夫施泰因还与容克合作写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和这一理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批判者:一个通俗的回答》一书,运用列宁的“垄断帝国主义”思想,分析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及其变化,批判了关于列宁的“垄断”理论已经过时的观点。[73]

二战之后,随着法兰克福学派迁回到联邦德国,其影响迅速扩大,成了左派力量的思想基础。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其思想是在批判第二国际和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他们在哲学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阐释,反对自然辩证法思想,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等。因此,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反对成了联邦德国共产党理论家的重要任务,施莱夫施泰因领导和参与了这一工作。在施莱夫施泰因和施泰格瓦尔德等人看来,法兰克福学派自认为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其批判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立的,从其阶级实质来看,它不过是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新的变种。[74]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社会民主党右翼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用新康德主义的伦理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他们在纲领中规定了正义、自由、团结等“基本价值”,在共产党的理论家看来,这是一些非阶级的抽象的概念。施莱夫施泰因指出:“他们的概念不过是资本主义辩护论的新的变种,这种辩护论的目的首先是减缓、而在可能的情况下则是完全消除社会民主党队伍内的反资本主义情绪。”[75]同时社会民主党右翼也试图运用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为此施莱夫施泰因和拜尔茨写了专著批判波普尔的新实证主义哲学,对其否定历史规律性的理论观点和主张细微改良的政治立场进行了批判。[76]

三、桑德屈勒

在联邦德国,由于共产党的公开活动长期受到禁止,在公开活动成为可能之后,共产党的理论家们更是加强了密切合作。他们团结一致,合作编辑出版普及读物,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不断地引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思想,同时还合作撰写专著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哲学家桑德屈勒(Hans J9rg Sandkühler,1940—)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就与另一位哲学家霍尔茨共同编辑出版了三十多卷的《辩证法》专辑,专辑对于阐释辩证法的一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桑德屈勒还出版了许多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认识论、伦理学、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系列集子。他本人也积极地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撰写著作,阐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德国的现实问题,回击和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桑德屈勒关注的理论重点是辩证法及其与科学认识论的关系问题。1973年他出版了著作《实践与历史意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释义学概述》一书。该著作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及其重要范畴,强调列宁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相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桑德屈勒以认识过程中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辩证关系解释释义学中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为当时在德国流行的释义学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解释。在桑德屈勒和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看来,唯物辩证法是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他们阐释了唯物辩证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辩证法被看成自然科学研究的纲领。[77]桑德屈勒对辩证法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反对各种割裂二者相互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的做法。认为唯物辩证法必须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并对科学的社会历史意义作出正确的揭示。

在桑德屈勒看来,随着现代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再也不能被看成是对物质基础的机械的简单复制,应该对科学的作用、性质、活动方式进行哲学的追问,因为这些问题超出了科学本身的范围。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各类学者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取决于不同个人、集团、阶级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越来越同相应的世界观和政治实践立场联系在一起,而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研究问题。[78]桑德屈勒着重阐释了科学活动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系列理解当前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的本质规定及其前景的重要问题。诸如,科学的进步是否会使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科学和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否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形成等。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约,科学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的社会作用之间产生了基本的对立,而科学的发展和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能为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前提条件,因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的社会职能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桑德屈勒同其他联邦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样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补充。就其性质来说,科学客观上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各种保守主义倾向是对立的,他们倾向于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它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内在的联系。[79]

桑德屈勒总是结合着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以及在他看来十分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在阐释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著作时,他强调工人阶级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人,指出:“工人运动开始这种继承,辩证地否定它,按照新的方式确定哲学的任务……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新的历史主体即工人阶级的这一新哲学的主要学说。”[80]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时,桑德屈勒写道:“……认识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世界观基础之一,因为认识论包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部分回答,即我们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现实。”[81]在他看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认识、反映的基础之上。同时,认识中的反映总是同一定的认识主体相联系,从而具有党性。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能脱离现实的历史主体即无产阶级,因此,它是一个表示观念再生产过程的党性思想范畴。[82]为了在联邦德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桑德屈勒还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研究状况文集》[83],积极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