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陈其荣[1]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若干规定》的文件,明确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为理工农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陈其荣[1]

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若干规定》的文件,明确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为理工农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0余年来,我们根据文件有关开设这门课的总体要求和理论教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根据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自然科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进行开拓性研究,更新、精炼和深化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研究生这一高层次学生的特点,探索、总结出了反映教育规律、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根据我校综合性大学文理沟通的性质特点,著述出版了富有特色的教科书,建构和完善了包括自然论、科学论和方法论在内的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贯彻科学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努力帮助研究生切实解决好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并用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潮以及指导科学研究,使这门公共学位课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深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根据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进行开拓性研究,不断更新、精炼和深化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但是,过去仅仅把它狭隘地理解成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势,依据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并吸收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将自然辩证法拓展为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亦即形成了这样一个新的共识:自然辩证法不仅是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反映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而且它也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近年来,我们根据自然辩证法学科这种综合、交叉性的特点,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进行开拓性的研究,更新、精炼和深化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1.概括和总结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更新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内容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得到迅速、全面而巨大的发展,相对论、量子论、宇宙论、分子生物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等新兴学科相继问世,人工智能和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原理、新思想、新方法。我们在概括这些新学科成就的基础上提炼了有关自然辩证法的一些新范畴、新原理、新规律,诸如显态与隐态、组织与自组织线性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等,将它们纳入教学的视野,为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提供了丰硕的养料。

2.在教学中加强了有关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研究生作为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人选,其创造素质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更新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从微观上讲授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更多的是从宏观上介绍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所引发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巨大变革,即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向崭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的重大转变。特别是介绍了由混沌科学等新兴的非线性科学所共同表征的又一次科学革命,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已把注意力转向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研究非线性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和不确定的对象,放弃把复杂性约化为简单性来处理的传统做法,提倡按事物本来面目作复杂性处理的新思维和新方法,从而使《概论》课增添了魅力。

3.把握时代脉搏,将当今全球性的深刻大变动中提出的新课题纳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人类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烈度毁灭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当代人类面临着环境与发展的严重挑战。对此,我们在课堂上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入剖析,阐明了科学之所以成为异己的力量,并非科学本身之过,而只是它的被恶用或被误用所致;另一方面,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的考察,阐明了当代环境问题,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人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征服、主宰和统治自然的观念,制止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的倾向,树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的新观念,并进一步论述了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这样,也就有针对性地阐述了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概论》课因此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4.在课程教学中,加强了对科学技术领域中西方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与评述

当代西方社会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遇到了诸如生态危机、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核战争威胁等社会问题,出现了科学万能、技术至上的“唯科学主义”,以及对科技进步的后果抱怀疑态度的悲观主义、反科学思潮等。在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地结合自然辩证法的有关内容,对这些思潮、流派进行了认真考查,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评述,增强了学生鉴别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潮的能力。

5.发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充实、丰富自然辩证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弘扬中国辩证思维的优秀传统,积极融入中国文化,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中西贯通、古今融合。其主要做法有二:一是考察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的核心范畴之源流中,尽可能地反映中国文化的有关成果;二是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如趋向综合的、整体论的和非线性的思维方法)对于现代科学的价值,从而也使《概论》这门课更具特色。

6.从相关的交叉学科中吸收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丰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与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相关的现代西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某些缺陷与错误,但它们中包含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值得借鉴的成果。诸如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科学是意识形态的思想,萨顿、斯诺关于科学是一种文化的观点,彭加勒、瓦托夫斯基关于科学负荷价值的见解,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夏皮尔等人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等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之加以缜密的研究,经过分析、批判与改造,摄取其中的合理成分,“同化”而成《概论》课的新鲜内容。

二、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探索、总结出了生动活泼的、颇具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在《概论》课教学中,方法问题直接体现师生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涉及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实施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保证,故而我们极为重视。对此,我们主要是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的。

当今的研究生自我意识强烈,思想活跃开放,思路横向延伸,对新知识、新思想有广泛的兴趣,不满足已有的或现成的结论。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高层次学生的特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反映教育规律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课堂讲授,做到“三结合”。一是把课前预习与老师提问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鼓励学生提问题;另一方面,为了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老师也常常向学生提问。二是把重点与难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不仅突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深入阐述,而且介绍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新进展与新动向,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余地。三是把“述”和“评”结合起来,讲课不停留在一般的介绍上,而是着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评析,从而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学生课外自学,除了研读教材之外,主要是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广泛阅读世界名著,诸如普里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探索复杂性》,里夫金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格莱克的《混沌:开创新科学》,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彭加勒的《科学的价值》、《科学与假说》、《科学与方法》,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科学发现的逻辑》,汉森的《发现的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等,使课堂讲授的内容得以深化,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

课堂专题讨论,主要是选择那些既是前沿又是热点并且有争议的问题,如科学价值论、科学评价论、自然全息论等方面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准备地进行课堂讨论。通常,老师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介绍不同学术观点和自己的见解,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中,老师对每一个同学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极为尊重,都给予诱导与点拨、悉心回答与解答。课堂气氛十分活泼。研究生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在讨论课上来自不同系科专业的研究生交流学术思想、畅谈心得体会,不仅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新信息,开拓、活跃了思想,而且还有效地锻炼培养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表述问题、论辩问题的能力。

2.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提倡学术民主,培养勇于创造、追求新知的科学精神

主要是在课堂讨论的布置上,给研究生相当的自由度,鼓励他们独出心裁、玩新花样,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向权威挑战,标新立异。每当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时,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老师就鼓励他们“当仁不让于师”,让他们继续去研究。这样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还必须具备强烈的进取心、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坚强而不屈的意志,以及实事求是、坚持实践、勇于创造、追求新知的科学的精神。

3.采用命题闭卷和撰写论文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命题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程度(包括广度和深度);论文写作主要考查学生动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互补,相得益彰。论文选题与写作则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调“求实、思索、创新”。

评定学习成绩时,则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标准。

三、根据我校综合性大学文理沟通的性质特点,著述出版富有特色的教科书,建构和优化了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复旦大学是一所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的综合大学,素以融通文理、通才教育而著称。如何编写适合多学科研究生使用的教材,是《概论》课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艰辛的探索,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编写了《自然辩证法纲要》、《现代自然科学哲学探讨》(铅印本,50多万字)等,供学生课外阅读,并在反复修改讲稿和讲义的基础上著述出版了《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论、科学论和方法论的新综合》一书(41.5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作为《概论》课配套的教科书,同时也提供了包括自然论、科学论和方法论在内的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该书以新颖独特的构思,精辟独到的立论,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论述,旁征博引的评述,翔实可靠的资料,赢得了学术界同仁和广大研究生的好评。

四、显著的教学效果,高度的评价

由于我们精心传道、授业解惑,多年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在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著述新教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致使《概论》这门公共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深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每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总是济济一堂,除了学生之外,还有校内外慕名而来的进修老师。

同学们兴味盎然地谈论自然辩证法。有时候,竟然成了每周上完课那天晚上最有劲的话题。他们把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诩为“研究生教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有的说,“自然辩证法改善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增强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有的说,“学习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从自然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有的说,“研读了自然辩证法,更加奠定了献身于科学、造福于人类的信念。”

还有的说,“插上自然辩证法的翅膀,翱翔在天空,使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一个科学工作者,要在科研的同时,注重自己研究的价值,科学只有在真、善、美相统一的情况下,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

也有的说,“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科学的整体把握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专业的科学理论有了更深层和本质的理解。”

还有的研究生应用学到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分析本专业学科的问题和矛盾,探讨自己领域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寻找研究和确定的主攻方向。

还有的研究生在刊物上撰文,真切生动地介绍了自己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体会与感受。

研究生们普遍反映,学习了《概论》这门课程,对于他们提高哲学素养、思想政治素质,突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视野,激活创造性思维的激情,确立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强鉴别哲学社会科学思潮的能力,进行科学道德修养,优化综合知识结构,适应当代科学整体化发展趋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少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感到受益匪浅,并对此表示感谢。

上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是在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以及复旦大学有关领导和研究生院培养处直接关注和支持下取得的。我们将根据世纪之交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刊于1998年第1期)

【注释】

[1]陈其荣,复旦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