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旦大学创业培育机制

复旦大学创业培育机制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是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受理点之一。复旦大学积极支持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和创业实践。为配合大学生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的实施,学校整合各类资源,共同构建合理、有序的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服务体系。复旦大学还成立了沪上首个创业导师团,导师团成员来自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第一批导师共17名。成立创业导师团是复旦大学创业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复旦大学创业培育机制

复旦大学是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受理点之一。复旦大学专门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业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校内资源,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由学校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大学生创业项目评审、项目管理和配套服务工作,全力推进复旦大学生科技创业工作。

为了有效落实和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工作,复旦大学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注意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支持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运用科技知识进行科技创业,给予真正适合创业的学生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像培养学生那样予以精心培育,并向社会不断输送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

复旦大学积极支持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和创业实践。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博士1998年设立“莙政基金”,资助优秀本科生在教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到2006年已有311个课题、311位优秀本科学生得到该基金资助。“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设立于2003年,截至2007年4月,已有38 7位本科生获得资助开展学术研究。

2001年初,复旦大学设立“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研究生创新基金迄今已累计资助项目426项,累计资助金额500多万元。支持项目包括“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项目”、“创业种子资助项目”、“教育部金融创新研究生开放实验室项目”等。

复旦大学每年拿出150万元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后资助大学生近千人;代表全国大学生科技最高水平的“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至今举办了9届,复旦学生4次获得冠军。

2005年,上海市政府设立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大学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创业,复旦大学成为首期4个受理点之一。学校联合复旦科技园、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为基金实施组织配套资金和资源。

为配合大学生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的实施,学校整合各类资源,共同构建合理、有序的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服务体系。基于校内部门工作的特征,复旦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偏重于前期的宣传、咨询和甄别等工作,而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则偏重于后期的评审、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并委托上海复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公司对评估通过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投资以及管理。

复旦大学依托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具体负责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日常运作,并专门成立了“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为获得基金支持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

基金会成立以来已先后受理通过58个创业项目,已注册或正在注册中的创业企业有5 1家,其中博士生注册占24%,硕士生占45%,本科生占31%。按照行业分类,则为电子信息占5 5%,管理咨询占13%,新材料占13%,生物制药占11%,仪器设备占6%,其他占2%。在成立之后一年多的发展中,复旦分基金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创业企业共吸收就业(专兼职)276人;注册资金合计2120万元,平均41.5 6万元。团队自筹资金1428万元,基金资助68 2万元,基金平均占有股权32.64%。基金与创业大学生团队自筹资金比例为1:2.09;累计吸引投资999万元。

复旦大学还成立了沪上首个创业导师团,导师团成员来自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第一批导师共17名。创业导师们通过创业讲座、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定期联系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并提供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等服务,着力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创业团队的培养和创业文化的塑造方面献计献策。在提供咨询决策的过程中,创业导师也可以发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并重点跟踪帮助,甚至直接进行投资。

在创业导师团的策划安排下,上海复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公开演示了“智能型汽车电压调节器产品”、“幼儿园智能管理及家园互动平台”等项目,创业导师当场给出犀利点评,并鼓励这些大学生企业家们继续努力,再攀高峰。

成立创业导师团是复旦大学创业教育理念的体现。复旦大学认为,大学生创业的过程是接受大学教育的延伸,大学应当肩负起辅导大学生创业的责任,通过鼓励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不仅能在大学里和社会上营造一种创业氛围,进而培育创新精神,更能推动大学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

胡百川是上海复旦大学信息管理系的毕业生,他创办的为舟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最初的几年,曾经走过一段很大的弯路。2006年4月,刚参加工作半年多的胡百川辞掉了工作,正式开始创业。他和自己的大学同学各从家里拿了2万元钱,因为当时注册公司最低要求是3万元,他们就注册了3万元,剩下的都买了设备。

胡百川的创业是有一定的业务基础的。2005年毕业之后,他在一家外企做技术工作。那时他在网上认识的一位文化公司的朋友,经常会给他一些做网站的业务,做一个能拿到七八千块钱,渐渐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也因此积累了一些人脉,于是就动了创业的念头。

办公室就是他们租的房子,两个人既做员工又做老板,早上起来刷完牙、洗完脸就开始工作。最开始他们主要在外面接一些Flash的开发的合同,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因为没有美工,他们主要做一些编程的工作。胡百川后来又找了一个以前的朋友做美工,三个人正好成一个组合,胡百川转而专门负责业务,他的同学做程序。

胡百川说,最初的两年是他们苦苦坚持的两年,首先是公司的业务很少,好不容易赚到一点钱都发了工资,他们只有靠父母接济。在创业之初,胡百川了解到上海有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可以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天使投资,并且不参与分红,在公司发展健康之后原资全额退出。他觉得这是个对自己很有帮助的机会,于是就递交了一份商业计划书申请资金。当时他们计划的商业模式是开发手机软件,申请到基金会7万元的投资之后,他们准备做手机软件开发,但是到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几个人就能做得了的。

“那个时候,我们只有四五个人,一共就这么点钱,每个月几万块钱的收入,想做手机软件,做出来之后怎么推广?当时市场也相对不是很成熟,根本没有这样的体系,对我们这样的开发者来说,即使做出来了,卖给谁去?”胡百川说,那是他最困惑的时候,公司始终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战略方向。

没办法,胡百川和他的团队只得绞尽脑汁再去接一些低端的业务,先养活自己。经过一番挣扎、拼搏,特别是经创业导师团的指点,胡百川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现在为舟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和国内外一些游戏公司建立了比较固定的业务关系,为它们做游戏的外包开发。除此之外,胡百川和伙伴们还尝试为一些大学做在线远程教学体系。2009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100万元,2010年业务突飞猛进,仅上半年就达到了100万元。

这次弯路仍然没有动摇胡百川的理想主义情结,创业4年的他,仅仅把目前的业务看作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他和合伙人的终极目标,是做Flash互动多媒体社区,但是目前这块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少有人会用到他们设计开发的软件。胡百川只能等待。“最起码到今天为止,我还能以一个理想主义者自居,因为我还有这样一个资本、实力来支撑这个理想,我们身边太多的人都在为了生计奔波。”胡百川对自己出来创业毫不后悔。

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都喜欢选择生物科技、新兴材料或信息通信等行业,但这些行业对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胡百川选择做手机软件行业之初,可能也没意识到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过了,才发觉其中所有的不易,后来不得不选择去接一些低端的业务。

我们提倡大学生要有创新能力,希望能抢占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的技术制高点。但也决不能盲目行动,要一步步进行,有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断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推进应用高新技术,加强高新技术对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改造。学校在支持这些产业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这些创业者的培训和培育,从技术到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加以指导,提供创业者创业见习的机会,让这些创业者对高科技行业有个整体全面的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