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辩证法研究核心

自然辩证法研究核心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1年4月在兰州举行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年会。1983年3月,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兰州举办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自然辩证法讲习会,并和甘肃省科学研究会联合创办了学术刊物《科学·经济·社会》,在敦煌召开了全国省区规划方法讨论会。1984年8月在兰州举办了《自然辩证法原理》教材讲习班。
自然辩证法_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古代—1990年卷)

第六节 自然辩证法

一、研究力量的生成和学科研究的缓慢发展

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7年,甘肃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虽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力量,但已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一是甘肃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学以及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涉及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有关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二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甘肃的一些高等院校抽调一批青年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班学习和进修自然辩证法专业,培养教学和研究骨干;三是一部分哲学工作者开始探索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例如1958年《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刊登陈震东的文章《人类究竟在什么时候出现?》,对“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所引起的学术争论发表了见解,认为“恩格斯所谓‘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是一个非常缓慢的,经过一二百万年的漫长过程”,起初是猿类的简单和萌芽状态的劳动,引起了猿的机体和大脑的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劳动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引起了质变,即从动物本能的劳动,转化为有意识的劳动,手的灵巧程度和思维的能力大大发展了,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才终结了他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过程,而成了现代人的类型”。又如刘元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甘肃日报》1956年8月22日)提出科学研究,既要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又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科学预见性办事,不应有任何偏见。但是,在这一时期,甘肃哲学工作者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探索还处于零散的、没有系统的自发状态。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批判所谓“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口号下,甘肃处于萌芽状态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被扼杀了,初步培养起来的教学研究队伍被拆散、改行作别的工作了。“林彪事件”以后,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甘肃在全省党内外干部中开展学习马列的六本原著活动,内容包括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使马列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得到了宣传和普及。不过,由于当时极“左”路线的影响,特别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打着批判折中主义、唯生产力论、技术决定论的幌子,鼓吹哲学代替论,鼓吹对学术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事实上窒息了学术讨论的空气,使甘肃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失去了发展的基本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才蓬勃发展起来。1978年至1981年,先后在兰州大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铁道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铁道部西北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以及一些厂矿基层单位,建立了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研究组、研究会等学术团体。1981年4月在兰州举行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年会。1982年9月在兰州举行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学术会。1983年3月,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兰州举办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自然辩证法讲习会,并和甘肃省科学研究会联合创办了学术刊物《科学·经济·社会》,在敦煌召开了全国省区规划方法讨论会。1984年8月在兰州举办了《自然辩证法原理》教材讲习班。1985年9月在兰州联合举办了“奥哈根博士哲学演讲会”。从1985年起,兰州大学哲学系开始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

二、基础理论研究

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不但对省内的四化建设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全国学术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林立参与主编、国内十所综合大学自然辩证法教师集体编著的《自然辩证法原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一书,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同当代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相结合,以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的关系为线索,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及其提出的一系列认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理论概括,并在积极总结和吸取国内外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科学哲学中合理的东西,因此,在学科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体现了一定的新意。邢培来参与编著的《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一书,结合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吸收各种自然辩证法教材的优点,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构造了一个简明的教学体系。袁绪兴《关于科学分类体系的设想》(《科研管理》1983年第4期)一文,根据恩格斯关于科学体系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和现代科学高度分化、新学科层出不穷的情况,提出了立体结构的科学分类总体模式:沿X方向是总体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学;沿Z方向是总体科学、部门科学和二次科学,在YOZ平面上分布着部门科学的内部结构。这样的分类模式较好地解释了现代科学的分化和结合的现象以及新兴学科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宇宙学、数理语言学等的出现。郭宝宏的《在自然辩证法四大块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81年第4期)一文,分析了现在流行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特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发展这一体系的设想。

在现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马名驹、林立、熊先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层次进化》(《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一文,从探讨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入手,总结了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一般模式,指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是构成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知识单元,决定着理论的结构和功能,它是在经验的启示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进化是沿着不断增加其逻辑简单性和统一性的方向发展着,这些概念和关系的数目越来越少,与经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它们所概括的经验事实越来越多,从它们导出实践上可检验的结论所经历的逻辑道路,也变得越来越繁难和漫长。这一观点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马名驹《微观、宏观和宇观范畴探源》(《哲学研究》1985年第5期)一文,对我国学术界二十多年来关于宇宙观概念的争论提出了新的解决途径,提出了从自然科学本体论的观点,即自然科学对象自身的属性来划分微观、宏观、宇观世界必然遇到的困难和从自然科学认识论的观点,即认识主体观测和变革世界的联系方式来划分三者界限的实际可能性。杨明震《对“物质无限可分”说的几点认识》(《社会科学》(甘肃)1981年第2期)一文,分析了“物质无限可分说”的各种历史表现形态,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物质无限可分说提出的挑战问题作了尝试性的回答,认为物质可分的道路是曲折的,情况是复杂的,分的方式是无限多样的,并总结了现代的“物质无限可分”说的五个要点。马廷旭《从宇宙概念的演进看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社会科学》(甘肃)199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收入《新华文摘》1991年题录)一文,追述和探讨了宇宙概念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本特点,提出了间断性与连续性对立统一的“阶梯状宇宙图景”设想。马名驹《试论现代科学的认识工具——科学语言》(《科研管理》1983年第1期)一文,概括了现代科学所使用的各种语言形式,提出现代科学语言是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科学术语、形式化的符号系统和形象化的图形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人工语言系统,并通过语义解释,广泛应用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之中。另外,邬琨、李琦《关于信息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社会科学评论》1986年第1期)、李步新《对控制论反馈原理的哲学分析》(《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郭海云《层次应该成为一个范畴》《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李创同在《现代管理哲学——系统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等论文,对现代横断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哲学问题和方法论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应用研究

在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解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领域,也同样取得了一定成果。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组集体编写的《世界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大西北开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一书,立足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开发大西北的要求,系统地分析了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社会背景、主要标志、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各国采取的对策,着重论述了大西北开发的战略和对策,西北地区资源优势的评价和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如何选择一条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高的技术发展道路,为制定大西北开发的长远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邢培来、葛文化等关于甘肃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战略的研究,依据甘肃省自然资源的优势,分析了多年来发展畜牧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从体制、种草、科技、专业户、机械化、牧工商一体化、智力投资等7个方面推进我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建议。尚乐林《运用信息的辩证原则》(《社会科学》(甘肃)1984年第5期)一文,根据现代社会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要求,分析了信息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活用信息的辩证原则,即善于开发信息价值的开拓原则;分析信息真实意义、把握信息真值的析义原则;善于兼容并蓄、进行扬弃和获得全息的综合原则;使信息不断增殖的推导原则;通过交换传递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跃迁原则等。这些原则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对策。姜兆侯从事思维和医学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影象诊断学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分析了临床思维的逻辑特征以及骨肿瘤诊断和肺癌影象诊断的辩证观,研究了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王继武《开发中老年科技人员的创造力》(《科研管理》1983年第2期)一文,从我国科技人员的实际状况出发,研究了科技人员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提出人的科学创造能力不是单峰型的(25~45岁之间,峰值为37岁),而是双峰型的(第二峰区46~65岁,峰值55岁),随着科学家平均寿命的延长和技术手段对人类智力的补偿作用,最佳创造力的培养将会越来越投资少、效益高,这对现代化建设有决定的意义。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是个十分广阔的领域,例如在发展战略研究、智力开发、技术开发、管理方法、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技术改造政策、科技攻关、技术引进、生态环境等方面,甘肃省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长远的全省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在力量上统一组织不够,在研究课题上联合攻关较少,因而“拳头产品”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