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机制研究

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机制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是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与科技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需要。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是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是规模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和研究生就业的新途径。“互利共赢”作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宗旨,学生、导师、企业、学校等多个主体均能实现共赢。

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机制研究

沈金荣 雷 凯 束龙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大学与企业联系更加广泛,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政府主导,学生、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作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政府主导产学研工作并制定产学研相关政策和法规;政府设立专门计划或项目直接支持产学研结合;建立产学研服务和研究机构;鼓励产学研各方自发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如1970年以来美国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宗旨是培养人才和进行开发研究用于学生创新实践;澳、英、美等发达国家实行企业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培养计划”。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总体上受到经济体制、教育科技水平等国情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政府主导产学研活动的有力抓手,在我国已形成了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多个品牌,但产学研合作在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同时又存在严重的去教育化趋势。鉴于以往模式的局限性及工程实践教育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工作站由企业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是以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培训为主要任务的机构,也是学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规模企业与学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现实意义

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是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与科技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释放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量,为经济社会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既直接扮演一部分技术创新的重要角色,又积极帮助和支持企业迅速提高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力以形成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这都是中国国情下当代中国大学的特殊使命和社会责任。在此项使命中,高校研究生是一支重要力量,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应该而且一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是高校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创新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培养。组织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进平台,真刀真枪地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实实在在地参加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是对研究生加强系统严格的科研训练、切实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是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深入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深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以企业需求为直接导向、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组织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进站服务,是高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与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的结合点,是高校产学研合作广度拓展与深度推进的结合点。

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是规模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和研究生就业的新途径。通过研究生工作站的实践,企业与研究生可以相互深入了解,增强研究生就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可以成为地方规模企业用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可为科教强省、人才强省战略作出一份贡献。

二、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渐进式建设理念

我国工程教育去工程化、产学研合作去教育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必须以“互利共赢”为宗旨,这既是产学研合作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因此建立一套责权利明晰的合作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的关键是建设理念的准确把握,制订科学合理的成果量化分享办法和管理考核办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实践学院百余年的发展经历多个阶段,最终成为全球效仿的典范。该学院的宗旨是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其经验证明,起初的平台对企业来说更多的是负担,获得的技术服务很少,学校必须照顾企业的权益。当平台成熟,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两者有冲突时,学校应选择前者。在我国,产学研合作已深入人心,但大多是被狭义地理解为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这一认识下,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初期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工程研究,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十分有限,因而要求企业更多地在管理、经费等方面付出是不可持续的。为此,平台建设理念应分阶段作渐进式调整。平台建设初期应坚持“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并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校企利益的平衡点;平台导师除了负责协调管理学生外,还应直接参与或负责项目研发,确保企业利益。平台进入成长期后,管理更为协调,沟通更为顺畅,相互更为信任,学生对项目的贡献将越来越显现,此时当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发生冲突时,优先照顾人才培养将成为现实,平台建设理念确立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

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合作各方的收益模式

“互利共赢”作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宗旨,学生、导师、企业、学校等多个主体均能实现共赢。校企收益模式见图1。

img72

图1 平台校企收益模式

学生收益模式:通过努力争取进入平台实践,参与企业工程实际项目,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重要的受益方,可短期见效。

导师收益模式:通过指导学生进平台工作,有利于加深对企业技术难题和行业共性课题的真正了解,有利于确立科研方向,促进研究工作的实际应用,深度参与学生课题,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增加承接平台企业的实际科研项目的机会,对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学校收益模式:通过师生创新团队参与平台实践,提高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于提升学校在国家及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学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平台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集中发挥的载体。

企业收益模式:通过平台合作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师生团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企业可开展低成本预研,获得企业发展及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增强企业对学校导师团队的了解和信任,降低延伸委托科研项目的合作风险,学生的实践可被视作就业试用,降低企业用人风险。

四、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机构

在MIT化工实践教育学院在企业设立的基地中,主要管理人员即基地主任和助理由学校派出,负责工作安排及协调。我国高校很难模仿这一模式。实际操作中,每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都要成立管委会、督导组和项目团队。管委会由企业和学校相关人员组成,主任为企业负责人,副主任为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或学院领导、企业(技术)负责人,成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部门负责人、企业和学校导师代表等,负责制订工作站重大决策,协调解决项目重大问题、进站审批、出站考核等,日常管理由企业指定的管理专员负责。督导组由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人员、学院研究生秘书组成,定期走访研究生工作站,了解项目进展及研究生在站表现,督促进度、调解矛盾、协调关系,发现异常情况和问题及时向所在工作站管委会报告,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项目团队由学校研究生及其导师、企业导师等组成,负责工作站项目开发,在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科研、生活、纪律及安全等日常工作由企业项目负责人(企业导师)根据有关制度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报管委会领导协调解决。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组织机构见图2。

img73

图2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组织图

五、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制度体系构建

为保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规范建设、高效运行,高校根据《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站研究生管理办法(试行)》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试行)》,确立政府主导及企业、学校、研究生、导师多方共赢的宗旨,力争建成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制度建设方面,统筹规划,协调产学研各方利益,谋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处理好创新与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探索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共同管理的运行模式,采用项目化管理;自愿申报和企业课题指南相结合,校企联合组织项目评审,择优立项资助。每位研究生进企业工作站都应有明确的研究课题及固定的企业导师,签订的协议应明确学校、企业、校企导师、研究生各方的职责和考核的程序及目标。长效机制包括机构设置、管理机构例会制度、工作站项目与创新项目一体化机制、权益量化分享机制、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互动机制、项目化管理与考核制度、督导制等,并付诸示范点实践。

1.项目化管理制度

采用项目形式管理,规范工作流程,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发布小型进站项目指南;研究生在学校导师指导下自愿申请,择优确定服务团队;项目负责人与工作站签约,明确任务、目标、成果归属、保密条款、工作站及进站研究生的职责和权利,办理研究生进站手续;根据项目指派企业导师,实施中期检查,项目完成或到期即可申请结项验收,进行总结或经验交流;工作站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研究生在站表现给予相应的考核结论,企业可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研究生一定的奖励。

2.权益量化分享制度

在项目方案确定时基本确定校企单位之间、项目参与人员之间研究成果如何分享,并最终经过考核确认或调整分享方案,明晰产权,减少纠纷,以利于长期合作。成果分享机制应尽可能做到权益的预先约定量化,应考虑两点。第一是单位分享知识产权与项目投入相一致;单位之间应在立项前约定:具体项目大多数可以以企业为产权主体,部分高校成果转化的项目也可以以学校为产权主体。双方根据项目中技术、经费、人力等的投入明确占比,可有效避免以后的产权纠纷,有利于长期合作。第二是成果完成人员权益分享与实际工作相一致;涉及专利、论文、报奖等,主要参与人员应明确:每项成果应结合立项协议组织公平、民主的内部考核,以此考核结果为依据对成果个人权益量化。只有做到明晰个人权益结构,才可有效调动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减轻思想包袱。

3.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学校和企业分别投入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工作站运营,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研究、研究生生活补贴、企业导师报酬等,经费来源主要有企业项目经费、学校教育经费、其他资助经费等,见图3。工作站所在企业一旦与导师创新团队签订科研开发合同,则项目执行期内的后续相关经费从科研项目经费中支出,实现良性运行。

img74

图3 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4.双导师制度

进站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除了配备学校导师,还配备一名企业的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在站期间的工作、科研与日常管理,学校导师应定期指导并与企业导师交流协助解决研究难题,校企导师共同负责中期检查、结项验收。学校定期组织企业导师的遴选、聘任和培训。

5.三方联动制度

学校导师、研究生团队、企业导师是工作站项目的参与主体,三方应定期沟通,讨论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形成制度,这对项目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六、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因素

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得到一些企业的认同。目前共有274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省级认定,另有一批校级工作站。2011年5月,由江苏省教育厅牵头组织有关高校开展全省范围的工作站专题调研,其结论是:工作站在支持企业低成本项目研发、密切校企关系、共享互补资源等方面已初见成效,有93.5%的被调查企业总体上认为工作站模式值得推广。调查同时也发现工作站在运行、管理和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观念存在误区

研究生工作站是新生事物,研究生、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等各参与主体对其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有的学校导师因承接的科研项目任务重而不愿意把研究生派去工作站;有的导师认为研究生去企业后会增加自己的指导工作,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会影响个人声誉;有的研究生认为企业廉价用工;有的企业技术人员担心研究生参与项目开发会导致技术外泄,而不愿意让研究生全过程参与或参与关键技术开发。

2.研究生进站数量不平衡

有的工作站需要十几个研究生甚至更多,但目前多数工作站进站研究生数量总体偏少,有的只有1~2人,与平均每站5人以上的目标还有距离。

3.经费投入不平衡

有的企业十分重视人才战略,已经把参与人才培养看成自身的一种责任,投入研究生工作站的经费充足。有的企业难以按照规定承担进站研究生每月600元生活补贴,而将部分负担转嫁给学校,导致压缩部分项目的实施。项目开发中研究生和导师提出企业计划外的部分项目方案亦由于经费不足而难以实施。

4.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经验

主要表现在不会提出合理的、较系统的研究任务,经常是就事论事。由于思维习惯、工作方法、理论功底等原因,企业导师往往不善于与研究生交流,出现指导不到位、研究生工作任务分配不均衡等现象。

5.工作站管理经验不足

作为新生事物,各工作站都在摸索,调查中有近50%的工作站认为一些方面的工作“没有经验借鉴”,包括学生的安全管理、专业与任务的对接协调、学校导师的激励等。

七、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对策及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更好地发挥预期功能,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形式新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必须在学校导师中加强宣传,使每位导师清楚这一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功能,增强推进产学研合作的主人翁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鼓励更多的师生创新团队投身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结构战略调整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将教师结构调整与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相结合,特别是工科高校应切实提高师资工程素养,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需要。

2.建立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专项经费,对优秀项目给予经费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技术投入的风险,提高企业、学校对这一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教育专项经费并与工作站一体化运作,是工作站经费投入的突破口,学校投入经费的持续增长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保障。企业在项目经费中应明确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研究生进站项目。

3.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团队、学校导师队伍、企业导师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项目的具体执行者,是相关机制和制度的最终落实的重要环节,而好的制度设计必须有坚定的执行者才能发挥其优越性。其中企业导师是工作站有效运行的关键,学校可在研究生工作站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推荐、遴选、聘任企业研究生导师,同时要加强企业导师的培训,另外也应落实企业导师的待遇。

4.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与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相结合

平台建设不论人才培养还是科技服务,都需要学校教师的深度参与,目前“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与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有着天然的结合点,建议政府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切实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5.加强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日常运行需要制度保障,作用发挥依靠机制来保障,校企应在实践中重视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建立项目化管理的流程、合约管理的考核机制、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双导师制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6.加强理论研究和示范点建设,提高平台建设成效

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覆盖创新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各阶段学生的培养,需要在管理机制、模式、方法、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整体效益。进一步推广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一研究生培养模式,抓好工作站示范点建设是重要途径。选择若干个条件较好、有代表性的工作站,通过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参与、职能部门和企业的有效沟通及管理,在1~2年内形成理想的育人实效和机制研究成果。

八、结语

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无论作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还是产学研合作平台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创新机制体制和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研究生科技创新与工作站一体化运作是工作站项目经费多元化筹措机制的突破口,项目化管理是平台长效运行的抓手,加强理论研究和示范点建设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推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左健民,张丽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2(5).

[2]吴秋凤.研究一培养“基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育研究,2008(5).

[3]李安萍,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4]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

[5]顾征,李文.以工程实践教育为特征的产学合作经典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6]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J].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08(22).

[7]郑江英,等.共建研究生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8]张利,陈溪.以研究生工作站为切入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J].北京教育,2010(4).

[9]沈金荣,雷凯.当前中国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