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与研究

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对我校学生心理的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心。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在航天课程学习后发现学生不仅对航天知识的学习欲望逐渐加强,合作意识更强烈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节 实践与研究

学校航天教育活动的纵深发展,不论是年近不惑的中老年教师,还是刚进校不久的新教师,各个主动地拿起手中的笔,以论方法、谈经验、叙体验、品感受的形式记录于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着、实践着。

航天教育课程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杨 军

一、研究背景

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对我校学生心理的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心。对我校531位学生随机抽样调查“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显示,发现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缺乏自信,交往困难;2.学习困难,有厌学倾向;3.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4.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5.心胸狭窄,缺乏同情心等心理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必须要有一个载体,航天教育课程是我校的特色教育课程,中国“航天人”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精神和感人的事迹,通过“航天课程”中的许多案例,可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耐挫力、自信心,开设航天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科学的过程中把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协同作战、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转化为责任感,养成乐于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行为的品格。

二、实施推进

1.一个核心

以学习航天精神,开展航天教育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科技人文底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核心。

2.三大原则

(1)合作性原则。在航天课程的学习中,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合作互助的关系,使学生自愿改变心理现状,在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良好气氛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活动性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航天实践探测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发展。

(3)主体性原则。我们通过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综合评价的方法,以三个星级评定,反映学生在学习航天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进步、提高与发展。让学生能自己去认识自己的各种表现,自己去提醒,监督自己的各种心理行为,从而形成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3.三条途径

(1)环境渲染,作为学生养成健康品质的原动力。在以“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学校文化理念指导下,加强航天校园文化建设。发动师生设计航天主题会标,建设航天科技走廊、航天文化墙、开辟太空育苗种植园,使校园的每一处景、每一个设施、每一堵墙、每一幅画都蕴含着积极向上、健康活泼、格调高雅的航天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2)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养成勤奋学习的内驱力。学校将心理活动辅导课纳入学校课程计划,除每双周三晨会安排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课之外,还在每月的班队会中安排了一节团体心理活动辅导课,将航天教育有机地融合在教师的课堂辅导之中。

典型案例:《学习航天精神,做一个自信的人》团体辅导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今年国庆节我国又发射了一颗卫星,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是“嫦娥二号”。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师生观看。

师: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因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大家是不是有这种感受呢?

生:是。

师:是呀,“嫦娥二号”卫星在航天科学家精确控制下,在预定的时间顺利进入椭圆环月轨道进行运行,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那是航天科学家预测得准,事先经过严密的计算,还做了大量的测试实验……

师:对,为了让“嫦娥二号”能够成功发射,航天科学家的宗旨就是“不带问题上天,一切问题归零”。连一个小螺丝钉都要经过很多次测试,误差率为万分之一……

生:“啊?”

师:同学们想想,卫星上天怎么可以发生一点点错误呢?那样会酿成大祸的。所以,航天科学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卫星发射成功的保障。那你们想想,如果航天科学家把将来的卫星发射的任务交给你们,你觉得能行吗?

(学生们听到这里,有的低下了头;有的互相看看不说话;有的小声回答:不行。)

师:想想自己还有哪些行为和航天精神不相符呢?请你大家说一说。

生1:我为了早些把作业做完,所以字写得很潦草,有时自己都看不懂。

生2: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口算题太简单了,所以做得很快,但我不想检查,结果错了好几回。

生3:我做下午扫地时,看到别的同学都回家了,我心里很急,所以就乱扫,也不管扫得干净不干净,就回家了。

生4:我上课时总想做小动作,听课不认真,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会做。

……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话,我非常高兴。我高兴的是大家非常诚实。你们身上都具有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真实。有了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我相信你们也一定有了自己悔改的对策,对吗?

生:是(声音格外响亮)。

师:那么,作为你们的大朋友,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不带问题出课堂,一切问题归零。”我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

老师的真诚与鼓励给予孩子们正确的人生导向,从而构筑师生交往的平台,这犹如春风细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田。

(3)活动体验,作为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能动力。学校开展的航天实践探测、放飞梦想、太空育苗等航天科技活动感受到了航天科技的无穷魅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和科学素养,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初步体验航天人的精神。例如2010年5月初,由上海市宇航学会主办,申莘小学等单位协办的“申莘杯”2010年上海市青少年“育太空种子,做有责任的人”授种仪式在我校举行。学生从上海宇航学会老师的手中接受了太空种子“航椒10号”。种植小组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悉心照料着这批“天外来客”,每天对种子进行观察,定期给松土、浇水、施肥,虽然辛苦,天气炎热,但没有阻挡孩子们的脚步。当第一个种子吐出新芽时,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小心翼翼地将发芽的种子移栽到花盆里。小苗苗一天天长大了,孩子们马上量一量小苗苗的高度,记一记它叶子的变化,数一数开的白花,一个个青皮发亮的小航椒在孩子们的辛勤培育下慢慢长了出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神气。让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航椒的生长过程,还培养了责任心,学会了不断克服困难,做事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学生的行为之中。

三、研究结果和相关思考

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在航天课程学习后发现学生不仅对航天知识的学习欲望逐渐加强,合作意识更强烈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就2009学年,学生在市、区各类竞赛就获得百人次,获得奖项有百余个,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1.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正在形成

航天课程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航天宝典”模块中的“太阳公公的孩子”、“火箭发射”、“导弹升空”等栏目让学生学得乐此不疲。“为什么?”、“我来帮你”、“我成功了”……逐渐增多,使得本来不敢发言的学生也有了锻炼的机会,更充实了他们的航天知识,锻炼了他们的自信和胆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相互之间也促进了友谊,增进了感情。我们对学生在学习航天课程前后态度、行为、责任、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总结性评价,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img97

2.家庭的温馨氛围更浓了

在航天课程我们开设了亲子“变废为宝”活动,让学生有了与家长亲密接触、技术切磋的平台,因而此项活动也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喜爱,丰富了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例如一年级教师以“亲子作业”发动家长一起参与此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制作了航空、航天模型:“神舟九号”、航天飞机、人造卫星、月球车……并在班级、学校进行展示,那时的他们显得特别的神气、骄傲。虽然他们的航模还是比较粗糙,但是这也是孩子与家长智慧的结晶。通过亲子合作,强化了学生与亲人的依恋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当有的作品被评为制作优良奖、创意奖时,丰富了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思考

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常抓不懈。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学生共同长期的努力才能逐渐形成。往往学生会由于遇到挫折而反复,由于犯错而失败,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坚持反复抓,对他们每次的错误、反复都要从主、客观各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直到他们改正错误,获取进步;要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以增强学生抵抗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因此,教给学生一些消除自卑心理的方法和提高自信心的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火星,我们的未来居住地——从科学探究中培养兴趣,拉近我们与科学的距离

郭丽娜

2010学年,学校开展了科学探究学习项目研究计划。平时,一直运用校本教材给学生上航天教育课。每次上课,孩子们对航天知识都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趣与求知欲。恰逢这个科学探究计划的开展,我结合日常课堂教学,从语文学习中的一篇科普性课文——《看月食》入手,筛选宇宙中的行星,确定了以“火星上能住人吗?”为主题,带领学生进行探究。

一、激发兴趣,确立主题

在课堂中,在给学生讲到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时,学生们对这些地球的“邻居”充满了好奇。许多孩子都问我将来人类是否能住到其他星球上去呢?根据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就想开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与孩子们一起走出地球,去宇宙中探索一番。

在九大行星中,火星可谓是地球的“好兄弟”,它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就确立了将探究范围定在火星上。

上课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我们能去哪里住呢?”孩子们大胆地提出假设:可以搬到其他星球上去住呀!那么,究竟哪颗星球最适合人类移居呢?孩子们说:“要找一颗与地球相似的星球。”于是,我就告诉孩子们火星是与地球最相似的星球。环境问题是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人类迈入21世纪,火星成为人类关注的问题,移居太空,火星成为优先选择。

通过给孩子们介绍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他们发现人类面临生存的威胁,于是,许多孩子提出:移居火星,将人类搬到火星上去。我又提出疑问:火星上适合人类居住吗?人类生存需要哪些条件?于是师生共同探讨决定,确立以“火星上能住人吗?”为主题来进行探究。

这一环节的交谈、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及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二、指导方法,搜集资料

由于学生对火星的了解比较少,为了能进行有效探究,请学生分组合作,先对这颗神秘星球的资料进行查找。我提出问题:“地球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个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那么,究竟要具备哪些条件的星球才适合人类居住呢?”生:“要有空气、水。”师:“究竟生命存在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呢?火星和地球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还需要在火星上创设哪些条件才能供人类居住呢?请以8人为一组进行分组活动,对火星的构造、火星和地球的相似处、不同处等进行资料查找。可以利用书籍、网络来进行查找并整理、记录。”

在布置了任务后,学生分小组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的方式进行了有关火星资料的查找和搜集,并记录在案。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生们查找的资料虽然比较多,但是很零散,各种关于火星的资料都有。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接下来的探究指导中,重点放在资料分类整理的环节上。

三、分类整理,去糟留精

因为要探究的主题是“火星上能住人吗?”,所以最重要的资料在于火星与地球的异同点的比较上。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了以下探究思路:1.火星上是否有昼夜交替现象?如果有,其周期是多少?2.火星上是否有适宜生命繁衍的温度?3.火星上是否有水?4.火星上是否有合成生命的元素?

根据已经搜集的资料,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找出了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与地球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它们都有卫星,都有移动沙丘及大风扬起的沙尘暴,南北极都有白色的冰冠。

对于资料的整理,主要通过建立表格来进行分类:

表1

img98

表2

img99

根据分类后,得出了以下结论——火星与地球的相似处:

1.它们都有卫星,都有移动的沙丘、大风扬起的沙尘暴,南北两极都有白色的冰冠。

2.它们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3.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似,一天长度为24小时37分钟。

4.火星的自转轴倾角是25度,与地球相差无几。

同时,学生也针对这些数据及资料整理出了更详细的有关火星与地球相比较的资料:火星上缺少多数地球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大气和水;火星距太阳比地球远,接受太阳的光和热不及地球的一半,又没有大气保存热量(火星上大气十分稀薄,密度不到地球大气的1%),因此赤道温度为-80℃~20℃间,极区温度为-120℃~-70℃,昼夜的温差竟有100℃左右,远胜于四季。火星上虽燃有大气,却稀薄到只有地球30至40千米高空的程度,成分也不同,95%是二氧化碳,不具备多数地球生物生存必需的氧气。另外大气中水分含量也极少。

于是,学生们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火星与地球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火星现存的条件是不适合多数地球生命生存的。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去火星居住呢?”

四、大胆畅想,鼓励创新

空气、水、适合的温度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如果要居住到火星上去,就一定要使火星上存在这些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对此,请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一番畅想,通过设计去火星居住的工具及环境来达成去火星居住的愿望。

经过一番讨论和设计,每组学生都画出了一系列的火星畅想图。有的小组设计了带领人类去火星的交通工具“火星车”,他们谈到这种车结合了最先进的航天技术,能摆脱地球引力,安全地将人类带上火星,并设计了特殊材料制造的轮胎,使车子能在火星上自由行走。有的小组设计了专门在火星上制造氧气的工具,他们希望人类有一天能够在火星上自由呼吸,甚至还想到了设计制造氧气的特殊植物,能够不利用过多的资源,使火星上的空气自给自足。还有的小组设计了专门在火星上供人类居住的房子,运用特殊材料制造,能够抵挡火星上的一些自然灾害,使人类安全地生活……

在观看学生的设计作品以及听他们介绍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对于探究火星的强烈兴趣。在前期的资料积累、分类整合的基础上,孩子们对火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渴望能够去这颗地球的“兄弟”行星上探索,甚至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去火星上居住。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原本离我们很遥远的火星变得不再陌生,学生们都亲切地称火星为地球爷爷的“兄弟”,我们的好朋友。从一开始不懂得如何查找资料,到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与火星有关的资料。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到自己设计表格来进行分类整理,了解火星与地球的异同点。从一开始不明白火星的环境,到自己来画图设计改善火星环境的工具……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无比好奇,无比热爱的感情。

在此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自主进行资料查找、比较、分类的方法,能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探究,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想象来设计梦想中的科学工具、设施。但是,对于宇宙中的行星的探究,主要还是停留在资料查找、比较及想象之上,而如何设计合理的小型实验来模拟火星的一些情况并进行探究则需要通过更多的资料积累及知识的储备来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在日后的探究活动中,将加强对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

教《水上飞机》有感

唐玉霞

《水上飞机》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从浅显易读的故事中,我们认识了水上飞机,知道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作用。学生从一开始的好奇进而转为佩服再到参与发挥想象,无穷的学习乐趣被调动,对科学的好奇心也由此萌芽。

结合我们申莘小学航天科技学校的这一特色,我在上这篇《水上飞机》的时候,就是有着重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激发学生对水上飞机的研究热情,继而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对水上飞机的好奇和探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了解水上飞机

上课开始了,我板书课题,孩子们齐读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读完课题后脑海中有没有什么想知道的。孩子们提出:“飞机都是在天上飞,怎么到水里了?”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疑惑,又让大家先带着这个问题初步阅读,孩子们很容易就知道原因,明白这是一架有着特异功能的飞机:

水上飞机是能在水面上起飞、降落和停泊的飞机,简称水机,其中有些同时也能在陆上机场起降的,称为两栖飞机。水上飞机分为船身式和浮筒式两种。水上飞机主要用于海上巡逻、反潜、救援和体育运动。

img100

img101

img102

我给小朋友看了一些从网上搜集到的水上飞机的照片,大家非常感兴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以童话的方式,通过小海鸥与水上飞机的对话,让水上飞机作自我介绍,孩子们对于水上飞机的探求就更迫切了。

二、研究水上飞机

其实,在平时的探究课和拓展课上,我们小朋友对于校本教材中提到的一些飞机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对于今天所要学习的水上飞机的功能和作用还有些陌生,所以,让学生尽快去了解一下水上飞机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大家在熟读课文后,对课文中提到的水上飞机进行了归类,去感受水上飞机特殊的作用:

师:水上飞机有哪些种类?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1.水上救援机——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2.水上灭火机——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

3.水上战斗机——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的大火。

4.水上运输机——随时从海上起飞参加战斗。

对水上飞机的认识,课文所介绍的,只是这几种,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我又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水上飞机的资料,把学生引上了爱科学、爱航天、爱探索的道路上。大家把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在组内交流起来,非常地激动,都很想把自己找到的水上飞机的资料毫不保留地与同学们分享。

三、畅想水上飞机

新的事物,其实最能吸引人的眼球,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我们应该把这种能看到新事物的眼球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新事物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应该更深入地理解。

我紧紧抓住文中一处省略号问学生:“水上飞机的本领可大了,可由于海浪的袭击,打断了水上飞机的介绍,它还要去执行任务呢!你能帮它把没有介绍完的地方补充完整吗?”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开始分组补充,整个课堂掀起了高潮,孩子们兴趣盎然,个个七嘴八舌,开动着脑筋,思维的火花怦然激起,我也赶快把学生们的奇思怪想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共同畅想未来的水上飞机:

(生1)我想发明的是水上清洁机,海面上经常漂浮着一些塑料瓶、包装纸,太污染环境了,它能清除海面上的垃圾。

(生2)我想发明的是水上回收机,不但把这些垃圾清除掉,而且还能让它回收处理后变成汽油。

(生3)我想发明的是水上旅游机,坐上它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生4)我也想发明这种,这样就可以到海底去了,能看到美丽的海底景色了!

(生5)我想发明的是水上隐形机,这样敌人就不会攻打我们了。

……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以至于下课铃声响了,我们还在教室里交谈着。考虑到接下来要上别的课,不得不暂停我们的交流,有几个同学还追到教室外的走廊里和我谈着他的设想。孩子的想法不一定能实现,但是爱动脑筋、爱思考、爱航天的种子已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四、绘画水上飞机

课文上完了,我想:孩子们的思维跳出了课文的束缚,思维得到了迁移和发散,孩子们畅所欲言,教室里传递着思维的火花,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智慧创造的快乐。听了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大为震惊,孩子们的想象超出了我的预设,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开发。于是,我利用校本教材,在晨会课上,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的飞机画下来。

五、激发航天志向

新事物就要探索,这是这篇文章学习最本质的东西。

最后,在孩子们的兴趣还沉浸在介绍自己画的水上飞机时,我又问:“学了这一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孩子们纷纷站起来说:“水上飞机的本领真大呀!”我紧跟其后又问:“真正本领大的应该是谁?”孩子们想了想说:“是科学家!”“是航天科学家!”“是我们!”“有了人类的发明才有了神奇的水上飞机,所以人类才有最大的本领。”

我相信,孩子们懂得了只有聪明的人类,才会建造出新型的飞机,我鼓励孩子们走进航天事业,走进探索宇宙的空间。孩子们下课后一直在交流着,有的学生还想到我们学校曾经举办过的“航天空间站”的模型,他说:“我回家后也要做一个在海上的空间站,给各种水上飞机提供需要。”

我想,学习了这样的一篇充满童趣的科学童话故事,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同时又走出文本,走入生活,进而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爱航天的志趣。这就是我的教学感悟所在。

讲航天人故事,学航天人精神——《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杨利伟》课堂实践

戴元媛

我校是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心向太空》航天校本教材一经推出,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实践这本校本教材的教师。

《心向太空》这本校本教材以“航天英雄”、“航天宝典”、“放飞梦想”、“实践探测”为课程板块,通过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感人肺腑的人物故事,深入浅出的航天知识,图文并茂的航模范例,丰富多彩的实践提示,将航天教育活动融入日常课程教学。

上学期,我承担了一年级航天专题教育课的研讨任务。选择《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杨利伟》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航天人故事,引导学生学航天人精神。整节课,我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

一、质疑提问,对航天人产生兴趣

初拿到教材的我,翻开教材光第一篇《航天英雄》就有五个人物:加加林、捷列什科娃、杨利伟、列昂诺夫、阿姆斯特朗。是在一节短短的15分钟把五个航天英雄简单地介绍一下,还是就一位航天英雄进行详细介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思前想后,如果在15分钟把五位航天英雄介绍一下,学生很难抓到重点,对于每个英雄学生只能略微知道一些皮毛,根本无法对这些航天英雄产生敬佩的感情进而由衷地对航天产生兴趣。于是,我就选择中国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为主要上课内容,让学生详细了解杨利伟叔叔,原因是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飞行的中国宇航员,让作为同是中国人的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能产生自豪感,其次,杨利伟进入太空飞行的时间是2006年,时间上离得比较近,资料能收集得比较全面。

既然已经选定了“第一位进入太空飞行的中国人——杨利伟”作为这次航天晨会的内容,那么用什么教学方式或者手段来进行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思考了很久,与其挖空心思想教法,不如去问问学生,问问学生想了解杨利伟叔叔的哪些情况,想在课上学到些什么,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在课前在班级中进行了一次有关“你想了解杨利伟叔叔哪些情况”的调查,学生大多把想了解的集中在这四个问题之中:他儿时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当上宇航员的?他在太空看到了什么?他在太空的生活怎样?

二、层层学习,体会航天精神

根据学生提出的四个问题,我针对四个问题进行了这样的备课,与其让老师来一一回答问题,不如把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资料中找到他们心中的答案,再以老师的讲解来进行。在师生共同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在航天人的身上有这样四种航天精神。

1.从小立志,刻苦学习

在学习“杨利伟儿时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学生很快在资料中找到:他儿时的梦想是飞上蓝天。紧接着,我就给学生讲了杨利伟叔叔小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努力学习还热爱运动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飞上蓝天的梦想是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的,然后我又给学生推荐了一本《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童年》的书,让学生在课余可以看看杨利伟叔叔是怎样从小立志成就航天梦想的。

2.艰苦训练,勇挑重担

在学生的资料里有一大段关于杨利伟是怎样当上宇航员的文字描写,学生从文字的表面只能读出杨利伟叔叔当上宇航员是经历了千辛万苦、过五关斩六将才成功的,而很难从文字上想象杨利伟叔叔到底是如何千辛万苦,于是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杨利伟叔叔如何艰苦训练才当上宇航员的过程,学生从录像中感受到杨利伟叔叔每天要经历十几个小时在仪器上的磨炼才能当上宇航员。这时,我又出示了翟志刚叔叔、聂海胜叔叔的图片,告诉学生其实到“神舟五号”起飞前杨利伟叔叔才从三名候选人之中脱颖而出,学生再次感受到杨利伟叔叔之所以能当上宇航员不仅仅接受了艰苦的训练,更在于他过人的身体素质和超强的心理素质,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和达到的。正是因为他通过了艰苦的训练,使得自己在体能和心理素质方面有了不断的提高,最后才能担当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的重任。

3.不怕牺牲,挑战自我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杨利伟在太空的生活怎样?”我在资料中挑选了杨利伟撰写的《天地九重》的一个片段,并配以录像让学生观看。比如在太空中,杨利伟叔叔随身携带的东西都是漂浮着的,录像中杨利伟叔叔吃着月饼当晚餐的画面更是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在学生笑完之后我追问学生为什么杨利伟叔叔吃的和我们平时晚餐不一样,学生都回答得很好,因为在太空中是失重状态。米饭都在空中漂浮,杨利伟叔叔无法吃到。说到这里我引出,其实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生活也是非常的艰苦。而杨利伟更是有着不怕牺牲的精神才出色完成了这次航天任务,因为在飞行过程中杨利伟叔叔几次因为仪器的原因面临着死亡的考验,但是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不断地和死神做着殊死搏斗,解决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一次又一次地从死亡的边缘走了回来。说到这里,学生都为杨利伟叔叔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感动。

4.心系国家,为国自豪

在学习“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这一环节时,这一个问题是资料里没有的,于是我播放了一段杨利伟叔叔在太空看到地球时的情景,学生通过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的摄像机看到了蔚蓝而美丽的地球不禁发出一片赞叹:“简直太神奇了”。同时,我还向学生介绍:“杨利伟叔叔曾在返回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这样说‘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因此,在太空飞行中,他的心和战友们一直紧紧相连。按照预定的太空飞行计划,杨利伟在太空有5小时的休息时间。但他只睡了半小时。他说:‘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我要尽可能地体验太空飞行,为战友们将来上太空做准备。’正是杨利伟叔叔一心以国家利益为主,时时刻刻想着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和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自豪,他才能如此出色地完成任务。”

三、升华感悟,热爱航天事业

通过整节课对于杨利伟这次航天活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在航天人身上的这四种航天精神,这节课到此时此刻并没有在此戛然而止,我继续问学生:“这节课学习到这里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杨利伟叔叔你太伟大了!”“杨利伟叔叔你真棒!”“杨利伟叔叔,长大以后我也像你一样成为一名宇航员。”……课堂的气氛在此时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都有感而发,并且许多同学都有了当宇航员的愿望,这节课无疑是成功了。

整节课我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宇航员的成长经历,懂得认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对宇航员产生了敬佩的心理,许下了长大当宇航员的愿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异想天开话“嫦娥”

——航天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毕 玉

一、背景

最近几年,我校充分利用“航天闵行”这独特的地方航天科技教育资源和开发的“航天校本教材”,每年都开展以“心向太空”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航天科技知识的探究系列活动,我们申莘小学的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走进了航天,了解了航天。为了更加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于航天的热情,进行航天精神的教育,我班积极开展了以“异想天开话‘嫦娥’”这一航天内容的探究,以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二、课堂情景描述

(一)情境导入激趣

“那一天,亿万人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那一刻,亿万人静静地听着发射倒计时的口号,5、4、3、2、1……在浓烈的火云中,长征三号甲火箭腾空而起。那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时是个值得纪念的时刻——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而这激动人心壮举的成功就有很多同学的父母默默作出的贡献……”

随着播放发射“嫦娥一号”的视频录像,伴着教师的激情解说,学生们再次被逼真的现场情景所震撼着,他们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开始了“神奇的宇宙”航天校本课程的“嫦娥探月”之旅!

(二)言我所知说“嫦娥”

在这一阶段,同学们交流自己所理解和知道的“嫦娥”和“嫦娥一号”。学生有的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有的拿来了“嫦娥一号”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有的展示“嫦娥一号”传回地球的月球照片,有的讲述“嫦娥一号”工作一年内将经受的重大考验等等。另一些同学讲述了自己家长为“嫦娥一号”出差归来的感受和经历。

(三)让我细听“嫦娥”说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问‘嫦娥’”和“听‘嫦娥’说”两个环节。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想了解的有关“嫦娥一号”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在表格内,贴在黑板上。然后我来讲述,并观看相关视频。如世界探月大事表、“氦3的诱惑”、“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与‘月亮女神’的竞赛”等等。

(四)异想天开话“嫦娥”

了解了“嫦娥一号”更多的知识以后,同学们对于“嫦娥一号”的兴趣更大了,比如:如何利用月球上的资源氦3?如果可以利用,怎样把这种资源运回地球?其他国家探月进程如何?等等。当他们了解了更多知识,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很有深度,能够引发孩子们思考。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异想天开话“嫦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小组内再次提出的新问题,也可以选择问“嫦娥”这一环节时没有理解的问题,自主组建小组,对选题进行探究,完成如下活动手册活页:

活动选题:(★表示评价得分)

1.搜集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古诗及图片,出一期专栏。(★★★)

2.你听说过月食吗?月食是怎么回事呢?请你查阅资料后,亲自制作模型进行演示,并向全班同学说明。(★★★★★★★★)

3.探究讨论:月球上有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吗?如果有,我们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

4.日食对“嫦娥一号”会有什么影响?可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5.假如你是登上月球的中国宇航员,设想你登上月球的情景,画一画,写一写。(★★★★★)

各小组需要确定选题,领取组内任务,设想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帮助,预想成果展现形式,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评价。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大家都积极想办法出主意,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三、反思和分析

本课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时事和学生学习需求,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的感情,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更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生活在社会中,应该多关注社会时事,并就社会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虽然他们还小,虽然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虽然他们的语言稚嫩,但是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期望,祖国将来的建设者。身为教育者,我想应该关注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孩子求知求真的探索欲望,肯定孩子的大胆妄想,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疑惑问出来,并尝试着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另外,活动评价不仅仅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不但有个人自评、组内评价,还有组间互评、教师点评,随时都可以在评价栏内以五角星表示,也可以写出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孩子们继续探究的愿望,树立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各种设想,我们都应该是鼓励的。

本次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某些环节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让我细听‘嫦娥’说”这一环节,孩子们感兴趣的方面很多,但是不能一一展示介绍,这就要求教师要精选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精彩内容展示,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想得到知识的方法。可以在介绍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如果还有关于‘嫦娥一号’的疑问,可以怎样获取相关知识呢?”我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比如看百科全书天文方面、上网搜集、咨询家长、在班级内设置专栏征集答案等。我想,教育的与时俱进,教育的创新,就应该从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敢想敢干,并且会想会干,智想巧干。身为一线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放飞风筝,放飞理想

——航天科技区本教材《风筝》教后感

吴继奋

一、设计背景

放风筝,是一种有趣而对身心都有好处的体育运动,儿童、大人都喜欢。看着凌空飞起的风筝,孩子们时常忘了一切烦恼,他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在高空翩翩飞舞,遐思万缕。因此,将“风筝”引入课堂,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对风筝的历史、制作等各个方面作一些初步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查找资料、实践制作、亲手放飞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小的风筝身上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传统,从风筝精巧的制作,优美的造型和充满浓郁民间绘画特点的画面,看到历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品种繁多、造型各异的风筝作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和继承。在《航天科技》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做做玩玩环节就安排了“风筝”这一内容。这一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能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设计思路

(一)活动目标

1.搜集有关风筝资料认识风筝特征,了解风筝历史文化。

2.学会装配简单风筝,并试着让它飞上天空。

3.通过放飞风筝,探究放飞绳连接不同位置与放飞风筝的不同结果的关系。

4.在总结交流的过程中,明白风筝能飞的真正原理。

5.通过学生放飞风筝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技、勇于创新实践的探索精神。

(二)活动方式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每组4~6人)进行活动。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三)活动过程

1.风筝的研究

孩子们通过课外书籍、电脑上网、向老前辈请教、小组交流探究等途径了解风筝的文化史。知道了有关风筝的起源,风筝的主要产地在哪儿及风筝的审美特点等。

2.让我们一起做风筝

课程提供了一套风筝套材,但风筝面是白色的,没有图案,而且套材的风筝上只有一个系绳孔,为了试验需要,每个小组在风筝面上画上自己最满意的图画,并在原来的系绳孔的上下各又增加了一个孔。

3.让风筝飞翔

孩子们来到操场上进行放飞风筝实验。孩子们有的系绳、有的记录、有的观察、有的放飞,孩子们放飞着自己亲手做的风筝,心中洋溢着幸福和希望,放飞着心情,也放飞着希望。

三、活动反思

(一)兴趣引领实践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不仅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而且还对人的认识活动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可以调动个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活动的成效。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原动力。《风筝》的探究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兴趣始终渗透于活动的各项进程中,以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在参与中又进一步培养兴趣。

就以课前收集资料这个环节来说吧!我事先和学生共同商讨他们最感兴趣的主题,确定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实践小组,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由于是自由组队,这就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很快地、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一小部分的学生却迟迟未完成,是他们的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还是……通过调查,才知原来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是在查找资料上遇到困难;有的是在组织资料上遇到麻烦。于是我就加以引导点拨,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了,最终大伙儿都完成了任务。同时,学生的观察、调查、分析和收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追求过程价值

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需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素养,而这些素养的养成和建构,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亲历和体验,锻炼和累积。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从这一点上看,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的过程本身。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先提出猜想,影响风筝放飞的因素有哪些?猜想放飞绳系在不同位置的放飞情况。并根据猜想设计风筝放飞实验记录单,老师只是指导学生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定其影响程度比较得出放飞绳系的最佳位置。

孩子们来到操场上进行放飞风筝实验。孩子们有的系绳、有的记录、有的观察、有的放飞,孩子们放飞着自己亲手做的风筝,虽然有的小组的风筝没有飞上天,有的小组的风筝飞得并不高,最后孩子们得出的结论也并不一定正确,但学生通过这次活动,不但了解了风筝的文化史,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收集资料、学会了动手操作、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同时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获得了宝贵的情感体验。

在研究这个课题之前,大家都放过风筝,但谁也没想到放风筝有这么多的学问。通过这次实践,学生们学会了观察风的大小,明白了力有很多种,如重力、拉力、托力,也知道了即使是在玩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同学们明白了: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科学知识,我们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多实践,多尝试。

经过这次实践探究活动,孩子们对风筝的起源和风筝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它不仅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知道了它的文化内涵。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活动中,孩子们积极结合自身经历,热情地开展活动,学做风筝。懂得了如何查寻资料,怎样去探究,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人与人的合作。尽管所制作的风筝飞得并不高,有些甚至不能起飞,但恰恰是这些给了我们动力,引领我们将再次扬起理想的风帆,再次开启探索的捷径,去获得更大的提高!

航天材料的探究

郭丽娜

一、探究背景

在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燃烧产生巨大的热量和烟雾,但是坐在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安然无恙,除了宇宙飞船保护了他们,宇航服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宇航服究竟为何能碰到火不燃烧呢?所以,带领学生进行有关航天材料的探究。

1.研究目的

知道航天材料的特点,了解哪些材料适合运用于航天科技中。

了解航天服的结构及材质,明白为什么航天服要防火。

进行防火布的制作实验,了解氯化铵的存在是使布条不燃烧的原因。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将探究结果联系生活来学习。

2.研究步骤

确立研究主题——提出探究问题——查询相关资料——讨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撰写研究报告

二、问题讨论

学生们根据查找的资料进行讨论:航天材料有哪些特点?学生们能够细心地筛选查找材料中的重要部分,并进行交流:用航空航天材料制造的许多零件往往需要在超高温、超低温、高真空、高应力、强腐蚀等极端条件下工作,有的则受到重量和容纳空间的限制,需要以最小的体积和质量发挥在通常情况下等效的功能,有的需要在大气层中或外层空间长期运行,不可能停机检查或更换零件,因而要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质量保证。

在世界上那么多的材料中,哪些可以成为航天材料呢?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及介绍,学生们又了解到了许多的合金金属能够成为航天材料,它们是具有先进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具有电、光、热和磁等多种性能的功能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按材料的使用对象不同可分为飞机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火箭和导弹材料及航天器材料等;按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可分为金属与合金材料、有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

运用非常典型的航天服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学生们对宇航服非常感兴趣,他们愿意自己去探究宇航服的结构、特点。所以,我们再次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查找到了航天服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不同用途。学生们了解到:航天服的第一层为内衣裤,选用纯棉布或棉麻布制服。第二层是保暖层,它和内衣裤结合,选用羊毛制品或合成纤维片制成,起保温和隔热的作用。第三层为通风散热层,其结构比较独特,是由很长的微细管道连接在衣服上而制成的,在人体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它可以把人体产生的热、水和气味带出去。第四层是气密加压限制层,它既要充气加压,使身体有足够的压力,不能漏气,又不能使服装过于膨胀,防止外界的磨损,还要使各关节活动自如。

三、设计实验方案

1.取10克氯化铵晶体放入烧杯中。

2.注入30毫升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

3.形成氯化铵饱和溶液,把布条放入溶液中浸湿。

4.晾干布条。

5.用酒精灯烧布条。

四、得出结论

学生们相互配合,运用比较的方式,分别将布条浸在蒸馏水和含有氯化铵的溶液中,晾干后点火烧,浸过蒸馏水的布条燃烧起来。学生们通过比较,很清楚地认识到正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氯化铵这种物质,所以布条才不会燃烧起来的。而且他们还细心地发现燃烧时会产生一种奇怪味道。我向他们解释了氯化铵是一种神奇的化学物质,它的热稳定性很差,受热后会发生分解,分解会产生出两种不能燃烧的气体,一种是氨气,另一种是氯化氢气体。所以才会闻到奇怪的味道。

五、体验与收获

其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的方法,能够为以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其二,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比较、进行实验的方式,学生对于自主进行探究有了经验,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对于探究的兴趣。

其三,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正是探究课想要带给孩子们的收获。结合这次的实验,孩子们感受很多:“原来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们的优点来运用于生活实际呀。”在孩子的回答中,使人感受到了科学探究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愿意进行自主探究,并从查找资料、进行比较、科学实验中了解了科学知识,更是进一步开展想象,并受到启发将科学探究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无论这些成果能否成真,孩子们心中那颗探究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日后定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航天科技教育助我成长

俞德君

我校航天科技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实践体验机会。同时,也为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又一个舞台。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航天科技教育是一次次的红色之旅,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我与学生一起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创意模型火箭及各类航天器模型;聆听航天科普报告《月面降落的使者》;参与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太空体验馆;收看了“天宫一号”发射过程录像;组成探究小组,开展“中国航天”探究活动;收集并编制中国探索宇宙大事记,交流各自对人类未来探索宇宙的想法;从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登陆月球,人类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国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时间即将到来。2013年左右,着陆探测器嫦娥三号将奔赴月球。我国在2025年或2030年进行载人奔月。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航天人“自主创新、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严谨务实、勇于登攀”的精神内涵。科技教育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一次次精彩、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经典之旅。从而,使我们以更加满腔的热情,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呵护好学生,服务好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经意或不经意地给学生的心田播上理想、梦想、方法等种子。

二、航天科技教育是一堂堂课改之旅,科学探究行之有效

我是一名普通的自然老师,经历了几年航天科技教育渗透自然学科的研训与实践活动。聆听航天专家的辅导报告,参加学校领导组织的航天科技教育校本培训等,帮助我初步掌握了自然课的教学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展开深入学科本质的探究活动。下面,以《探索月球》的教学片段举例。《探索月球》是科教版自然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活动一从猜谜语引入,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引出本课课题。活动二让学生观看“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视频,接着对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进行交流。活动三对我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有一定了解。其中有一个环节,模拟环形山的形成,我就采用了“探究——研讨”法进行教学。1.提出问题,引进实验;2.观察环形山图片,做出假设;3.讨论实验方案并改进;4.用手电筒照射沙盘坑,观察影子的变化;5.明白模拟对象:沙面——月面,石子——流星或陨石,手电光——太阳光,丢石子——流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表面;6.交流实验结果。通过模拟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月兴趣。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大胆表达、自信展示,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正如学生所言:“我们上课,就像逛科技文化超市,不但有趣,而且能学到很多科学知识。”

航天科技教育越来越充实着我的教育人生,使我满怀信心地走向美好的明天。

走进航天 畅想未来

徐静芳

从2007年我们学校开设航天探究课程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航天探究课程逐渐成为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在这几年中,让我这个对航天知识了解甚少的老师对航天逐渐产生了兴趣,也带领着我的娃娃兵们走近航天,了解了不少航天知识。通过探究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孩子们对那神秘太空的向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那年我教一年级。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如何确定适合他们的探究主题,激发他们对太空的向往,对航天人的敬意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领孩子们进行探究活动的。

首先,指导孩子们上网查资料。鉴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难以独立完成,我就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发动家长一起参与。我在家校互动网上发布消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网查找有关航天英雄和航天科学家的故事,把资料上传到互动网上,供大家分享。并要求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整理、筛选,选取一个故事准备参加班级讲故事比赛。学生家长都积极响应,收集了不少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上网查资料,也认识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六位宇航员,以及几位航天科学家,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学习他们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

其次,利用PPT,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近十几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了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引发他们对当今航天发展的关注,我精心制作了PPT,把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火箭发射的图片,以及“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发射图片整理成一个序列,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利用班会课向学生展示。看着学生那惊叹的表情,可以看出那种由衷的自豪感正深入他们幼小的心灵。

第三,畅想未来太空。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整合美术课,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画纸上描绘未来航天的蓝图,画出了一张张富有创意的航天畅想画。万?的“梦圆星空”获区二等奖,严明雅的“星空联谊会”获区三等奖。

第四,指导孩子动手实践。在探究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了折纸飞机的方法。学生兴致很高,折出了一架架样式新颖,飞得又高又远的纸飞机。还有的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了飞机模型、火箭模型等。万?的飞机、王晓宇的火箭在校橱窗里展出,这更激发了班级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五,以教室布置为阵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出好一期以航天为主题的黑板报,把学生制作的飞机、收集的航天英雄和科学家的故事,画的航天畅想画在黑板报上展示出来,给学生一个体验成功的平台,更好地激励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第六,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航天月中的收获。形式有讲航天英雄和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己的畅想画,航天知识的问答,展示自己的飞机,比赛谁的飞机飞得高等。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快乐、自信的笑脸,我的心里也收获满满。

通过航天探究活动,学生了解了我国的航天事业近些年来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知道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了航天英雄,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当今航天发展的关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铺上了一块奠基石。

我和孩子们共起飞

吴继奋

梦想是创新的原动力,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航天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对于刚进入校园,还不认识多少字的学生来说,怎样有机地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航天教育呢?

一、分析教材,确定主题

人类一直梦想着飞翔,年幼的孩子对天空的向往更是迫切,他们从成人那里听到的“嫦娥奔月”,看见各种自由飞翔的东西时,都会引起他们对“飞”的极大好奇:鸟儿和蝴蝶为什么会飞?飞机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我为什么不能飞?还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我能飞吗?要是我有翅膀多好啊!分析一年级的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其中就有“我想飞”的单元设计。为了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够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结合学校的航天教育要求,确定了主题《我想飞》。

二、根据主题,设计方案

一年级的小朋友具有爱说、敢说、肯动的特性,虽然,有时回答问题不在点子上,但他们非常愿意表达,非常乐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与生活经验。在团队合作解决任务方面,由于年龄偏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所以一定要稍加引导,使他们从小养成科学探究的团队合作方式。因此根据“我想飞”的主题我设计以下活动内容:

活动一“飞天梦想”,让学生通过找故事、读故事、制作小报等方式来了解人类实现飞天梦想的历程,学生在此活动中尝试查找资料,并发展团队精神。

活动二“谁的纸飞机飞得远”,让学生制作纸飞机,并通过“比一比”、“改一改”、“飞一飞”的实践活动,找到使纸飞机飞得更远的办法,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太空幻想”,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设计自己心目中未来的飞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磨炼经历,幸福成长

在进行“谁的纸飞机飞得远”活动时,我先通过让学生“玩一玩”,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影响飞机飞行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2项因素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整个探究过程完全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对于低年级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能否顺利完成实验,我的心里一点也没有底。结果在课堂上几个小组都出乎我的意料。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目标明确,分工合作,活动过程中积极专注。小组全员参与,由组长带领着分工合作,迅速制作好纸飞机,然后兴冲冲地放飞。当实验结果与他们的猜想一致时,小组成员发出了由衷的欢呼。

操场上,孩子们一个个都铆足了劲,把手中的纸飞机用力地掷了出去,有些飞机“嗖”的一声慢慢悠悠地滑翔出去,不知不觉飞出去了老远;有的飞机却不听使唤重重地摔在了前面不远处。看到自己的飞机飞得远,小朋友马上高兴地跳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看到自己的飞机飞得不理想,马上拿起纸飞机再做调整,准备第二次放飞。在指导过程中我同时鼓励他们去摸索更好的纸飞机的制作方法让纸飞机飞得更高更远。

由此我认识到,只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提供自主的空间,学生哪怕是低年级新生,都具有将创新思维转化为成果的能力。让我们为孩子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飞”经过他们共同的想象与探究会变得轻灵与实在起来。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探究的好习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神舟”飞天历程

徐 英

“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一次次,这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宇宙飞船,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人的印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深处都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本班开展了探索“‘神舟’飞天历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对“神舟”飞船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飞船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了贴合学生的心理,我为这次活动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神舟”飞天历程。

第一阶段:“飞天”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且都是那么甜美而神秘。她是人深藏在心底的追求,是难以遏制的动力。但是实现梦想又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我们相信用智慧和血汗浇灌的成功之花一定是更加明艳而芳香。因此为了实现这次实践活动的梦想,我和学生们制订了翔实的活动方案,进行了分组分工,明确了各个组员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A组:成员有14人,主要负责收集有关“神舟1~7号”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能向同学作简单介绍。

B组:成员有14人,主要负责收集有关“神舟”飞船的传奇人物和感人的故事,并能就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结果写下自己的感想。

C组:成员有7人,绘制航天畅想画,并能就自己的画说说绘画意图。

第二阶段:梦想在课堂

经过第一阶段的资料收集,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体验,还有了一定的感想。他们将这些知识、体验和感想都带到了课堂,在课堂上放飞自己,展示自己,创造自己。

A组同学在陈晨的带领下,把“神舟1~7号”的图片资料打印下来,由7名组员分别介绍“神舟”飞船;B组同学概括介绍“神舟”飞船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中可歌可泣的故事,谈体验和感想;C组同学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

第三阶段:梦想进行时

探索“神舟”飞天历程的意义是什么?探索科学,研究“神舟”飞天的起源和发展。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爱科学,学科学,创造科学的精神。所以在活动的结尾我告诉大家,活动没有结束,它将伴随大家一生,让我们把梦想放飞。

激发探究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飞向太空——航天器》的教学案例

毕 玉

“有效学习”指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有效学习,应该关注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当今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跟着老师被动地“接受”。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形式,在这种学习中关注的不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结果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真正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兴趣”权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下面我通过一节《飞向太空——航天器》探究课的过程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贵有疑”,因此在学习课程前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跃跃欲试要去解决问题的想法。例如:学习《飞向太空——航天器》这节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太空的短片,片中神秘的太空,充满灵性的美丽星球,载着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的火箭,遨游在太空的人造卫星,漫步太空的宇航员……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沉浸在遐思中,为充满神奇魔力的太空而陶醉。观看完短片后,学生们沸腾了,一串串的疑问不断提出来,一个个有趣的问题不断地围绕在周围。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把这节课的问题归纳成五大版块,并且都起了好听的名字,作为探究的提纲。

1.太空之剑——火箭。问题: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火箭的鼻祖是谁?火箭能否回收再利用?

2.通天之路——宇宙飞船。问题:宇宙飞船是什么样的?像海中的船吗?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你知道杨利伟的事迹吗?我国发射过几次宇宙飞船?你能搜集到多少宇宙飞船的资料和图片?

3.太空客车——航天飞机。问题:什么是航天飞机?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有什么不同?当今世界上发射过航天飞机的有哪些国家?发射过哪些航天飞机?

4.太空驿站——人造卫星。问题:什么是人造卫星?你知道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国发射的吗?收集人造卫星的图片和资料,讨论人造卫星有什么用途?中国发射过哪些型号的人造卫星?有什么用途?

5.太空旅馆——空间站。问题:哪些国家拥有自己的空间站?空间站的名字你知道吗?搜集空间站相关图片和资料讨论空间站的用途是什么?

这一环节的实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不断思考,不断想象。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究

实践是探究学习的灵魂。问题提出后,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看报、查阅资料、问有关的专家、去当地相关部门调查等多种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这节课中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合成五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带着一个问题利用两周的时间去搜集资料,通过去电子备课室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获取相关知识;通过剪辑报纸等充实探究内容;通过亲自动手去体会去实验去感受;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训练、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小组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更好地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分工协作充满快乐地去查找,每个小组内充满了学习的氛围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在这节课的课堂中,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汇报他们的收获和感受,每个小组与另外几个小组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所得。上课时在老师的组织下,每个小组通过自制的幻灯片展示搜集的图片,并结合图片声情并茂地讲解;每个小组把文字材料汇报给大家,把感受讲给大家;每个小组还接受其余各组的提问,结合自己搜集的知识回答同学的问题,解决同学心中的疑问,回答不全的请求老师帮助,老师说不清的地方再留作课后的问题去查找。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起到协调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演员,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得淋漓尽致。学生的能力真是不能小看,当他们有了一次真正展现自己机会的时候,回报我们的往往是百分的惊喜。在这节课中五个小组展示了他们的成果,并谈了感受,学生们感慨万千,他们确确实实感到了来自生活、来自实践中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知识。课堂中充满的是时而激烈的讨论,时而滔滔不绝的调侃,时而静静的思索,时而又是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和无限的快乐。这节课上完了同学还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觉得意犹未尽,看得出来他们难以掩饰的愉快。一节课带给学生的除了知识外,还有获取知识的快乐,那才是我们做老师的真正的欣慰。

通过《飞向太空——航天器》一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受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并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航天活动指导体会

张健鸣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中秋月圆诉亲情这一课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说法呢?上到这一内容时学生很感兴趣,知道月亮与节气的变化是有关系的,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有学生提出我们是不是可以以节气与月亮的变化作为航天科技节中探究的主题,想探究除了中秋节之外月亮的变化规律,大家一致通过。

于是我和教我们班自然课的刘磊老师商量了一下,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次的航天探究活动。由刘老师负责上课,讲授有关月亮变化的科学知识,而我负责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活动之前,我将参与活动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收集有关“月相”内容的资料;另一组观察月亮变化规律的模型图。以学生自愿为主进行分工、分组,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如让电子编辑部的学生制作电子小报等。学生们乐此不疲,他们自己动手,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采访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在各组与组员分工合作下,到书店、图书馆查阅各种书籍,到网上下载资料。结果发现少数几个学生收集的资料比较丰实,绝大部分学生只有零碎的一些资料,敷衍了事,虽然探究前热情高涨,但落实到行动时缺乏一种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有少数学生无从深入。为了让每个同学在活动中都得到锻炼,利用班会课我在班上让所有学生探讨分析无从深入的原因,并让大家替那些无从深入的同学想办法、找对策。资料收集比较齐全的王怡、张敏等同学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给大家看,并介绍了自己的做法,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这样一带,同学们自觉地在方法上交流探讨,并共享查阅的材料。

查阅资料后如何进行整理、归类。我建议大家看看这些信息大概可以分成几类,要求每一条信息的主要内容用几个字概括一下,然后找找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经过我的引导,队员们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合作概括。而有些资料查找不丰富的同学,因为有了探究的切入点,明确的探究思路,通过上网再查找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探究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经过重新整理过的信息果然看上去有一定的条理了。在团队力量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月亮变化与农历节气的分析、研究,培养他们善于分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积极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我重申活动要求:投身科学,仔细观察,切身体会,丰富经历,上升认识,把实践经过和结果形成书面文字,进行合作共享。

找到了有关的资料,再由刘老师上一堂有关月亮变化规律的课,让学生加深印象,了解了一定的科学知识。通过教师上课指导学生观察月亮变化规律的模型,从而对农历上半月傍晚和农历下半月月亮升起的时间、位置、月相变化规律有所了解,并让学生上台利用模型进行了模拟演示。通过课上查看模型,了解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解释天文现象、规律提供实践观察经验,学生热情高涨,并拍下了许多照片。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月亮的变化规律以及月亮变化与历法制度的关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处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组员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才能最终达到成功。在指导的过程中,我也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从而感受到一种成功与快乐。我切实体会到航天探究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社会资源,善于捕捉学习机会,善于引导学生,为他们腾出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那种效果和文化影响也许会令他们终身受益。航天探究,让每个孩子激发探索太空的欲望,通过探索科学奥秘体会成功的喜悦。

畅想未来火箭

周 丹

根据航天校本课程要求,我在一(2)班实行了“畅想未来火箭”的探究活动。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尽量避免过多地进行枯燥的火箭原理的讲解,把重点放在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上,让孩子初步了解火箭的简单运行条件。经过李老师的指点,我设计了简单的气球火箭的模型,在上课过程中,孩子们对这个实验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气球,他们的飞行方向和距离都不一样,他们觉得很奇怪,因此想探究出什么样形状的气球飞得最远,这样孩子们很形象地了解了为什么火箭的头是尖尖的,身体是细细的。第二次的实验更有趣,我在教室中绑好绳子,把气球塞在塑料瓶里,然后再把气放掉,结果气球没有动,其实这也是我原先没有预想到的。这时,多亏一个小朋友说:“瓶子太重了!”于是我也灵机一动,把塑料瓶拆掉,直接把气球粘在塑料管子上,实验终于成功了,气球顺着绳子滑行了一段距离。孩子们兴奋极了,我也很激动,所以立即把“火箭的重量也影响火箭飞行”这一原理说出来,孩子们频频点头,似乎都懂了这一道理。有了这些实验结果和总结出来的理论基础,我把各种火箭的简单式样做成课件,虽然本堂课中涉及的火箭类型很复杂,而且原理是比较深奥的,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孩子们一点也不觉得枯燥,都听得非常认真。特别是介绍到火箭“接力”的时候,孩子们都有话可讲,还能讲出三种形式的特点呢!这给他们自己畅想未来火箭打下了理论基础。

经过前几个课时的探究,孩子们对火箭的外形及其简单原理有所了解,所以在设计未来火箭时都有一定的依据,加上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画出来的火箭非常漂亮,最后还在学校走廊里展出了呢!有几个小朋友甚至还用环保材料做了模型,虽然做得比较粗糙,但是火箭的样子都是按照我们探究的方式做的,我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我想,我们的这些航天科学知识如果能有各种配套的实验方式,简单而易做,孩子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这对于他们理解枯燥而繁琐的理论知识应该很有帮助的。

与学生一起学习“运载火箭”

沈 金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为中国突破和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开展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积累经验。这使所有的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为之自豪,社会的大背景与家庭、新闻媒体的宣传,使孩子们耳濡目染,也每天把“天宫一号”挂在嘴边,特别地感兴趣。于是,抓住这个契机我把小朋友的所说所感与科技教育结合起来,首先展开了对火箭的探索旅程,让学生在探索的旅程中有所收获。

因为是第一次上有关火箭的课,为了让自己的所知更多,我在上课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首先,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火箭的背景知识:1.运载火箭一般由2~4级组成,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2.运载火箭的设计特点是:通用性、经济性和易于改进性。3.原理: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时喷出的高速气体给予火箭本体一个反作用力,即推力,使火箭的速度产生变化。在活动一中,因为采用了讲故事比赛的形式交流查找到的资料,把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的讲故事不单单是通过讲,还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让大家看到了很精彩的表演。在活动二中,学生看了图片后,一个一个地数火箭的级数,问老师:“为什么是三级呢?”我通过资料查到现代火箭的动力一般采用三级推进模式,可以增加动力摆脱地球引力。目前多采用固液混合型三级火箭。在活动三中,虽然学生带来了准备制作的材料,但是制作出的火箭是比较柔软的,不能用来放飞。尝试动手制作火箭,体验制作火箭的乐趣。我们做出的火箭纯粹是美工活动,应该要让它提升一段,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改进。所以在活动四中,没有真的让学生去放飞火箭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口头交流让火箭飞起来的办法。学生想出了用自制的弹弓发射小火箭,还有用磁铁反作用力来发射火箭,最多的是用大型的弹簧来发射火箭,还有的是用海绵来发射火箭、用气球吹鼓后的气流来发射火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从中技术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我觉得这次探究活动,我和学生的知识都得到了增长,只是要使它成为一堂成功的课还需要很多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我会努力改进。

进行航天科技教学的体会

陶 莺

以科学探究项目为引领,航天科技教学和实践在我们申小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每年的科技节都会给我们的同学和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探索宇宙的奥秘是我们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有关宇宙的知识有一种迫切的需求,因此在我进行航天科技教学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成长,并给我留下了很多的体会和感受。

一、知识讲座,在师生的心中播下了航天的种子

每年我们学校都会给我们请来航天科技所的航天专家给我们进行航天知识的讲座。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关航天器的讲座,我记得那时我国正好要进行航天空间站的实践,每天都能从新闻中听到有关的消息,但是我作为老师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认为是一个很深奥的东西,但是我有幸聆听有关专家的讲座,经过他们的形象比喻,说空间站就像我们搭积木一样,并利用简单的图片给我们演示,使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当我国第一次发射空间站时,我兴奋地向我的家人讲解这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直到今天那天讲座的情形还留在我的脑海中,我也一直在关注着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我想我的学生也应该如此。因此,精彩的航天知识讲座,为我们播下了航天的种子。

二、科学实践,促进师生综合能力提高

我记得,我在和同学们设计科学探究项目的时候,正好是我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中出舱活动,因此,我们都对宇航服非常感兴趣。学生们都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非常想知道宇航服和一般的衣服区别在哪里?宇航服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为什么宇航服耐热?”等。这些问题提出后,我们就根据问题,制定探究计划,我们决定先分四次进行我们的探究: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准备。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实验过程,师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大家查找资料和阅读了航天教材后,发现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耐火材料。于是我们分头行动,发挥家长的力量收集齐了我们实验所需的材料:蒸馏水、氯化铵和布条。这个水和氯化铵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制成耐火布。因此又找来了天平等测量工具。由于学生们测量的机会不多,所以都跃跃欲试,因此我根据各个同学的特长,把他们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并进行了一些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的讲解。一切准备就绪了。

进行实验,制作耐火布。学生们根据分好的小组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显得异常的兴奋,都想知道实验是否成功,是否真的能制成一些耐火布。到最后一步的时候,把在氯化铵中浸过的布条用酒精灯火烧的时候,大家发现点不上火,只是布变成了黑色而已,而不是像没有在氯化铵中浸过的布条那样燃烧起来时,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无比开心的笑容。

称原料的重量和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使老师和学生不再是纸上谈兵了,学生互相提醒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四、在空间站制作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记得,在去年的空间站制作的过程中,我们班级的几个学习上不是很好的同学,在制作空间站时积极出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不像在平时的课堂中回答问题扭扭捏捏的,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使我从他们的身上也找到了些许闪光点,我替他们感到自豪。同时,学生们在制作空间站的过程中体现了友谊合作的精神,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合作不是口头上的口号而是要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培养的。也使同学们认识到一件事情的完成,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大家携起手来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但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能动手动脑提出些真正有价值问题的同学比较少。很多人都只是听听而已。还有就是在查找资料的时候针对性不强,有些同学只是把网上的资料不加整理地下载下来。我觉得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纸上谈兵的比较多,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有待加强。进行探究的指导能力还是不足。

让它飞得更稳

何访华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方法做实验,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走进“坐吃山空”的误区。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哪怕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例如学生在提出用改变降落伞“轻重”的方法来研究,就经历了同学们相互之间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进行改进,并且还通过实验演示,在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情况下,最后才确定其方案。刚开始,学生只说准备两个降落伞,重物一重一轻,看哪个下落得快些?马上就有学生指出:要同时松手。于是我让一组同学上台演示,是伞面一大一小两个降落伞,刚拿起降落伞,同学们在叫:这样比不行。因为降落伞的大小不一样。至此,“降落伞”方案已趋完善、科学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已明白要做对比实验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科学课堂应留有一定的余地,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才智、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在学生对“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进行对比实验的基础上,适时抛出问题:你能做一个下降速度最慢的降落伞吗?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综合运用自己今天学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制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去思考、去探究,让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一节航天课后的感受

沈 清

航天对于我来说是新鲜的,也是不熟悉的名词。记得初次拿到教材的我,看着一段简短的文字,顿时傻了眼。组长顾老师说:“小沈,你负责教授关于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内容。”我又看了看名字,读了一遍“齐奥尔科夫斯基”。这是一个很拗口的名字,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位伟人,现在要我以这个刚刚知道的人物为知识背景串联成关于航天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我顿时陷入了迷茫之中。怎么教,教什么,教了有什么用,三个大问号蹭蹭挂上了我的头顶。顶着这三个问号,我收集了一些关于这位火箭之父的资料,知道了原来火箭喷射运动原理和多级火箭原理都出自于这位民间科学家,这让我在教什么方面有了目标和想法,但由于我是一名英语老师,上中文课不是我的强项,这次又是区内的研究课题,我很担心把课上砸了,为了把课上好,我寻求组长顾老师的帮助。顾老师很热心地帮助我约好忙碌的德育主任杨老师,她在这块领域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放学后我们三个人一起在办公室里展开了讨论和研究。通过杨老师给出的建议,我明确了这节课应该教什么以及学生应该要掌握什么。有了开门锁,后面的任务我就比较清晰了,结合自己平日班主任工作上拓展课、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功,我将课分成四个部分:第一回顾火箭旧知;第二引入人物,听故事,讲火箭喷射原理和地球吸引力;第三读资料解释如何让火箭摆脱地球吸引力;第四畅想画火箭。

到了上课的那天,我通过学生复习火箭的旧知再让他们观看一段火箭升空,并完成整套分离过程的视频,孩子们在感受人类智慧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地球是有引力的,如何让火箭摆脱这个引力,在“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这句名言中我引出了本课的主人公——齐奥尔科夫斯基。紧接着我就让学生聆听关于这位民间科学家的故事。听完故事后,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酒桶为什么会不断向后反冲?2.这和火箭有什么关联?3.即便火箭向上冲击,离地面有很高的距离,如何摆脱地球的引力?学生以4人一个小组拿着我准备的阅读资料进行阅读和探讨,期间我也在各组之间走动听他们讨论并给出一些引导。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回答挺出乎我的意料,特别是男生们,他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前期对火箭的认识比较准确地回答出了我提出的三个问题: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火箭喷气原理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摆脱地球引力需要依靠多级火箭原理。随即我的板书也在和学生的互动中生成,如下:

板书:

火箭之父

苹果落地:地球引力

火箭升空需要:速度

       距离

火箭喷气原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火箭摆脱地球引力:多级火箭原理

当学生们都清楚地了解到火箭摆脱地球引力而升空的原理之后,我又引导他们去感受这位民间科学家身上具备的品格。一个10岁就几乎失聪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对火箭升空如此重要的伟人,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们通过前面的故事都纷纷举手说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一个爱幻想的人,一个勇于实践的人,一个勇于探索的人。在学生们的总结中,我顺势引导他们在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目标,但是光靠想象是无法去实现的,只有具备爱读书,爱思考,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才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最后的环节我设计了大家一起来设计绘制火箭的活动,学生们在我渲染的精神世界中,都非常有信心地绘制自己创设的火箭。由于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我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上这节课的任务。

作为一名本来对航天一无所知的老师,通过自身研究与主题内容有关的知识,并最终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我觉得自己也是在这种精神中成长,做一个爱读书,爱思考,勇于实践和探索的教师。

怎样使气球火箭飞得更远

何仕忠

一、做做玩玩 激发兴趣

闵行区《航天科技》区本教材的“做做玩玩”板块中有一课《气球火箭》,我利用探究课让同学们做“气球火箭”。同学们兴趣很高,分组做气球火箭,在气球上装上喷嘴充上气玩了起来。“我们来进行气球火箭放飞比赛吧,看看哪个小组的气球火箭飞得远?”我话音刚落,同学们兴奋起来了。我让同学们在气球的喷嘴上装上一节塑料管,当作导向管用,请两位同学拉一根约五米长的线,把线的一头穿入导向管,给气球充上气,用塞子堵上喷气嘴,放飞时拔去塞子,气球火箭就飞出去了。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摇旗呐喊,希望自己的小组能赛出好成绩。有的小组的“气球火箭”飞出好几米远,有的小组却飞出一米都不到,还有的小组由于充气过量气球打爆了。同学们有的兴高采烈,有的唉声叹气。

二、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为什么有的“气球火箭”飞得远,有的飞不远呢?有哪些因素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呢?我引导同学们讨论,提出许多假设:气球的大小可能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气球的质量可能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气球充气量可能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气球喷嘴直径大小可能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

三、进行实验 论证假设

我们选择了其中两条因素:气球充气量可能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气球喷嘴直径大小可能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分别进行对照试验,加以论证。

1.气球充气量是否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

我们选择三个大小、质量相同的气球,分别以充气量为1/3、2/3、3/3进行放飞实验。实验取得的数据分别是:充气量1/3的“气球火箭”飞出的距离是154 cm;充气量2/3的“气球火箭”飞出的距离是194 cm;充气量3/3的“气球火箭”飞出的距离是250 cm。

2.气球喷嘴直径大小是否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

我们选择了三个大小、质量相同,充气量也相同的气球,分别用上直径为2 mm、3 mm、5 mm的喷嘴,进行放飞实验。实验取得的数据分别是:气球喷气嘴直径2 mm,“气球火箭”飞出的距离是179 cm;气球喷气嘴直径3 mm,“气球火箭”飞出的距离是244 cm;气球喷气嘴直径5 mm,“气球火箭”飞出的距离是262 cm。

四、通过实验 得出结论

1.气球充气量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即:气球充气越足“气球火箭”就飞得越远。(前提是充气量不能超过气球所承受极限)

2.气球喷嘴直径大小是影响“气球火箭”飞得远近的因素,即:气球喷嘴直径越大“气球火箭”就飞得越远。

五、体验与收获

这是三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一个实例。虽然很简易,但是,这样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养成科学探究学习的习惯,把他们引进科学探究的大门,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把学到的知识拿到实践中检验,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吧,让我们为孩子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从小给我们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我们国家的拔尖创新人才就会层出不穷。

指导科学探究学习的初体验

王海英

一、立题意义

在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到太空去》。在这篇课文中介绍了一些太空中有趣的现象,其中挤在牙膏管中的糊状主食以及具有磁性的餐具等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这个学习的契机,我确立了“太空食品”为题的科学探究学习,让学生由兴趣入手,自主探究,从而丰富他们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由于学生刚学完课文《到太空去》,所以他们都知道因为太空处于失重状态,所以在太空中吃东西和平时吃东西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为了防止餐具到处乱飞,餐具要做成有磁性的吸在餐桌上,而颗粒状的食物要装在容器中才能吃,不然也会到处漂浮。课文中对于太空饮食的内容并不详尽,学生只是知道了一个大概,但是却激发了学生对探究太空食品的兴趣,因此我提出了“太空食品”的探究主题,让学生畅谈自己围绕主题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在课上提出了许多探究的内容,通过讨论最后确立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宇航员在太空中饮食的方法及特点,太空食品的种类和变迁发展,太空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

确立了探究小课题后,参与探究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确立了组长,认领了各自的探究小课题。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外书籍、网络等途径分头进行探究活动。作为老师,我也没有闲着,因为对于航天科技领域,我也是一个初涉者,也需要学习,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两个星期后,我让各小组的组长将组员们收集起来的资料进行汇总。因为学生平时课业比较繁忙,所以没有时间进行交流,于是利用放学后的

时间,我与各组的学生坐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认真地阅读各自找到的资料,从内容与各自主题的契合性上再去繁存精,保留有价值的且与各自的研究主题有关的内容。遇到没有研究深入的小组,我也会当场和组员们进行讨论,利用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再和学生一起进行挖掘探究点,帮助学生充实自己的探究结果。

当资料都收集完整后,在接下去的两个星期里,在家长的协助下,各组完成了图文并茂的探究报告,一共7份。这些探究报告有的是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的,有的是组员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集合在组长家一起完成的,还有的是组内学生两两结合完成的。学生们的探究报告虽然稚嫩,但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能够运用电脑把文字和图片结合制作成优美的PPT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其中有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有家长的鼎力帮助。

利用最后一周的班队课,我组织各组在班级里进行了汇报,与全班同学分享了各自的探究成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研究结果

通过这次的科学探究学习,学生不仅丰富了关于太空食品的科学知识,了解了宇航员在太空中饮食的方法及特点、太空食品的种类和变迁、发展以及太空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等方面的内容,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而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习,学会了围绕主题查找资料,学会了制作PPT,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四、后续思考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出几页的探究报告和PPT演示报告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这些图文并茂的报告虽然看似精美,大部分内容却都是直接从网上复制的原文,比较单调,缺少学生自己的吸收和梳理,因此也缺少了个性体验。

既然是几个学生共同探究的,如果能几位学生在探究结束后一起进行探究报告的制作往往比较好,而内容上也要经过吸收后再整理出来,从而让知识真正内化,不再只是停留在报告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