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文性与翻译实践

互文性与翻译实践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互文性与翻译实践互文性同我们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紧密相连。了解文本之间具有互文性既可以让翻译者在翻译之前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便为翻译作好充分准备;也可以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处理好源语文本同其他文本之间互指互涉的关系。更不容置疑的是,如果源语文本主要以独创性见长,则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要面临更大的困难。

五、互文性与翻译实践

互文性同我们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紧密相连。了解文本之间具有互文性既可以让翻译者在翻译之前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便为翻译作好充分准备;也可以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处理好源语文本同其他文本之间互指互涉的关系。本文开头所引用的两位学者的见解充分显示出在翻译之前或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源语文本同目的语文本之间互文性的重要性所在。然而,一方面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有利于翻译实践,使得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查找可资借鉴、佐证和参考的资料。比如:

如果所要翻译的文本通过引用(quotation)和暗引(allusion)的方式直接调用其他著名文本(比如,中国的经典名著《论语》、《红楼梦》,西方的经典名著《圣经》等)中的部分内容,那么它们就理所当然地同其他文本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些引用和暗引的内容便成为这些经典名著的“回声”(echoes)。作为翻译者,必须时时刻刻留意这些回声。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回声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在有些情况下,只需要寻找到所涉及的原文中的某个(些)段落并将它(们)融入目的语文本当中就可以了(尽管在涉及《圣经》或古典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所选择的版本)。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些回声有可能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太过于玄妙或者不重要,这时就不值得将这些回声融入目的语文本当中。

另外我们知道,互文性的另一个重要模式是模仿。有些文本通篇都是特意旨在模仿其他文本的,比如模仿其他作品或者采用仿拟中的仿词、仿句、仿调等修辞手法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个文本中的不同部分也可以有意模仿不同文本或者语类。英国作家David Lodge在其The British Museum Is Falling Down一书的每一个章节中都仿拟一个不同作家的风格,结果整部作品就形成了各种不同作家风格的大杂烩。读者读到这部作品马上就会回忆起各个不同作家的作品中所采用的语类。对于互文性的这种重要模式,我们必须牢记,因为有些源语文本,只有当我们熟悉它们是模仿了其他文本或者语类时才能够欣赏到其中的妙趣。而且,要在目的语文本当中再现这一切,翻译者必须熟悉目的语文化中的语类,同时还要有模仿它们的技能。

另一方面,也往往正是文本间的互文性给翻译者在文化素质等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给翻译实践带来了诸多困难。比如:

任何文本,如果在源语文化中同其他许多文本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关联,就会给翻译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源语文本属于已经定型的语类中完全“一般化”的文本,那么翻译者可能就会被迫译出类似的不具独创性的目的语文本。然而,要想在目的语当中生成一个同源语文本在源语当中一模一样同时也不具备独创性的目的语文本却并非易事,因为它会迫使翻译者去寻找一种同源语文本的语类相吻合的目的语语类。而这种吻合只不过是近似的吻合,很多时候则有可能完全无法在目的语当中找到同源语文本的语类相吻合的目的语语类。更不容置疑的是,如果源语文本主要以独创性见长,则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要面临更大的困难。

如果源语文本在文体风格方面具有独创性,那么,只要条件允许,恰当的做法是,在目的语当中生成一种同源语文本一样具有独创性的目的语文本。要不,在翻译中可以不保留源语文本中的独创性,比如在翻译技术资料或者科技文本时就可以这样做,因为其中的主题和主题内容比文体风格更为重要。然而,也有一些学术文本(比如胡塞尔的作品)其文体风格和主题内容一起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如果不设法重新创造出源语文本中创新的一面,就谈不上对源语文本的公允了。而要做到这一点,翻译者不付出巨大的艰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文本,解决这一切问题都需要翻译者具有战略性的眼光,以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