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一个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创新实践为主体、以塑造高峰体验为理念的素质教育已在东南大学蔚然成风。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什么是素质、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如何准确实施大学素质教育,却是一个既要在理论上进行认真研究又要在实践中进行具体探索的大课题。认为素质教育应理解为从根本上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陈 怡 黄祖瑂 赵 晴 陆 挺 宋其丰

本成果致力于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及二者的密切结合。

理论上于国内首次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层次上逐步深化的关系:知识属表层,能力属里层,素质是核心。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并明确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和具体内涵。提出应将创新作为跨接科学人文的桥梁,阐明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融合对培养知、情、意和真、善、美和谐发展的人的作用和关系。指出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和谐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

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和实践。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和做事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建立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方向训练课程,再辅以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教学方式,推进了考试改革。

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外联内融即对外加强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对内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的特色,得到了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各类大师经常到校和学生交流,创新实践扎实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总之,一个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创新实践为主体、以塑造高峰体验为理念的素质教育已在东南大学蔚然成风。

一、基本内容

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总趋势。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什么是素质、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如何准确实施大学素质教育,却是一个既要在理论上进行认真研究又要在实践中进行具体探索的大课题。从1995年开始我们即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截至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有下面几点。

1.从理论上对素质和素质教育作出了较为科学的界说和理解,对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1)认为素质应取教育学上的界定,即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由后天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过程中经内化而形成并将对人的发展长期起作用的稳定的品质。认为素质教育应理解为从根本上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认为素质和知识、能力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层次上逐渐深化的关系:知识是表层,是基础;能力在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而形成,属里层;素质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内化而形成,是内核。这种观点属国内首次提出,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和高教司陈祖福同志的赞许,并亲自将《也谈素质和素质教育》一文推荐到《教学与教材研究》上发表,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认为可从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方针、教育功能、教育主体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等方面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阐明上述观点的文章《素质教育——教育理念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一文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10期,并得到副总编陈浩和编辑马海泉的高度赞誉。

(2)认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因而必须首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即树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观念,树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学校要包括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素质,更不仅仅是少数尖子学生的素质;其次所有学校都必须以培养大批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而不是以培养急功近利的工具为目标;再次,教育事业和学校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而不能仅仅服从形势的需要。还认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并指出完整的教育就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融合的教育。因为科学教育主要是知的教育,从而主要促进的是人的左脑的发展和智商的提高,人文教育主要是情的教育,从而主要促进的是人的右脑的发展和情商的提高,但二者也同时包含意的教育,所以只有二者相互协调融合才是完整的,才能培养出知、情、意和谐发展的人。完整的教育也是真、善、美协调融合的教育。因为科学教育主要以求真为目标,人文教育主要以求善为目标,但二者也同时追求美,因而只有二者相互协调融合才能培养出真、善、美和谐发展的人。

(3)提出应将创新作为跨接科学和人文的桥梁。因为从精神层面和本质上讲,科学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育科学精神,人文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育人文精神,而真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是统一的。相通和统一之处就是对美的不懈追求。也正是在这一点,创新和科学与人文走到了一起。真正的创新必然是科学工具理性和人文价值理性的统一,是和谐美的体现。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追求美的结果。科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人文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这些都以创新为前提,都是追求美的结果。美与和谐也是统一的:美是和谐,和谐是美。因为和谐不仅指形式的和谐,更指内容的和谐,还特别指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和谐,而这种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和谐发展的人。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我们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都走到了一起。这是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也是世界本应如此的画面。所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再度融合和和谐发展,是教育向其本质的真正回归。

2.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东南大学素质教育实施指南》。这本指南于1997年在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它集中表述了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就是以掌握整体优化和内容更新的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和做事协调发展的人才。并提出东南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建立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课内总学时2500)是通识教育课程(占50%)+学科基础课程(占35%)+方向训练课程(占5%~8%),再辅之以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选修课程;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三元一体。这些思路已落实在全校1999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各项教学活动中,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东南大学的教学工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本小册子几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分发,受到了兄弟院校的好评,对推动兄弟院校的素质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高教司有关领导的赞誉。

3.开展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首先由文化素质教育入手,以其作为切入点,从课程体系的调整、高水平讲座的开设和高品位活动的开展三个层面上落实,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东南大学的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同时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早在1995年,我校就将《大学语文》作为全校所有学生一年级的必修课,并规定了学生还必须在文学文化、美学与艺术、社会科学三大类课程中各选一门课,规定《经济管理基础》为全校高年级的必修课,从而增加了人文类必修课程,优化了课程体系的构成。而对文科学生要求必须学习“文科数学”和“文科物理”课程。

同时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如《大学语文》已成为省一类优秀课程,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获2000年优秀畅销书奖。“美术鉴赏”课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创造学”课程的成果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张道一先生编写的《美术鉴赏》教材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还出版了一大批人文类教材和专著。同时,文学院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现已有2个博士点和11个硕士点。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已在校园内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至今已举办400多场,听众达20余万人次。一大批文化名人先后到我校作讲座或演出,如谢晋、余秋雨、马季、刘兰芳、宋飞、郑小瑛、许忠、刘震云、余华、郎平、杨叔子、张岂之、林清玄、成中英、水均益白岩松、田长霖、杨振宁、朱昌耀、苏叔阳、谢飞、二月河等。仅2000年秋季学期,就有刘墉、张朝阳、梁晓声、叶辛、赵丽宏、叶永烈、盛中华、闵惠芬、刘遵义、许倬云、袁家骝、丁肇中、刘兆汉、刘兰芳、张艺谋等人到校演讲或演出。由中央芭蕾舞团、北京京剧院、河北杂技团和前线歌舞团联袂献演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下基层首场慰问演出就在我校进行,中央电视台对此作了专门报道。同时,“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大型演出已举行十余场。这些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自身的高情趣社团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广大学生正以主体的身份积极投身到文化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学生社团成了学生社团中最为活跃的社团之一,他们建立了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站,办起了基地的刊物《东南文华》,协助接送来校做讲座的客人,出海报,办展览。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他们说,以后回想起来,这段岁月一定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永远难忘的一页。学校开展了广泛的读书活动,学生的读书报告集和各种刊物多彩纷呈。1999年初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后,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思想上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大学中塑造高峰体验,以“追求卓越,体验崇高”为目标,在具体方法上采用外联内融的做法。外联就是对外充分利用校外的文化资源,和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将各方面的大师和名人请到学校,和学生交流,在他们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和震撼,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大师的境界和成就。如和省文联签订了共建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协议,和南京市新华书店、江苏省歌舞剧院、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单位长期友好合作,聘请了一批校外专家作为基地的兼职教授和顾问,在陶行知纪念馆、吴文化公园、徐霞客故居等处建立了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外基地。内融就是在校内的教学活动中大力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如文科的大学物理课程采用写小论文的方式使学生既体悟到科学,又领会到人文,论文集《新苗集》已出版7册;又如创造学课程教师让学生写论文畅谈对素质教育和创新的看法,出版了论文集《荷苑》,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创新教育。采取了多种措施,开设了“创造学”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开展了创新实践活动,进行了考试改革,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对部分学生将毕业设计拉长为一年,让其尽早加入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通过上述措施,让学生从自己的探索中去体验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悦,去经历自己的高峰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学生的创新成果,有的学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文章,有的学生申请了专利,有的学生解决了一些教学实验中的难题,如用PLC控制慧鱼模型以取代微机,将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类竞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2000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共获一等奖三队、二等奖二队,2000年的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我校获一等奖三队、二等奖一队,成绩均居全国前列;在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的卫达通信创业团队获得金奖,并获比赛最高奖——“最佳团队表现奖”。学生踊跃参加各项创新活动,1999年学校共立项支持100多项学生的创新实践,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0年是我校的“创新教育年”,这项工作正在扎扎实实开展,并将继续坚持下去。

由于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又有很好的经验,因而教育部高教司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决定2000年的年会和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代表对东南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主持会议的全国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显章同志在我校作大会发言后评述道:“陈怡教授跟我们接触的时间比较长,他比较早就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分子。他以思想活跃和勤于思考作为他的一个很突出的特色。今天的报告也是这样的反映。这个理论探讨跟昨天华中理工大学刘献君书记的理论探讨表明了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践需要及时地上升为理论,我们的进一步的深度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我们的积极分子能进行理论的思考和研究,使得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地向深度发展。东南大学是一所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比较突出、比较好的学校。外面的展板和今天陈怡教授的介绍都系统而生动地展示了他们文化素质研究的成果和他们实践的成果。东南大学不仅把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作为他们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很重视跨学科的研究、相关学科的建设,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我想这是我们文化素质教育能够不断地深入发展、不断地持久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今天陈怡教授的报告和东南大学的经验对我们全国的文化素质应该是有指导、有启发的。”(根据录音整理)

综上,本项目对大学素质教育既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更从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工作,一项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创新实践为主体、以塑造高峰体验为理念的素质教育已在东南大学的校园内蔚然成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推进中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二、创新点

(1)理论上于国内首次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层次上逐渐深化的关系:知识属表层,能力属里层,素质是核心。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明确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设想和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的具体内涵。提出应将创新作为跨接科学和人文的桥梁,阐明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融合对培养知、情、意和真、善、美和谐发展的人的作用和关系。提出素质教育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这些观点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专家的广泛认同。

(2)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和做事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建立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方向训练课程,再辅以实践教学体系和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教学方式。

(3)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外加强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对内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的“外联内融”特色得到了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各类大师经常到校和学生交流,创新实践扎实开展,开设了“创造学”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批创新实践基地,推进了考试改革。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一项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创新实践为主体、以塑造高峰体验为标志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东南大学的办学理念。

三、应用情况

(1)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教学与教材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等一系列国内核心期刊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也谈素质和素质教育》一文得到周远清副部长的赞许并亲自推荐到《教学与教材研究》杂志发表;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10期上的《素质教育——教育理念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一文得到副总编陈浩、编辑马海泉的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的热烈赞同,并多次再约稿。

(2)上述研究成果曾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为大会发言予以介绍,如1998年5月在四川大学举行的全国第三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1998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务处长培训班、199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全国重点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协作组会议、1999年4月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研讨会、1999年5月的江苏省高校教务处长培训班、1999年11月在兴化和2000年8月在台州分别举行的第二、第三届中美日大中学生科学素质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会、2000年7月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文化素质教育研讨和培训班、2000年10月在东南大学举行的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暨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1997年8月在无锡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研讨会。曾应邀在省内外很多高校作过报告,如华中理工大学、燕山大学、内蒙古大学、无锡轻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经济管理学院(两次)、解放军通讯工程学院(两次)、河海大学、南通工学院、南京电力专科学校、常州工学院、南京工程技术学院等,也曾以本科教学评优专家身份给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的校级领导作过宣讲,均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3)由于上述工作产生的影响,项目第一完成人陈怡被教育部聘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评选,被江苏省教委聘为专家组组长到有关高校进行调研,并被聘为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

(4)该项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已具体落实在东南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项教学活动中。《东南大学素质教育实施指南》已有数百本在全国各高校散发,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处长阎志坚称“对全国高校的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