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与实践

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呼应:中国未来发展靠人才,中国必须走科技发展、教育发展之路。然而,纵观基础教育现状,情势不容乐观。基于此,学校着手从课堂教学与作业的设计、课堂教学与作业的评价两个维度优化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改革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政策目标: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优化教学行为 培养创新人才

黄如钢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呼唤。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转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跃迁,并逐步迈向全球化经济。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呼应:中国未来发展靠人才,中国必须走科技发展、教育发展之路。“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与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工作方针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培养实用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然而,纵观基础教育现状,情势不容乐观。“二期课改”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能把这一教育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并有效实施的效果可谓还不甚理想。我校早在“二期课改”前就作了创造教育的尝试,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以课题的形式从《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研究和实验》、《“创造教育”课程化推进策略研究》、《农村初中构建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等方面作了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教育核心等理念早已镌刻在每个教师的心里,但在近期“教学督导”、“随堂课抽检”等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虽在课堂教学中能创设情境,能提些问题,也能开展一些小组活动,但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新旧知识衔接与铺垫;也较少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说的过程和写的过程(不少教师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更少关注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深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作业设计中,作业随意布置、重复布置现象较普遍,缺少精心设计和作业分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业评价时反馈不够及时,评价手段、评价主体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性、激励性、有效性。这些现状迫切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行为,使“挖掘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念无痕地体现在教师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此培养创新人才,使学校的创造教育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只有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才能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只有具备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基于此,我校以课题为抓手,启动了《基于创造教育的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对本校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形成过程等研究,形成若干符合本校校情的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的有效策略和实施途径,从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创造教育理念更匹配,更适应新课程的发展,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走好坚实的第一步。

(二)相关概念

1.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把育人重心转移到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上,通过创造教育培养人创造、革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释放人的潜能,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他所服务的团体和社会中更富有创造性、工作更有成效的成员。

2.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3.教学行为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切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4.优化教学行为

指教师为了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将为达成教学的总体目标所采取的教的行为和指导学生的学的行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和创造教育理念更匹配并更适应新课程的发展,以达到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与实践

(一)我校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分析

随着学校创造教育内涵发展的不断深入,结合县教育局开展的“主动有效”课堂活动,学校成立校教学督导小组,通过随堂课抽检、教师座谈、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作了深度剖析。发现在作业设计、作业评价、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过程呈现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学校着手从课堂教学与作业的设计、课堂教学与作业的评价两个维度优化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

(二)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

我们在现在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研讨,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做到改革伊始,理念先行。

1.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改革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政策目标: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2.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我们认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如下特征: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强调学生提取、筛选、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倡学生寻求多种解题思路;着重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强调学生的差异性,扬长避短,发展个性,追求高标准的单项突破;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注意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强调变通和发展;鼓励学生探索,激励学生思维,要求学生勤思,多问,多质疑解难,多动手解决新问题。

(三)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策略

在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校的生源和教师教学行为现状,提出了适合校情的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

1.以生为本,强调设计

本校是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初中,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不少“优质生源”都跟着父母“远走高飞”,剩下的部分“优质生源”只要稍有经济实力都宁愿不顾路途“艰辛”选择去城镇两地就读。通过“层层筛选”剩下的本地学生每班只有一半左右。另一半外地民工子弟中只要有考高中希望的最多读到初二也回老家“冲刺”去了。面对生源的薄弱与不稳定,如果一味地“拿来主义”,用现成的教辅资料作为“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拿着资源库或网上搜索的现成教案走进教室,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而培养创新人才也只能成为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所以,根据校情,培养教师以生为本的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和能力,是我们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第一步。

(1)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课前的“前置性作业设计”和课后的“教后训练题设计”。要求教师根据作业设计要求和设计框架,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各自设计。

前置性作业设计: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为学生进行尝试性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作业。

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内容多元,可以围绕新授课的内容(尤其是亮点)设计,也可以由新授课内容无限延伸到已学过的知识点或有关联的知识点。形式多样,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应根据具体学习内容和本班的学生情况而定,不应有固定的格式。问答形式、概括形式、表格形式、感悟形式皆可,不应该局限学生的思维。前置性作业可以布置在书本上完成,也可以写在练习本上。只要每次的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能围绕教学目标就行。操作简便,设计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要求要明确详尽,可操作性强,同时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评价及时,一般布置的第二天就要及时收缴、评价。

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基本框架:认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新授课内容。理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内化新授课内容。质疑,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不理解或不确定的地方用问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准备和同伴、老师探讨交流。

教后训练题设计:指教师在授新课内容结束后,根据学生前置性作业和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后学生对新知掌握的程度而设计的训练题。

教后训练题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性,基于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中考对基础性知识的要求,课后训练题的设计不能忽视基础型题目。针对性,设计重点围绕前置性作业和课堂教学中学生“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的问题,通过训练起到消化理解和巩固的作用。实用性,设计的形式、题型讲究简易明了,能达到学生通过思维训练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即可。题材选择、题型设计也可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习和学生的真实生活有机融合从另一个层面提升教后训练题的实用性。层次性,设计注重层次性。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同层次设计与之匹配的不同层次的有效训练题;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设计难度螺旋式上升。

教后训练题设计的基本框架:基础类巩固题,根据各科中考知识点设计基础型的训练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理解类能力题,根据各科知识点设计感悟理解的能力运用题,达到训练思维,“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拓展类探究题,从课内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知识;从书本知识拓展延伸到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根据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呈现三个维度进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随意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在反复研究教材,分析前置性作业的前提下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并注意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转移;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教学内容的确定:避免“照本宣读”,根据学情,根据教学目标,该删除的毫不留情地删,该补充的要不惜花更多的精力从课外去整合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确定根据学生的需要定夺。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呈现:避免教学过程中“以师为本”,落实教学目标直接呈现结果,忽视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呈现。注重教学策略的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2.丰富评价,激活潜能

尽管本校在创造教育内涵发展的过程中作了不少尝试,但在评价制度的健全方面还不够完善。根据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制定了作业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激励性原则——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以鼓励为主。

发展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在作业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可实现的发展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个性原则——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评价时不能千篇一律,而应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赏识性原则——在作业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赏识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学会赞美、学会赏识。

客观性原则——无论是表扬学生的长处,还是指出学生的不足,都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根据,不隐恶、不溢美,做到客观公正。

(1)作业评价。作业作为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其评价的意义不容忽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给予评价与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作业评价具体操作要求是:

评价及时:对学生作业及时评价及时反馈,让学生及时修正。并可根据学科特点编制错题集。

评语评价:鼓励性评语——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为主的评语。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诱发内在的智力潜能,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特别是对学习比较滞后,作业效果不佳的学生,更要以激励为主,改变评价方式,树立学生对作业充满信心,让评价成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载体。例如,对班级的后进生可评写“这是多大的进步啊,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

期待性评语——教师在评语中渗透对学生的期望,例如,“你有潜力,成绩真棒,书写再认真些会更优秀!”“你越来越厉害了,老师相信你能成功!”等等。

商榷性评语——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直接予以更正,有时则不直接予以更正,而是适当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更正。可以留下这样的评语:“只差一点点就全对,自己能发现错在哪里吗?”等等。

学生自评互评:某些作业学生参与评价可以让学生学会内省与反思,通过自评互评学生既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也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在取长补短中,作业的质量会越来越好。如,语文学科中的默写和作文采取自评互评后,教师在最终评价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师生互评:对一些思维独特的学生作业,教师采取面批,师生共同探讨寻找最佳答案;对一些问题严重的学生作业,教师面对面要求学生自评,然后向他指出正确解题的思路。

家长参评:双休日的作业要求家长参评,主要对作业质量及书写认真程度作出评价。

(2)课堂教学评价。这里的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习主体学生的评价活动,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具体操作要求:

评价及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加强课堂信息反馈,增大信息交流速度,对反馈的信息适时作出评价,对学生正确的认识要及时强化,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馈越及时,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效率越高。

加强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评价的能力,使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励学习的作用。

注重能力评价:增强实际操作和测试方式,对学生的测量、作图、制作等动手能力进行评价。

善用“智慧”评价:寓鼓励、要求、指导于评价中。对达到要求的及时鼓励,鼓励评语准确适度(只鼓励学生的努力和成就)。有欠缺的要进一步要根据水平与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将引导与激励有机结合。

规范评价用语:准确得体——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生动丰富——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机智巧妙——教师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用爱心、智慧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保护学生的心灵。独特创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语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实施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策略的途径

1.加强教师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意识决定行动,任何行为的优化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必须要有先进的能指导教师实践工作的教育理念支撑。教师除了具备创造教育和“二期课改”理念外,还必须具备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专业知识。为此,学校创建教师自我导向性学习机制,引导教师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激发教师内部专业发展的动机,调动教师内部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外出听课、听专家讲座、参加研讨会等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自我导向性学习的资源、条件和机会,让教师在自谋发展中获得现代化教育的新理念,为优化教学行为打好理论基础。

2.搭建交流平台,开展案例研究

从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在教研组活动中让教师以“闲谈”的方式自由叙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故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审视自己和观察世界,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通过自我叙述来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在思考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这基础上开展案例研究,要求每个教师都注意总结、反思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故事,写成案例,使教育研究从专家走向教师、从神秘走向世俗,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

3.发挥科研作用,推动行为优化

教育科研是教师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或是发现的问题,运用教育理论加以总结、研究、提升或是分析研究找出对应策略,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的活动。因此,学校引领教师通过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中获得体验,上升为理性,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五)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保障机制

1.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优化教学行为的基础保障

不断加强教研组建设,强化学科备课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评优工作,促进各个层面的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加快成长速度;不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选派学科骨干作为带教老师,督促青年教师的教研、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和总结反馈过程,师徒之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课堂教学艺术。

2.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优化教学行为的有力保证

首先,学校探索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机制,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的评价渠道多元化;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的评价目标多元化;通过宏观评价、微观评价、发展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其次,抓好课堂教学的评价的改革。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组织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评价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注重观摩评议的过程,主要看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课堂策略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练习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效果

(一)关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通过教师教学设计行为改进的研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设计中新增的“教情与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反思与重建”等内容栏目,比以前具体、有深度。尤其是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更相适应了;教学内容通过精选后不仅能把握教学的基点,同时能考虑训练的梯度;教学目标的落实通过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的设计能呈现出生动翔实的过程。教学设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二)关注作业设计,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对前置性作业和课后训练题的设计,大部分教师摒弃了对“现成试卷”的依赖,对网络资源、教材资源、教辅资源有了选择、判断、整合的能力,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激发了教师自身的创意,提升了自己的命题能力。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重拾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尤其是节省了因盲目“题海战”而浪费的时间,提高了学生作业的有效性。

(三)关注教学评价,学生潜能激发成绩显著

教师对学生作业和课堂学习表现评价的丰富和完善,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各年级、各学科的县测成绩稳中有升。尤其在“小制作、小探究、小发明”方面屡屡获奖,成绩斐然。近年来学生作品分别在全国、市、县级范围内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20多项,市级70多项,县级60多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共9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项,市级20多项,县级60多项。各级各类奖项的获得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能力的养成,又使同学们拥有了巨大的成功感。

四、实践反思

教育家毕比博士在其所著的《开发国家的教育品质》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品质是教师的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的创新品质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以创造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支撑,对创新型教师的行为特征不断探究,根据本校教师教学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探索,使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和教学评价、作业评价方面的教学行为得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为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当然,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仅局限于“设计与评价”两个方面。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脱节现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巨大工程。在这巨大工程面前,我们需要更全面地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备创新性、时代性、适切性,从而培养出能踏着时代节拍前行的创新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在不少教师的心中已根深蒂固,尤其是我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已过40岁,中年教师居多,这为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加了难度。其次,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制度还在摸索中,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管理制度的欠缺,影响执行力度,影响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建设。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滞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所以,制定健全的激发教师潜能的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制度是我们今后必须要做的工作。

(作者系崇明县登瀛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