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市重庆科技学院结合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一套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三大特点。校企双方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我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通过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了校企联系,为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邹碧海 梁元杰

(重庆科技学院)

摘 要:为满足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对研究生培养、教育方法进行不断改革。本文首先阐述了现阶段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然后以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领域为例,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双导师选聘、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的选题和评审、导师的考核、开展国际化交流这几个方面阐述了该学院近些年探索的一些成果。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事故发生率较以往有所上升,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但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不统一等情况[1]。因此,培养更高层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加强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建设的需要,对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的硕士培养分为专业型硕士培养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学术型硕士专门培养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型工作的人才;而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应用型硕士,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研究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更多地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

二、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从2009年起,教育部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专业型硕士,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招生,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专业型硕士[2]。截止到2010年,全国高校有40个专业领域设置了专业硕士的招生。安全工程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到目前为止已有51所高校具有安全工程硕士授予权[3]。全国每年在校硕士生毕业人数约900人,仅能满足所需人数的6%左右,每年缺口约1.41万人。重庆市仅有一所培养安全工程研究生的高校,每年培养研究生40人左右,仅占需求量的15%,缺口约220人,详情见图1。

图1 全国和重庆市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每年供求情况

由于全国各高校均无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和培养模式借鉴,因此,如何在培养中达到内容高起点、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符合国家的特殊需求,全国50多所拥有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高校纷纷进行了探索。

其中,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是在矿业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在教学方面学制为2年,更注重实践,专业实践环节至少保证半年以上,突破了以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大大缩短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在校学习时间。中国地质大学在培养目标中更侧重工程应用,主要是为企业、设计研究生单位和事业单位,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研究生在校期间不得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论文选题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安全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首都经贸大学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侧重于工程应用,为政府部门、工矿企业、安全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等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年限一般为2年,培养方式采用双导师制,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所在工程领域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三、安全工程学院专业硕士培养特点

重庆市重庆科技学院结合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一套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重庆科技学院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学校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体现在培养目标上,项目独特、行业特殊和特别关爱。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是2006年经重庆市教委批准,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重庆科技学院共同组建,以石油天然气、化工、非煤矿山、建筑等行业为背景。这一特点决定了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二是体现在培养类型上,侧重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技术与工程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安全工程、检测检验等6个基础实验室和“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2个省级实验室,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道路交通安全科学研究所,重庆安全生产检测技术中心,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国家安全生产二级培训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为研究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机会。

三是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实行“2461”人才培养模式。“2461”即双主体(学校,企事业/政府部门)、四结合(科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结合、内外结合)、六共同(招生就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特点打破了以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国家的特殊需求。

四、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学校始终坚持将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政产学研”结合,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增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综合实力,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明确目标定位,创新培养方案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区别于高职和应用本科;在能力上,强调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我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先进安全理念和良好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安全监管执法能力、生产现场安全设计能力、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能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获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相应的训练水平,能够在石油天然气、化工、矿山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适应安全工程领域实际工作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校企双方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职业道德、工程导论、安全工程前沿、安全监督管理实务等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由行业企业或政府安监部门共同参与课程大纲制定、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和教学安排。

(二)打造师资团队,构建育人机制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建立一支富有专业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导师队伍,才能培养一流的研究生。我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通过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了校企联系,为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选择一名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在学校内的日常培养工作;由企业或政府选择一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及丰富实际工作阅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校外实践机会和工程技术指导,侧重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育创新意识,资助科技项目

为了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引导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及富有挑战性的应用研究课题,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有关精神和我校“246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学校出台《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凡是在校研究生立项的项目,由研究生处按每个项目0.5~1.0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

(四)突出实践应用,严格论文评审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说,学位论文作为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实践技能和培养质量的成果性展示,是评价其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学校对学位论文要求是学生避免单一的学术性研究,选题内容来自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综合运用本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答辩要求校内外5~7位专家共同参与,加强论文的评审,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的质量。

(五)优化过程管理,注重技能考核

在学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团队学习、研讨式学习、案例教学等学习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则按照规定要求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

(六)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学校层次

作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国际化当然是未来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共享国际先进的教学科研资源,创设国际化的校园环境。近两年来,学校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包括欧洲、亚洲、大洋洲3大洲。在交流学习中,不仅使学生增加了语言和专业素养,更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吸收先进的理念,共享国际先进的教学科研资源,形成高效的教学科研的国际合作机制,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随着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本文以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阐述了我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其他院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战峰,张洛花.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电子世界,2012(6): 123-124.

[2]阎英,严常青,蒋青,刘伯红.电子信息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7):127-128.

[3]张莉聪,徐景德,耿东森,等.全日制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4):91-94.

【注释】

[1]基金项目:“2013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jg1230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