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研究

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也便成为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的课题之一。
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研究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研究

荣芳[1]王珏[2]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是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也便成为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紧迫性问题,把脉者众多,说法不一,可如何才能有效地疏通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之间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本课题希望立足实际数据为这一问题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选择与择业情况的研究一直是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课题。从2010年12月开始,我们着手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9与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在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数据之后,调查小组对其进行汇总、分类,结合人文与传播学院2009届与2010届13个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与就业分布方向,设计出了毕业生行业分布统计图。与以往分布统计图所不同的是,我们细化出了55个行业分布类型,涉及范围广、分类细致,包括师范毕业生集中的高中、初中、小学,以及新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集中的影视媒体、广告传媒业,我们都单独分类,力求能够更具象地得出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分析。同时还设计出了毕业生就业组织机构类型统计图,也细化到了15个类型,进行一一统计。

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之前没有想到的一些难题,比如毕业生去向登记信息不明确,难以联系到毕业生求证、核实其毕业去向等,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访问与信息搜集工作,希望尽量保证信息的准确,分析数据的来源可靠、客观。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行业分类与组织机构类型统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行业类型无法判断、界限模糊的难题,尤其有些就业去向是与一些外服公司签订合同,无法判断具体就业行业,我们积极与毕业生取得联系,争取得到最真实有效的信息,以此为依据,统计行业分布与组织机构类型,最终,得出了现在的统计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无论哪个专业,选择继续读书的毕业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在汉语言文学(基地)和古典文献这两个传统专业中,考研排在了所有就业选择的第一位。除此之外,考研还在其他6个专业的就业选择中占到了前三位。相比传统专业和师范类专业,新兴的广告学、摄影学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更大,广告业、影视媒体、艺术业的就业分布占到了这三个专业的前三位。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相比较目前师范类就业相对饱和、传统专业就业需求不足的现状,新兴媒体艺术专业的市场需求更为乐观。但是相比09届的就业情况,我们看到10届的就业相关性不及09届,这说明就业形势的变化,也说明了就业难度有所增加。

比较09届与10届学生的就业行业分布,我们还看到在服务业方面的就业人数发生了较大的增长,这与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情况紧密相连,因此也给我们的大学生择业、就业、专业选择提出了警示,根据城市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变化来进行选择,将会大大地减少就业的压力

再看毕业生就业组织机构类型,无论是09届还是10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了民营国有和三资企业,其中又以民营企业最多,因此这也给大学生就业开拓了思路,那就是在就业选择时可以优先考虑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考研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考研之后,只是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当时的压力,选择什么专业读研,将来如何就业,依然是大学生需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包括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这些环境因素的状况,也包括大学自身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状况。高等教育改革滞后,未能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及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体制和专业设置的转型,使大学生供给和市场需求错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09、10届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就业组织机构类型统计》和《09、10届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生行业分布统计》两张统计表显示: 2009年我院共有毕业生646人,其中师范类学科168人,传统学科173人,新兴学科305人;2010年共有毕业生611人,其中师范类学科164人,传统学科164人,新兴学科283人。从调查结果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师范类毕业生专业对口性较强,进入各大中小学教学、升研或支教的人数众多,09、10届分别占总人数的67.26%和71.34%,而进入企业工作的则是15.48%和16.46%,前后相差大约50个百分点。

反观传统学科,前往各类企业工作的则占大部分,09、10届分别占总人数的47.40%和57.93%,其中又以民营企业居多。而在行业分布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传统学科专业对口性明显不如师范类专业,除了汉语言文学(基地)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继续向科研路线发展以外,其他专业(编辑出版、档案学社工)对口性均较弱。再看新兴学科,除了广告专业独占鳌头,专业对口率达到了23.85%以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十分广泛。在这之中,还有相当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咨询类行业,此类行业专业性不强,涵盖的工作内容又十分复杂,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不具有专业对口性。

从以上调查数据来看,除了师范类学科专业对口性较强之外,传统和新兴学科专业对口性不强。因此,学校对专业学科的设置可以进行一些调整,比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压缩一部分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和课程,增加一些新专业和新课程,并增加选择课程和专业的灵活性。但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又不能盲目地取媚市场,必须要有前瞻性。学科的综合、交叉与分化并存,新学科层出不穷,对于学科专业来说没有永远的热门也没有永远的冷门。高校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预测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从长远为未来培养人才,从而体现其服务社会功能,既发挥其适应社会现实,又面向未来的作用。

三、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就业发展建议

有不少的实证研究证明,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总体上人才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解决都需要时间,时间的长短与我们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没有真正认识和解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自己在现代社会中角色的预期和定位有关。我们更多看到的情形是,家长、学校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判断基本上根据当时就业市场的情况来认识的,而市场的最大特点就是,供求状况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在这方面是没有专家的。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不确定构成我们生活时代的最大特征。由于不确定,所以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但我们却能判断社会未来的基本趋势。“国外有一些著名高校,往往不是以改换院系、专业名称去适应发展走势,而是根据科学文化发展,以课程发展为主线。院系和专业的名称未变而课程体系早已改变,或课程未变而内容早已改变。这种更新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在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问题上,家长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家长的思想转变了,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地转变就业观念。

另外,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专业、课程、就业”的运行机制,把学生就业放在了培养环节的末端,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许多学生反映一些知名企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选拔要求也在逐日提高,若从大四开始准备应聘已经来不及了,部分企业高管甚至提出,可以让致力于将来准备投身相关行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朝该方向努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用人上越来越理性,从之前的唯学历而逐渐转变为以能力为主要评测指标。而传统大学教育并未跟上企业发展步伐: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大学教育所培育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因此,要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首先要调整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状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到企业实习,适应企业的工作。学校办学也要紧密贴近市场,培养应用人才,对接用人单位的岗位。用人单位不太需求这个专业了或者这个专业饱和了,就得减量停招或者改变专业,主动和市场对接。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起高校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就业、课程、专业”运行机制。学科和专业是不容易改变的,但课程是相对容易变动的,而实际上专业教育又是最终通过课程教育实现的。因此课程建设可以说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应该是可行的。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体制的保障,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努力。双向选择必然导致竞争,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但不论竞争多么激烈,都应保持平常心。因为大学生毕竟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文方面的修养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已比较完备,需要的只是社会经验的锤炼。所以,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全面中肯的评估,然后再对职业发展方向做出抉择。单项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不容忽视。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一个适应过程,应尽快完成转变,认清自己的实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穆青,“鸟巢一代”特点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

【注释】

[1]荣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8级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

[2]王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