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择业心理

大学生择业心理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把来说,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其择业能力和择业人格两大部分,其中择业能力处于整个择业心理素质的核心,是影响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最关键的因素,而择业人格则是为大学生成功择业提供心理动力的保障。
大学生择业心理_当代大学生择业及就业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与择业相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和为获得职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心理现象等,它作为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学生能否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关键点之一。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能够对大学生择业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和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当地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较为复杂,一些大学生从入校时起就会考虑自己未来的前途问题,另一些可能在入校后或离校前进行考虑,择业心理可以说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总体来说,大学生择业心理是以择业为中心,在其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择业心理倾向

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意向的综合,是大学生在社会活动的制约或影响下自我价值取向在职业选择问题上的表现形式。体现择业心理倾向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包括择业动机、择业方式、择业地域、收入预期或职业定位等,它既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在职业选择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并不是在面临就业时才产生的,在其童年时期可能就已经存在职业选择的萌芽,随着个人年龄、资料、经验和教育以及国家就业政策和形式等因素的变化和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会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2.择业心态

心态即心理状态,择业心态即大学生选择就业时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上来说,心理态度主要是指动能心素、复合心素所包括的各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简单来说,心态就是性格和态度的统一,态度是心态反应的表现化。择业心态按照上述对心态的概念加以解释就是个人性格影响下,大学生择业时的态度和心理反应。

3.择业心理素质

择业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大学生个体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对大学生个人择业和就业有着重大影响的全部心理品质的总和,是大学生能够合理择业、就业并且适应职业岗位的心理基础。一把来说,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其择业能力和择业人格两大部分,其中择业能力处于整个择业心理素质的核心,是影响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最关键的因素,而择业人格则是为大学生成功择业提供心理动力的保障。大学生在选择或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择业能力,这也是择业心理素质的体现,包括准确自知、确定目标、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克服困难等多个方面。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1.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的产生

目前,在我国,就业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与自主选择为基础的一种双向的选择,而非单向的简单的决定。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的择业过程中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缺乏正确估计当前就业形势的能力,也可能不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准确认知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定位,从而导致择业心理上的几种误区的产生。

(1)双趋心理

双趋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面临多重选择,即工作和职位的多选性,当这些工作和职位都属于他们所愿意从事的类别时,许多学生会出现犹豫不决等情况,有时甚至会导致机会的错失。

(2)双避心理

双避心理是指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或选择其他途径寻找工作岗位时可能会发现这些渠道提供的招聘信息和工作岗位并不符合其择业目标和取向,即使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也不愿意选择其中一个岗位就业;另外,还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大学生对用人单位和岗位都很满意,但却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会被用人单位录取,干脆不去应试,采取避而远之的消极态度来面对择业就业。

(3)趋避心理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趋避心理而造成的就业难或机会的错失,这一情况主要是某些用人单位缺乏某一专业的人才,而这类专业的大学生却认为该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与自己理想中的岗位存在差距或不一致,不愿到该用人单位就业,而大学生愿意从事的行业、单位和岗位又因专业、能力、数量等原因不能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矛盾心态。

2. 择业心态误区产生的原因

(1)个人理想与毕业现实的矛盾

当前大学生普遍的毕业理想是能够考上理想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造或者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在校期间一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且锻炼自身能力,付出了一定的辛苦,但在毕业后由于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需求的现实情况可能造成其能够选择的岗位或单位与大学时的目标相去甚远,个人理想和毕业现实的矛盾往往会给毕业在即或已经毕业的待就业大学生带来困扰,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事业、爱情、家庭等等问题都现实地摆在其面前的情况下,可能会使得大学生产生心理误区,在择业上表现为无所适从或者盲目悲观。

(2)专业特长与职业需求的矛盾

在四年的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培养自己专业素质和其他特长的情况下,应当对自身能力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在择业时,多数情况下的岗位都与自己所学专业存在不符情况,这种矛盾在当前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是经常存在的,到专业不对口的单位或岗位去工作就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而这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考虑到需要面临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往往不愿意到专业不对口的单位去工作,但专业对口的工作可能又不选择他,这就容易使得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心态上的误区。

(3)目标定位与多元选择的矛盾

在众多的人才需求信息中,大学生往往只能够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的应聘目标,最终的目的就是选择最符合其个人目标定位的岗位和职业。在面对多个需求信息和应聘单位时,一些大学生徘徊于类似考试时的多向选择基础上的单项选择,可能由于考虑不周、顾及不全等问题,出现择业方面的偏差。

(4)就业形势与择业时限的矛盾

目前,山西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样都十分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有的大学生甚至可能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对于工作没有最后落实的大学生来说,就可能会有一个择业时限的问题,超过这个时限,以后就只能自谋出路,这种矛盾的情况也是导致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