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特征

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特征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差异性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的差异性一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二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客观方面有地域分布、学历层次、所学专业、男女性别、需求重点等,主观方面有职业理想、兴趣爱好等,进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五)盲目性大学生择业倾向功利化已经成为在当代大学生择业标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特征_当代大学生择业及就业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一)时代性

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的形成带有极鲜明的时代特性,其发展变化也与时代的变化密不可分。在我国,受历史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以及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在不同时代也表现出不同特征。20世纪50、60年代,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受国家和党的政策精神的号召和影响,极具自我牺牲精神,往往属于“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其观念就是往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东西南北任党搬”;20世纪70、80年代,大学毕业生开始形成自主择业的意识,但其主导依然是服从国家分配,其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体现着鲜明的理想主义激情,“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也体现出这一时期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中包含的沉重的责任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大学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时倾向于寻找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不论是单纯的“职业待遇”还是单纯的“职业兴趣”都已经不能作为大学毕业生择业与就业的唯一倾向性标准。

(二)主观性

人作为一个感性的主体,判断事物时所带有的主观性是其区别于物的本质特性,即以主体自身的需求作为基础去判断和选择客体。大学毕业生作为择业与就业这一事项的选择主体,其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形成的时候必然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偏向于接受适于自己需求的性质和关系,如在择业与就业时会偏向于那些主观上认为适合自己或待遇较高的行业、职业或职位;另一方面则必然排斥那些不适于自己需求的性质和关系,即选择职业时会倾向于排除掉自己主观上认为不适于自己且待遇不高的职业。

(三)被动性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时,往往会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其择业与就业的倾向性带有一定的被动成分,即基于大学毕业生个人,但却是他人需要其去进行的选择。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家庭、朋友、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进行工作和职业选择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甚至努力去达到他人的期望,有时甚至需要选择跟自己理想职业相反的职位,这就使得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中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被动性。

(四)差异性

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的差异性一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二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大学生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客观方面有地域分布、学历层次、所学专业、男女性别、需求重点等,主观方面有职业理想、兴趣爱好等,进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五)盲目性

大学生择业倾向功利化已经成为在当代大学生择业标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一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社会地位高、薪资好的工作以满足自己对私利的欲求。这些大学生主观认为留在大城市、大企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身的理想,却忽略自己的择业目标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需要更多学习、锻炼的积累。由此,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集中选择竞争激烈的“热门”行业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无视那些可以学习锻炼又急需人才但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基层工作岗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矛盾。但是,如果大学生过于关注自我,就容易在择业的过程中患得患失,从而丧失了很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

(六)消极性

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剧增,部分大学生就抱着不管工作好坏,先随便找份工作安顿下来,以后再慢慢挑的思想。择业期望值过低造成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的盲目就业行为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表面上好像是学了不少东西,可是一样也不精;没有一技之长,今后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