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金融类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

上海高校金融类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高校金融类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翁文娟[1]张积鸿[2]王梦璇[3]罗雯婷[4]张琰敏[5]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与发达国家相比,预计今后上海金融类专业人才的缺口将高达百万。
上海高校金融类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上海高校金融类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

翁文娟[1]张积鸿[2]王梦璇[3]罗雯婷[4]张琰敏[5]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为中国从贸易大国、制造大国走向金融强国起到重要的意义。与发达国家相比,预计今后上海金融类专业人才的缺口将高达百万。上海金融机构大批从海外引进金融人才,反映出上海金融专业人才的匮乏,更是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敲响了警钟。从金融人才总体规模上来看,作为世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从事金融业的人口要求10%以上,而上海只有1%。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有35万,而上海不足20万。上海既缺复合型人才,又缺相关专才;既缺理论人才,又缺实务人才。作为金融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的上海高校,需要全面了解大学生们学习深造和求职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

一、学生报考上海高校金融类专业情况

金融类专业在高考中一直备受追捧,报考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每年的高考被人们戏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金融类专业更是独木桥中的“独木桥”,学生报考金融类专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选择金融类专业主要听取自己父母(或身边亲戚)意见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参考同学朋友、专家、媒体及其他的意见的同学较少。调查中,大学生选择金融类专业的另外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个人兴趣,占70%;行业就业前景,占63.3%,以及就业市场占30%。虽然报考专业时绝大多数参考了父母及亲戚的建议,但仍有大部分学生自身对金融类专业感兴趣,说明专业选择渐趋理性。

金融类专业相较其他专业而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而这或许也是吸引众考生竞相报考的外在原因:

img302

图1 报考金融类专业主要原因条形图

(1)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广,可进入四大国有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出版传播机构等九大领域。

(2)针对上海人才市场而言,对金融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大。近年来,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外金融机构纷纷落户,人才市场对于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一直名列前茅,越来越多的非财经类高校也开设金融专业。目前的全球经济已逐步复苏,未来几年金融行业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而即便是在2011年,金融分析行业的职位需求增长依旧高达37%,高于平均水平,并且在未来的10年,其增长幅度依旧是最快的10种行业之一。

(3)金融类专业毕业生收入高。2010年调查显示,在各行业的平均薪酬排名中,金融/保险类、房地产/建筑类和IT/电子/互联网类行业仍然占据前三甲,但房地产/建筑类和IT/电子/互联网类的差距缩小。其中,居首位的金融保险类行业,税前年收入达到9.7万,今年的增长率达到14.10%。不得不承认,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金融类职业的高收入将会是极大的吸引力。

二、金融类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意向

在接受调查的经济学类的大一新生中,专业分流后将选择金融学的同学最多,占52.6%;将选择金融工程的同学占47.4%,而选择投资学占26.3%(其中有保险学专业的同学想通过专业分流进入上述三个专业,所以上述数据总和超过100%)。而在调查中,信用管理专业由于是新设立的缘故,乏人问津。

img303

图2 金融类学生就业意向分布图

就业意向方面,投资学的同学基本上将从事证券行业作为自己工作的首选。金融工程专业在国内的教育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对数学要求较高,且定位于研究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与组合,而由于国内目前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所以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时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类似,偏向选择银行,也有小部分选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专业是上海师大金融学院2010年新开设的专业,10级新生要在2011年9月才进行专业分流,由于大部分同学对其还不够了解,所以导致无论是专业选择还是就业方向上,信用管理都遭遇到了冷门,但信用管理专业在国外实际上是一个颇热门且很有前景的专业,如果金融类同学能把握机会,利用好新兴专业的优势,信用管理将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金融类大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以投资学为例)

金融类专业证书种类繁多,分量各不相同。近60%的人在从业前已经拥有1至2种金融类的证书,其中拥有会计、证券从业证书的占30%,而就业后拥有以上两种证书的占50%。但是从本次调查来看仅有18%的从业人员和毕业生认为这些证书对于就业有很大帮助,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其意义一般。不过,从本次调查中,近70%的被调查者也表示,没有这些证书他们就业时的压力会比较大。这说明,有针对性考取金融类证书可以增强职业竞争力。

绝大多数被调查的毕业生和从业人员认为在校所学习的课程对于自己现有的工作帮助不大,这可以反映出多数学校的专业设置有一定问题,需要改进。被访者建议大学的课程重在将不同方面的金融知识的基础打好。良好的交际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市场调研能力是设置课程的基础。

对于现有的投资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被访者表示总体上满意,但是也有人提出增设以下课程:①应用英语。②人际关系学。③财务会计。④统计方面的操作系统。⑤SQL数据库知识。⑥SAS软件培训。⑦SAP软件培训。⑧BEC商务英语。⑨资本市场模拟操作。⑩实践课程,多去工作单位实习。img304银行会计。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他们希望投资学专业的学生具备金融类公司的基本业务操作、良好的投资决策、流利英语口语以及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对于专业的设置,他们期望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业务操作、外语水平的培养。

由调查的数据和对比其他院校投资学的专业课程设置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增设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经济师、精算师的基本课程。

(2)增强职业操守、人际交往、商务礼仪方面的培养课程。

(3)加强对金融类软件运用的培养。

(4)增强业务类操作课程。

(5)增设校外实习基地,注重联合培养模式。

四、关于金融类大学生能力与专业素质培养的建议

金融类从业人员普遍认为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最重要的素质是: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由于金融领域大部分工作都是实践操作型,尤其对本科生而言,其理论知识尚不完善,需要依靠实践能力为自身求职加分。交际能力在任何工作领域都是极其重要的,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应。而专业知识对于金融类大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金融领域尤其是其顶尖领域,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笔者提出如下的培养建议:

1.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课内实践,另一个是课外实践。所谓课内实践是指能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除此之外,还包括统计软件及办公操作系统等软件的熟练应用。课外实践,顾名思义就是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学术类竞赛,其中包括炒股大赛、外汇交易大赛、创业大赛等。此类竞赛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基本平台,将很好地帮助在校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类:专业类实践。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经历且与专业有关。这类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在校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知晓企业办公流程。此外,还包括参与各项金融类证书的学习与考试。第三类:社会实践经历。包括志愿者服务、学生工作等。

2.关于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必须给他们提供良好优越的交往环境,交往的范围越大,环境创设得越好,氛围越浓,学生进行交际的欲望就越强,交往的内容越丰富,效果越显著。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创设交流阵地,激发兴趣,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愉悦、能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其全面真实的个性,在交往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成熟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完美健全的人格。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上的交流机会,包括积极发言以及演讲;其次充分利用社团,俱乐部等校园交往阵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同龄人在思想意识上做深层次的交流。此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就会与人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如何改善人际关系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无可取代的作用。

3.关于专业学习的建议

投资学,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加强实际操作。因此在课余时间,建议学习相关专业的同学可以多多参加模拟炒股、炒汇等比赛,用于积累操作经验。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考取证券从业资格等相关证书,但考取从业资格证书仅仅是进入行业的一个门槛而已,进入行业之后更关键的是不断学习以及加强自己的分析与操作能力。

金融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大多数金融工作的“宽口径”人才。因此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在把专业知识学好的基础上,搞清楚自己对金融的哪一方面更感兴趣,进而在这方面有所深造,从而能更好的适应工作。

金融工程这门学科的毕业生比较适合于从事金融实务与应用研究的工作。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基础,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能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在课外,应当加强交叉学科的思维培养,争取对所涉及的学科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保险专业除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因此保险专业的同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交际能力,扩大交际面。

信用管理也是很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我国短缺急需的专业。学生在进行本专业的学习时,需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三门重点课程知识。

对于以上学科,在学习上,共通的地方就是对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量要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不仅要好好学习、练习外语,还应时时关注时事新闻,培养兴趣,同时提升金融方面的基本素质。

五、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从本次问卷调查来看,金融类专业的报考已渐趋理性,大部分学生虽受父母或亲戚影响,但自身对金融类专业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人才需求较大,也成为学生报考上海高校金融类专业的重要原因。在就业方面,选择去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仍是主流,其中银行是主要选择。也有小部分打算创业,基本和专业培养方向相一致,人才流失率较低。就业能力方面,金融类证书是大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之一,建议有针对性地考取相关证书,证书含金量越高越好,不宜随大流。此外,高校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需增设银行会计以及相关金融软件应用类课程等。而金融类专业的学生自身需养成良好的读书读报习惯,关心国家大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国家及世界的经济动态,培养研究分析能力。与此同时,应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由于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本次调查样本大多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类专业学生,上海其他高校的样本数较少,样本覆盖率不高。未来的研究可以将上海其他涵盖金融类专业的高校数据纳入样本。如果能将样本覆盖全国同类高校,分析不同地域的样本数据之间的差别,将是更完备的研究。

【注释】

[1]翁文娟、张积鸿、王梦璇、罗雯婷、张琰敏,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投资学专业学生。

[2]翁文娟、张积鸿、王梦璇、罗雯婷、张琰敏,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投资学专业学生。

[3]翁文娟、张积鸿、王梦璇、罗雯婷、张琰敏,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投资学专业学生。

[4]翁文娟、张积鸿、王梦璇、罗雯婷、张琰敏,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投资学专业学生。

[5]翁文娟、张积鸿、王梦璇、罗雯婷、张琰敏,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投资学专业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