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的职业化与教学的专业化

翻译的职业化与教学的专业化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忽视翻译操作技能的培养,就会导致翻译实践能力偏低,不利于应用型、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我们认为,翻译的职业化不仅仅是译者职业身份的体现,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职业化翻译最具活力的需求无疑在商业、法律与技术等领域。二翻译职业化的发展,使翻译研究者不能再埋头书斋、不问世事,仅关注占翻译生产不到1%的文学翻译。

从“象牙塔”到“市场”:翻译的职业化与教学的专业化

——《法律文本翻译》序

翻译职业的快速发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这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通讯设备的飞跃发展,再加上全球化的推动,大大改变了人际沟通及信息传播的面貌,成就了非文学翻译的繁荣,使翻译成为一个热门的职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我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据统计:目前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专业翻译公司3 000多家,但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却高达90%,市场上高水平的翻译也大约只占总数的5%。几年前,上海市对50多种职业的小时工工资指导价显示,专业类翻译人才的工资最高达到每小时2 000元。专业类文字翻译身价更是比普通类翻译高1~2倍,甚至4~5倍左右。

我国翻译人才紧缺,特别是专业化翻译人才高度紧缺,改变了人们传统认为的懂外语就能搞翻译的观念,也使传统翻译理论面临新的挑战。我们知道,翻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目前我国翻译方向本科和硕士生课程设置大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是因为翻译方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其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性,在入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忽视翻译操作技能的培养,就会导致翻译实践能力偏低,不利于应用型、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认为凡是学外语的人都会搞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实,这两个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差异。从教学目标来说,传统外语专业主要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中,“译”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手段。翻译专业教学则把翻译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从职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在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上的翻译技能。从教学内容来说,传统外语专业主要学习语音、语法、词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用单一的语言(即外语)去进行听说和表达,基本上不涉及双语转换机制。翻译专业则主要学习如何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职业技能来对原语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并用译入语将所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双语转换机制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认知学、信息论、文化等多种学科,教学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内容。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说,传统外语专业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以利用各种手段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翻译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则是双语交际环境,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用一种语言来理解信息,而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相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翻译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

我们认为,翻译的职业化不仅仅是译者职业身份的体现,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职业化译员在特定社会中为特定人群的利益服务,必然受到相关社会力量的制约,也就不可能是中性的、透明的。除了翻译的语言问题,我们还需要关注翻译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翻译产品如何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促进人类的交流。职业化译员不仅仅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双语、双文化的语言专家,更要承担起文化协调人的角色,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观的相对性,从而树立科学、平等的文明观,能够尊重与对方的差异。

随着翻译职业化进程的加深,翻译产业的形成,翻译研究学科体制化的建立,今天的翻译研究领域远远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性的学科。翻译作为一个技术知识服务性质的产业,今天的价值在于根据已有的数据创造出新的知识,将专家信息流传达给潜在的、用于各自目的的接受者,更加有效地为其他行业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

职业化翻译最具活力的需求无疑在商业、法律与技术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翻译和语言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把翻译提高到战略地位,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对其进行分析、管理,以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质量,缩短翻译时间。这使得翻译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性产业。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翻译市场的规模在1999年只是104亿美元,在2003年为172亿美元,而在2005年则达到了227亿美元,2009年中国翻译市场则达到了300亿人民币。从翻译职业化的发展来看,我们还需要从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去认识翻译职业化的含义。(1)职业化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2)翻译教育也必须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翻译的职业教育应该与一定的理论与学术融合起来。也就是说,翻译作为一种职业,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其专业化程度都很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基础和至少通晓一门外语,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翻译学和专门学科知识以及翻译操作技能。

翻译职业化的发展,使翻译研究者不能再埋头书斋、不问世事,仅关注占翻译生产不到1%的文学翻译。翻译职业化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课题,需要我们面对鲜活的翻译现实,革新我们的翻译观念,对翻译教学与研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翻译教学界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理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了新举措,如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等,初步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翻译教学体系。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2008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上,《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讨论稿中将翻译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能够胜任政府涉外部门、新闻传播、外经外贸、外资企业、高等学校等部门的翻译活动、文字编审和交际沟通工作,并成为翻译院系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后备人才。”

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但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社会急需的是高层次专门性口笔译实践人才,翻译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商务、法律方向学生特别受欢迎,就业率非常高。从文献资料来看,国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基本上也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世界上大约有270多所高校设有翻译教学与研究项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培养专门的口笔译实践人员和翻译理论研究人员,授予翻译硕士或翻译博士学位。我国港台地区翻译专业教学也办得有声有色。香港8所政府拨款的大学中有7所都设有翻译系或翻译课程,培养翻译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各校办学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分别侧重传媒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机辅翻译、商务翻译等方向。

《法律文本翻译》中的法律翻译指法律文献本身的翻译以及涉及法律的商务、经贸、金融等相关专业领域内的立法和司法翻译活动。与通用翻译不同的是,除了要求译员具有必备的通用翻译能力以外,法律翻译还要求译员具有必备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商务金融等专业知识,也就是说,本书立足于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之培养创新,着重于专业化与学术化之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策略与技巧有机融合,旨在为法律、经贸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国家新设立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和英语本科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新颖、实用的法律翻译学习材料。

鉴于法律和翻译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影响和作用,人们对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但做好法律翻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法律翻译不仅涉及不同语言,也涉及不同法律体系、多种法律文化甚至不同的法律观念。正如笔者在书中所述:作为高端翻译的法律翻译,一个成功的法律翻译译者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法学家的同时,还必须是双语语言学家。《法律文本翻译》分概说编、理论编、应用篇和技巧篇四大块,分别从语言学和法学的角度对英汉法律文本的词汇特点、句式特征、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讨。

《法律文本翻译》的构思源于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申报,法律翻译的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也使得我这个长期游离于语言学和法学之间的学者有了用武之地,从书的构思到完成断断续续经历了约3年多的时间,期间我曾应邀到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法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对英美法系的系统学习为本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律翻译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和中国法律语言研究会的同仁们一直致力于法律语言学在中国的繁荣和发展,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创了法律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尝试了法律语言学的教育,培养了这个方向的研究生。期间经历了许多艰辛,但欣慰的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化国家进程的加剧,法律语言学这门经世致用的学科越来越壮大,越来越繁荣,成果也越来越丰硕。我的这本书可能是法律语言学众多成果中微不足道的一本,但愿它是一滴晨露能滋润一块热土,使更多的青年学子热爱法律语言,从事法律翻译的研究。

作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20110101)和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立法文本语言失范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1YJAZH021)”的研究成果之一,该书的许多内容在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翻译本科专业《法律文本翻译》的课堂上讲授过,取得过良好的效果。现将内容整理、完善成书,以飨读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力求完美,但是限于水平和资料等原因,不乏偏颇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将来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是为序。

董晓波  

2011年9月18日 

于南京东方城紫金山麓 

Email:dongxiaobo@163.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