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县域人才发展论坛举行《求贤》撰文/冷珊珊 美术编辑/丁国明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发展战略,提升人才特别是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近日,“中国制造2025”暨第二届中国县域人才发展论坛在浙江省海盐县举行。来自全国人才、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中国制造2025”县域人才发展献计献策,围绕培养大国工匠和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观点阐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发展职业教育_“中国制造”暨第二届中国_中国县域人才发展实践与探索:“星耀南湖”精英峰会县域人才发展论坛实录

县域人才发展论坛举行

《求贤》撰文/冷珊珊 美术编辑/丁国明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发展战略,提升人才特别是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近日,“中国制造2025”暨第二届中国县域人才发展论坛在浙江省海盐县举行。来自全国人才、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中国制造2025”县域人才发展献计献策,围绕培养大国工匠和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观点阐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指出,当今世界聚才、用才,应该包括国际国内两方面的人才,也就是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开放的眼光和胸怀,是很难快速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吴江建议,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对外开放首先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思想、知识、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应用先进的世界知识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有能让天下英才认同并有吸引力的政策;能让所有市场主体自主选人用人的政策;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人才比较优势的政策;能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环境的政策。开放是影响人才竞争力的关键要素。2014年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前三位的瑞士、新加坡和卢森堡,这三个小国的人才开放度都很高。历史、地理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他们必须采取全球化战略吸引外国人才。几十年来,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把人才开放作为优先政策。从本质上说,人才是一种充分自由流动的资本。

人力社保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综合处调研员张达提到,在国家层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有:①总量严重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②技能劳动者供需矛盾十分突出;③体制机制与技能人才的发展要求不适应;④社会氛围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发展。人力社保部在助力“中国制造2025”中的打算是:①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技能振兴行动;②改革评价制度,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③以技能竞赛为舞台,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④提高待遇水平,加大表彰激励;⑤强化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各地的经验、做法和成效;大力宣传“大国工匠”的事迹,弘扬“工匠精神”。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说:“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最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德国制造’屹立不倒之谜在于其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美国制造’的复苏在于拥有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中国制造2025’目前缺少技术创新者和训练有素的一线产业工人。”殷福星提到,创新型教育理念就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和评价标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视域下规划和推动高校发展。这是一种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国家应整合多学科协同创新,开展理论研究,制定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标准,以《中国创新型人才标准》为基础,调整高校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等,同时以此为契机制定高校师资培养计划与评价标准。国家在政策上要引领实施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政府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转变,制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培养目标,培育积极的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师生投身社会、创新实践的热情。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提到,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提质、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中,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迫在眉睫。邢晖阐述道,去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同时在新颁布的文件中,勾画了一个中国教育体系的蓝图,大家从这个蓝图上感受到,学校类型大体分为普通教育型和职业教育型。目前就高等教育而言,基本上还是普通教育类多,应用性教育比较少,因此国家提出了要大力加快、强力推动职业教育,非常明确地提出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类似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多来年,职业教育不仅在规模上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在校生300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校等也有26000多所;而且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学校和企业合作等,去年习总书记给职业教育作了重要批示,非常强化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方面性、本质性的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四个要素:核心是产业的振兴,科技创新是动力,人才的培育和使用是关键的问题,教育的培养是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从教育的角度说,这四者之间是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是教育的外部规律,教育是为经济、科技和人才的培养服务的,产业需要分类,人才也是分类的,教育的结构经过了这些年的运行,需要结构性调整,需要人才发展的分类,现在大体上从人才的角度上划分为学术型、学问型、学科型的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运用技术型人才比较缺乏,因此培养运用技术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上升为国家的战略。就此,邢晖提出了建议:职业教育要主动服务经济,各方面要给予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多元化支持,要调整和完善职教专业设置和教学,职教要和行业、企业、政府、社会对接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陶庆华提到,国家提出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是一个恢宏的战略布局。凡事“预则立”,我们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方针,积极配合,着手制定相关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科学规划,制定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产业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以确保这一国家战略在县域顺利实施。陶庆华在发言中强调:“建设世界制造强国,要广纳天下英才,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提高制造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习总书记指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建设世界制造强国,重要的是建立更加开放、实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国际化。据统计,2013年,有超过61万人次的境外专家来华工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为37.7万人。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人才工作不仅要强力促进国内人才交流,还要大力推动国际人才交流,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各类优秀人才,重点是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让全球的能工巧匠荟萃于中国,为我所用,成为中国智造的‘大国工匠’。”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文普等在现场进行了答疑。针对与会代表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马文普说:“第一,发展基础制造业;第二,依托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第三,依托上海优势,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中共海盐县委副书记、县长章剑对记者说:“在当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走向深水区、转型升级步入攻坚期的背景下,我们要寻求突破,必须要依靠人才的支撑。今天的论坛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在座的各位专家为海盐,同时也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人才的优势,作了详细解读、提出了宝贵建议、破解了诸多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