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发展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技术革命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际的资本不断集中。在经历了又一次新技术革命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其生产关系则产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主要是在资本、劳动与分配关系方面出现了适应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变化。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发展

一、新技术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伴随着科技和生产领域的新技术革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其自身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长期以来积累的经济社会矛盾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上并未动摇,但是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逐步地使原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又一次得到了新的发展。

新技术革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包括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在内的传统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的一轮以信息电子、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技术革命。这次新技术革命最初从美国开始,以后逐步扩展到西欧、日本,不仅在个别科学理论和技术领域里出现新的突破,而且在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里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形成科技群,并出现一批含有高科技成分的产业群,新技术革命至今还在继续发展,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正是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导致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代进入了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技术进步加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常重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使得更多的劳动者由传统的体力型简单劳动转化为智力型复杂劳动,这就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加速向前进步,现代资本增殖的特殊条件推动着这种趋势的日益深化。

第二,资本的国际集中。新技术革命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际的资本不断集中。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大发展,使得原有国内市场规模相对变得较小,大量的产能在释放之后试图寻找国际的潜在市场。同时,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所带来的利润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技术剩余利润,而固定资本周期缩短、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等都是为了追求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这种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往往是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的,因此带来了一定的投资风险,这就需要大量的国内资本和海外资本融合,即资本的国际集中,以跨国公司集团性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资本总量,扩大市场份额,分散市场风险。

第三,国际的不平等贸易。在国际资本集中过程中还存在着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贸易问题。当代资本的国际运动经常遇到生产力水平的国际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欠发达地区是原料和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而发达国家则拥有着大量资本和技术,两者的结合带来了表面上的双赢局面,但是在这其中所存在的不平等贸易,却成为新式的国际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通过国际不平等贸易,每年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转移到发达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差异在逐步拉大,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家在国际以新的方式实现着对不同国家劳动者的剥削。

第四,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积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1年创造的社会财富比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300多年所创造财富的总和还要多,由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效应,人们所从事的行业、职业以及其个人禀赋不同,导致了不同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有极大差距,从而引起了个人贫富差距,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如美国国内高层经理的年收入1982年相当于企业员工的42倍,1999年扩大到419倍,美国10%的富裕家庭拥有全部股票的89.3%、债券的90.3%,其中最富裕的1%的家庭掌握63%的股票,而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10%的职工只拥有1%的股票。1999年,占世界人口40%的低收入的穷国占世界总产值的3.4%,而占世界人口15%的高收入富国占世界总产值的78%,相差60倍。

第五,国家调控经济的强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经济金融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经济衰退周期化,使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仅靠其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已显得力不从心,资本主义社会的盲目资本扩张和产能过量释放问题,非常需要政府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和调控。政府运用行政、税收、财政、信贷、汇率经济杠杆,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国民经济加以指导和调节,使得市场供需达到均衡。如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有关国家合作共同采取相应措施来尽早摆脱困境;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更加注重协同性与一致性,通过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合作来共度危机,摆脱困境。

第六,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技进步所导致的生产力大发展,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由于产业间贸易和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运行,使得其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从而形成了经济的全球化,这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有限份额,把战略视野扩展到世界范围,通过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实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以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其次,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扩散,也相继实行自由化政策,进入到全球经济的大舞台,于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强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如国际贸易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扩大,到该世纪末增长近20倍,其增速大大超过世界GDP的增速。同时,国际金融资本也空前膨胀,国际上资金融通量每年以数十万亿美元计。这些正是经济全球化的明显反映。

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历来是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因为它决定着这一社会制度下人们的互相关系,以及这种社会制度如何分配产品。在经历了又一次新技术革命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其生产关系则产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主要是在资本、劳动与分配关系方面出现了适应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所有制关系上,总体资本的构成和配置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之后,把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或者发挥政府职能的一种有效方式,将原有的大型私有制企业股权分散,并且将国内外的游动资本加以整合进行大量海外输出,通过跨国公司来完成其全球性剥削的目的。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私人垄断企业加快进行对外扩张的产物,是其占有形式和组织形式从国内到国外的扩大。

跨国公司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在劳资关系上的变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广泛地推进了“雇员持股计划”。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之后步其后尘,相继掀起“雇员持股计划”运动,其原因十分明显,他们通过实行该计划使雇员有一种自己的身份发生了由单纯的员工到公司产权部分所有者的感觉,从而使员工的利益同公司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工作安全感,更加激发员工的能动热情,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为拥有财产所有权可以使人萌生出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就像对家庭所抱有的“自然”情感一样。

在这种制度下,常常有政府的财政部门参与。据有关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美国实行了该计划的公司,其利润要比没有实行该计划的公司高出50%~52%,其就业机会年增长率要高出273%。实行该计划还有助于使员工支持公司关于限制工资和其他福利支出增长所采取的措施,从而减少公司的内部管理费用,也有助于扩大股东的数量,从而增大对公司实行敌意收购的难度。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雇员持股计划”,就可以发现股权、股民的分散化,在没有改变企业有效控股的前提下,改变了劳资关系,使员工与企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使劳动力趋于稳定、劳资冲突相对减少,还使雇佣劳动者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行为都发生变化;但也不能把股权分散化的影响夸大为形成了雇佣劳动者和资本家可以“平起平坐”的假象,因为雇佣劳动者的金融资产无论从数量还是职能看,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产业资本,而且也不能脱离金融垄断资本而独立存在,反而更加加深了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间接从属程度。

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当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社会福利制度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产物。在此之前的各个社会形态中,如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虽然具有为维护和巩固自己阶级统治的需要而争取一些具有社会福利的萌芽性质的济贫措施,但由国家政府开展而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制度,却只是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有必要和可能,其根本原因在于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无限扩大生产的趋势和有限消费之间的矛盾,才需要用社会福利制度去暂时缓解这个根本矛盾。

社会福利制度无疑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自身分配关系的新调整。在这种新调整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的生活情况显然得到了改善;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工人的被雇佣地位没有发生改变,这种调整又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的—种改良措施,社会福利制度根本上就是给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实质披上了伪善的外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彼此不同的经济运行模式,但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其本质而言,实行的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剥削雇佣工人剩余价值而获取利润,所以都是绝对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虽然从其本质而言都是资本主义,却具有千差万别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并不相同的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因而又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可划分为两大类模式:一类是新美国模式,即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实行的资本主义;另一类是莱茵模式,即在德国、瑞典、荷兰、瑞士实行的资本主义,日本实际上实行的也是这种模式。相较而言,莱茵模式的资本主义比较亲切、柔和却更有效率,它在公司的权利和责任间提供了适当的平衡,并为工人提供了较大的安全保障;反之,新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则是明显劣等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往往会目光短浅、迷恋利润、追求高薪,提倡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第一类,新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它的优点是有弹性很强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低税,激烈的竞争,股东资本主义。它对管理者施压,要求他们使利润最大化。缺点是收入差距悬殊,低福利救济,公共服务的质量不高,低投资率和低储蓄率

第二类,莱茵模式的资本主义,其中又包含了日本、东亚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1)日本模式的资本主义。其优点是终身雇佣制促进了劳动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操作熟练度,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质量较高,银行和其他工商企业关系密切,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受到保护,从而使投资得以长期进行。其缺点是由于受到保护,使得没有完全暴露在市场环境之中的公司所受到的促使其高效率地利用资本的压力很小。

(2)东亚模式的资本主义。一些经济学家把东亚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现象,看做是对于低税、弹性很强的劳动力市场、开放贸易等政策的优越性的证明。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以韩国的产业政策证明有选择的政府干预带来了可观收益。实际情况是并没有单一的东亚模式,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策的差别很大,有较为开明的中国香港地区,也有严加干预的韩国;有印尼普遍的政府腐败,也有新加坡极为廉治的政府。它们的共同点是对外贸易的开放和储蓄率超过其他新兴经济体。

(3)德国模式的资本主义。其优点是:出色的国民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慷慨的国家福利和收入差距较小,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投资。其缺点是:工会权力过大,税收高,失业救济过分慷慨和对劳动力市场及产品市场广泛限制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4)瑞典模式的资本主义。这种介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资本主义模式,其优点是:较为开放的市场,全面的国家福利,很小的工资差别,使失业者重新工作的就业计划。其缺点是:不断上涨的通胀率和经济衰退,使得预算赤字增大,随着失业率上升,政府对耗资巨大的就业计划不堪重负,个人所得税过高,损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5)新西兰模式的资本主义。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把在发达国家中这个管制最严、最为封闭的经济体,彻底改造成了最积极地奉行自由市场政策的国家之一,其税率最低,私有化很普及,缺点是贫富差距急剧拉大。

(6)荷兰模式的资本主义。荷兰模式一直作为欧洲开放型经济体的经典实例,被看做是欧洲其他国家学习的一种模式。在这里,工人们以较低的工资增长率去换取工作岗位的增加,放宽了对兼职和临时工作的规章制度,降低了社会保险税,结果是失业率引人注目地下降到3.6%。荷兰资本主义成为一种减少失业而又不大幅度削弱福利、也不造成报酬巨大差异的模式。但在另一方面,有三分之一的工人只在部分时间里有工作可以做,又有很多人领取丧失劳动能力或患病救济金等而未被统计入失业人数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