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警示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警示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冲击,中国也未能幸免。一百多年前,生态危机尚未完全显现之时,马克思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站在哲学自然观的高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这一危机产生的根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降,社会生产力日益增长,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逐渐湮灭,在实践活动中的不合理生产行为与社会行为致使自然界背负了超越它自身承载能力的负荷,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自然灾害频发、动植物栖息地被破坏、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人口爆炸等现象已经跨越国境成为全球性的发展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人类头顶摇摇欲坠,人类的未来笼罩在这一片阴影之下。

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冲击,中国也未能幸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加之早期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足,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长期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已日趋尖锐,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不重视生态建设的恶果让人们苦不堪言。本文作者之一曾在2008年发表过《新世纪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文,其中列举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加剧的主要表现,从现在看,这种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比如,自然资源消耗、短缺与能源危机问题,据世界观察研究组织报告:在500年前,地球的陆地面积有2/3为森林覆盖,总面积达76亿公顷,但到2007年减少到不足40亿公顷,仅占地球土地面积的1/3。从2000年至2005年,世界森林面积以每年73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如果目前的森林递减率在未来30年得不到控制,到时剩余森林所能支持的物种将减少5%—10%。就我国情况来看,能源危机已近在眼前。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发表的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中国所有的矿产资源目前都处于紧张之中,将在两三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但能耗增长高达17.4%。目前,我国每年石油消耗3亿多吨,煤炭消耗20多亿吨,矿石总消耗量超过70亿吨。据统计,我国主要矿产品消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其中石油依存度由2000年的32.59%上升到2013年的61.5%,铁矿石对外依存度由2000年的36%上升到2013年的58.7%。全国2/3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400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又如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我国受污染耕地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温、雾霾等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退化进一步加剧,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37%,荒漠化土地占27.4%,生物多样性下降,濒临灭绝野生动植物不断增多。一组组数据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这样的局面再不下决心扭转,后果不堪设想。30多年的快速发展,原先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资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仅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了56.4%和 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3]这些数据强烈警示我们,必须尽快转变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面对异常严峻的生态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近几年,习近平同志就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新思路、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紧缩、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它表明了党和政府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宣言

一百多年前,生态危机尚未完全显现之时,马克思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站在哲学自然观的高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这一危机产生的根源。当下我国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困境,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有其相似性,但又有所不同,它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产生。要解决这一危机,我们必须找到其危机根源,寻找其理论依据,并使其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都包含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来审视生态文明。2010年到2030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既要推动经济的生态转型,又要减少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生态问题;既要还清环境污染的历史欠账,实现部分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良性耦合,又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关键在于如何把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运用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让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真正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