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分析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分析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长期艰辛探索关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提出的课题。[16]毛泽东提出的这条工业化道路,应该讲已经是同苏联经验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我们对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也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凡是熟悉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的人都知道,工业化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5]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怎么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长期艰辛探索

关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提出的课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已经在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当时研究的重点是,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不能简单地走苏联走过的以牺牲农业、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当时明确地说过:“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16]毛泽东提出的这条工业化道路,应该讲已经是同苏联经验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当年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很了不起的,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还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工业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开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7]当年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科技现代化;考虑到我们的体制和管理工作中的弊端是同社会化大生产根本不相容的,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考虑到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另一方面,是考虑到我国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等国情特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都要从这样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考虑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还要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就是根据这样的思路提出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大刀阔斧的开拓,我们党对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世界范围日新月异地发展的新科技革命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也有了深刻的认识。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18]这里提出的“双重任务”,表明中国的工业化正在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超越传统工业化的,具有时代新意的工业化新思路。当年,党中央根据这样的认识,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这面旗帜,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全面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扭转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状况,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出了“科教兴国”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决策,打开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创立了加强合乎改进执政党建设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此同时,我们对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也有了新的认识。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提出紧紧抓住21世纪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同时,根据世界范围内信息化突飞猛进发展的态势,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重要思想。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9]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新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就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把我们在过去50多年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根据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作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

凡是熟悉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的人都知道,工业化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直接的联系。工业化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过程中,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及其阶级代表工人阶级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对于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同工业化的过程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在旧中国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现代工业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现代无产阶级,所以中国可以推进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由于中国现代工业的数量比较少,因此在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实行“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由于中国工业化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依然要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使之为社会主义提供最重要的物质条件。

正因为工业化同社会主义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就必然会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反过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也必然会影响中国的工业化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现代化道路问题就是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无论从逻辑上讲,还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讲,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现代化道路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胡锦涛总书记就是这样讲的。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党的十七大在论述各项工作时,提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等要求。这些具体道路,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20]其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就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我们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为了找到能够顺应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化潮流又适应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找到加快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正确途径、方法、步骤,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规模发展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再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变革发展体制的过程中,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一步一步实现。党的十七大就是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角度提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问题的。

因此,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是具体道路与总道路的关系。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工业化现状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要深入理解党中央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和决策,就要了解我国工业化的现状和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1)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和工业化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的时候,宣布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21]这意味着,在中国错过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经过180年的努力,终于将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从洋务运动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的工业化,无论工业化的做法,还是工业化的社会制度背景,都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化。中国并没有由于这些工业化努力而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工业化高潮,我们从学习苏联的工业化经验,到探索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但依然没有能够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改革开放这30多年,是我国工业化进展最快的30多年。今天,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工业品产量已经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也已经成为工业对外贸易大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绝大部分。

但是即便如此,我国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关于什么叫工业化,什么叫实现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情况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完全一样,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标准。现在,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了工业化,要看那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和工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是否高于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至于具体标准,国内国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大而不强”,是我国工业化现状的基本特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专家曾经运用他们的预测模型,结合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宏观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等经济外生变量和世界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我国将于2014年结束工业化中期阶段,2015年进入工业化后期。他们根据工业化指数衡量标准,计算得出我国“十二五”末期即2015年综合工业化指数为84.7,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其中城镇化指数为75.6,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末端;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指数为88,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指数为81.3,刚刚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GDP指数为86.6,也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意见相仿,国内许多研究工业化问题的专家都认为,我国“十一五”结束时,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向后期推进的过渡阶段,预期到2020年前后能够实现工业化。他们认为,“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将历史性地下降到10%以下;工业比重总体稳定在40%—45%之间,但其内部结构将发生剧烈转变,即从“十一五”时期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向以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制造业为主导转变,同时产品结构会发生由生产资料为主向消费资料为主的转变,其中汽车是其代表性产品;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在40%—50%之间,总体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农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39.6%下降到2015年的34%,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从2008年的33.2%提高到2015年的39%,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基本不变。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化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城市化尽管处于加速发展期,但还是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也会影响工业化的进程。他们指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化需要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下功夫。

一是,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压力。从“十五”时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就面临着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约束。主要原因是:第一,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是资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时期。第二,13亿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所消耗的资源,即使是使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三,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许多方面浪费惊人。第四,我国在许多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左右,即使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0%左右,而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4.9%,2020年可能超过70%。供给安全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主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2011年,中国确定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3.5%,但实际只下降了2.01%,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5.73%。这种状况大大增加了后四年的工作压力,如果2012年的目标任务还不能完成,要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就面临更大压力。

二是,面临着严峻的环境约束。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排放相应增加,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由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把转变能源消费模式为主的经济模式视为“新的工业革命”。面对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我国推进工业化面临空前的环境挑战。可以说,工业是中国推进节能减排、实现节能目标的主攻领域。

三是,面临着传统比较优势渐失的挑战。随着全球化与技术变动速度的加快,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传统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发生了逆转:天赋的自然资源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不再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要素、资本富有和贫乏的界限由于资本市场的开放也变得模糊、劳动力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提高而克服了数量上的不足。这些新变化使得传统比较优势受到挑战,而真正构成比较优势来源的要素是知识与技术,所以,基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削弱的同时,寻求可持续的动态比较优势是我国推进工业化的关键,也是挑战。

四是,面临着突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障碍。我国推进工业化受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双重控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产权控制、目标差异导致了产业趋同与重复建设甚至国内市场的分割。较长时期以来,由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短期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通过降低税收、扭曲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吸引外资,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雷同,相同制造业供给过剩,没有形成差异性分工,市场分割,限制了要素的流动和分工聚集。这种体制病已经造成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盲目投资、布局雷同现象十分突出。除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外,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也正在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和配置效率低下。同时,也造成了存量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比重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难以为继,铁矿石、石油、铜、铀等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潜在风险日益加大。

因此,他们的结论是:2020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由此可见,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及时的。可以说,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作出的一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

(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工业化既是一个世界共同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民族特殊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工业化,既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些已经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又没有先例可循。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世界上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可能重复别国走过的道路,而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既具有世界各国工业化共同品质,又具有中国特质和今天时代素质的工业化道路。党中央在提出这条工业化道路时,对坚持这条道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要求。

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既伴随着血腥的阶级剥削或殖民主义掠夺,又以大规模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羊吃人”和“先污染、后治理”是其典型特征。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也以粗放型增长为典型特征,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我们今天推进工业化,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为此,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为方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又是在科技革命的发展中发展的,这对于我们的工业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征,技术创新明显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明显偏高,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就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化的战略基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我们要通过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根据市场和各类用户的需求组织实施。要大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研院所和大学应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参与技术创新过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信息化是20世纪70年代才兴起的,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我国是后发工业化国家,具有后发的优势,可以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新型工业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指明了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是,要坚持以工业化与城镇化、市场化相结合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为中心环节。我国今天的工业化,是在同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中发展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又要加强工业化与城镇化、市场化结合。这是因为,中国工业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进城、乡村转型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过程。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为进城务工农民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以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鼓励和引导产业向中小城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

这种集中和转移,应该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相联动,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新型工业化布局。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中,设备投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原则是,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出发点,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形成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并存的产业结构。同时,在工业布局上要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劳动力资源充裕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先进的大企业集中,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并在继续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重视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还要在不脱离现有工业基础的前提下,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推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摆脱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每个地区产业结构的选择都应以充分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作为出发点,放弃那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不应片面追求均衡和自成体系。总之,通过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强基础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三次产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带动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要坚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化是建立在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和关于扩张方式是难以持久的。党中央在十七大之前,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扩张性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和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极大地增添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因此,提出了必须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推进工业化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结合起来,把工业发展牢固建立在不断扩大内需的基础之上,为工业化稳步推进提供坚强支撑,为工业化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同时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体系以减轻普通老百姓在这方面的压力,充分发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和工业增长的原动力作用。

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必须深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做到两个“毫不动摇”。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才能形成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观环境。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工业化、现代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必须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上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