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道路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这艘巨轮才真正拨正了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向。总之,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道路_现代社会学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道路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与基本特点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时的现实历史条件,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的特点和应当采取的方针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一直追溯到清代的洋务运动。那时,一些立志救国的知识分子提出了“西化”、“洋化”的口号。可是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他们的愿望只能是一种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现代化的梦想才真正变成了现实。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号召。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延误了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这艘巨轮才真正拨正了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向。

那么,我国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起点上向现代化迈进的?换言之,我国现代化起步时的具体国情如何?

(1)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来说就显得不足了。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面积的不到一半,人均草原面积、人均林地面积均只占世界人均面积的不到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由于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差异很大,因此我国东、中、西部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

(3)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我们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些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虽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还只有5 000多美元,在世界上的排位还比较靠后(2011年排在第89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中西部地区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面貌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会长期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1]

总之,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以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将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我国的现代化必然既区别于发达国家,又区别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我国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中还会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但其中公有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能依靠公有制经济的强大优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去办更多的事情。

(2)我国的现代化是以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我们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贫富的两极分化

(3)我国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现代化。我们既要实现经济和技术的高度发达,又要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以及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

(4)我国的工业化不是以剥夺农民、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工业化,而是城市与农村、城市大工业与乡村工业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5)我国的城市化不是人口向大城市高度集中的城市化,而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总之,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基本方针

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部署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目标已于1987年基本完成。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实现现代化的上述战略目标,我们党确定了以下基本方针:

(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并以此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是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3)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由于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更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没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与自我完善,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成功。社会主义又是在开放中前进的社会。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在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尤其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句话,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牢牢地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和现代化的发展前途。

(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在初级阶段,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5)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应当有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不安定因素会增多,维护安定团结成为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头等重要大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既因为封建专制主义影响很深而具有特殊的迫切性,又因为受到历史的社会的条件限制,只能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

(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振奋起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鉴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协调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1)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2)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3)经济增长与教育、科学、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之间的关系;(4)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只要这四种关系协调好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就会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