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特色农庄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特色农庄的创新与发展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发展特色农庄是实现农业创新转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需要。三是特色农庄创造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现代特色农庄创新与发展_大转型:中国特色农庄的创新与发展

顾吾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进入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特别是现代特色农庄与乡村旅游的兴起,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的新常态、新业态、新形态,成为我国农业农村转型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村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这种新趋势,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一、特色农庄的内涵和发展动因

(一)特色农庄的内涵

农庄是一个国际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的概念。从传统意义上说,农庄是具有一定地域界限,拥有农田、农舍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那么什么是现代特色农庄?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以及当前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我们概括为:现代特色农庄就是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新业态,是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转型发展的新创举,也是对农业农村土地、自然环境、人文资源等综合经营的集合体。湖南长沙市概括的内涵是:现代农庄不同于农家乐,也不是单纯的休闲农庄,更不是单一的生产基地,而是以农村资源为依托、农业产品为基础,以农业功能拓展为重点,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上海称为“第六产业”,即农业成为“接二连三”的复合型产业,也称为现代农业的综合体,是我国农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特色农庄发展的动因

● 作者系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资源开发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农委原副巡视员

一是我国进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时代。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新潮流和重要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井喷态势。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绿色生态。近几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和高铁的迅猛发展,加上黄金周假期的增加,又成为我国旅游业特别是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三大重要推手。根据国外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就会进入旅游业发展黄金时期。我国2014 年人均GDP已经达到7485美元(约合人民币46531元)。因此,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指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已有“农家乐”约200万处,各类特色乡镇、村庄10万多处,全年接待游客12亿人次,年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就业和增收。每年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二是发展特色农庄是实现农业创新转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需要。发展特色农庄,不仅是农村的一个新兴产业,而且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创新转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处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阶段,农村市场经济发育滞后,广阔的农村生态资源、自然环境、特色农业没有整合开发而无法体现其内在价值。当前,我国农业转型的重点在:一是生产方式的转型,即从单家独户的小生产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转变;二是农业功能的转型,即从单纯的产品生产型向生产、生活、生态、旅游、文化等复合型功能转变;三是产品质量的转型,即从传统粗放的农产品向高效优质、绿色有机的品牌农产品转变。而特色农庄正是在这三个方面顺应了农业转型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向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业农村成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向往的好去处。因此,特色农庄的发展,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最近走访考察了江苏无锡、宜兴市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是从特色农庄建设开始的。他们说:美丽乡村和特色农庄建设要做到“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金果满园、冬天松竹苍翠”;要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富足感、便利感、舒适感、充实感、安全感”。

三是特色农庄创造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空间。当前我国农业增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农产品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挤压”。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依然是困扰农村的根本问题。据统计,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75:1。但是,如果我们放开眼界,换一种思维方式,可以看到,我国广大农村,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壮美景色;有金灿灿的油菜花,红艳艳的桃花以及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有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千古乡愁;还有那6000年的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这些与农业相关的生态环境、文化资源,通过规划整合,开发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特色农庄,把资源变为资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矿藏。特色农庄就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经营机制的创新、思维观念的提升、市场运作的突破,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道路,实现了农业价值的叠加效应。浙江省安吉县去年特色农庄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44万人次,超过黄山景区,门票收入1.86亿元,乡村旅游收入达108亿元,占全县三业总产值40%;浙江滕头村2013年村庄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仅国庆节门票收入就达146万元;江苏宜兴市张阳村原来开矿破坏了生态,如今建设特色农庄,发展乡村旅游,矿工变花农,一家苗圃合作社,去年销售收入达一亿多元。

二、国外都市现代农庄发展模式借鉴

世界都市现代农庄的主要发展模式,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不同,其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这对于我国建设特色农庄和村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偏重于生产和经济功能的美国纽约模式

美国纽约所处的大西洋沿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五大都市圈形成的带状区域内都市和农村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农业如网络一样分布于城市群中。而该区域内的农业由于受都市经济实力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偏重生产、经济功能,兼顾生态功能的独特的都市农业。

农业被纳入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纽约将发展农业作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举措是将城区内和城区间的闲置地块及废弃的足球场、棒球场逐步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而且,作为移民城市,纽约城市居民对于农产品存在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由此一些小型的以社区支援农业(CSA)为主要模式的家庭农场建立起来,使城市社区生活与农业生产建立直接联系,城市居民与农场生产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农场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社区为农场提供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做到双方互利。纽约拥有大约600个小型农场,代表着美国城市农场的强大发展劲势。

垂直温室掀起生态城市农业革命。在纽约的罗斯福岛上。有一座132层高的蝴蝶大楼,能够为城市发展农业提供足够的空间饲养牲畜、家禽,种植28种不同的作物。它的每一层都将被居民们用来发展各种农业,甚至墙壁和天花板都可以被当作菜园种植蔬菜。据称,该“大蝴蝶”温室大楼将有助于实现在城市里发挥农业的功能,重复利用自然资源和生物降解各种垃圾,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农业校园演绎多元化科普教育基地。在纽约的农业校园内,建立了可移动的种植和养殖共同发展的循环系统,学生的艺术、数学、历史和科学等科目的课程都在校园里授课,校园的发展目标是最终成为一个对环境和农业的研究中心。

(二)偏重于生态和社会功能的英国伦敦模式

农庄成为城市生态涵养、安全食品生产,满足居民休闲、教育等多功能的体现。据估计,全英国共有65个城市农场,1200处社区公园,约70家学校农场及30多万个划拨地块。

伦敦拥有17处城市农场,其中只有3处是完全由当地政府所有并经营的,其他的都是由各个慈善基金运营,这些农场针对社区,并由城市农场和社区公园联合会(FCFCG)进行管理。都市农业实现有机废物循环利用,农业融入了城市环境管理系统,在市政府的废物处理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

城市农业惠及伦敦城市居民。伦敦城市农业活动对低收入者来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物质供应,如新鲜水果、蔬菜,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好处,家庭的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因此得到保障。尤其对于伦敦东部一些新鲜食物供应不足、所谓的“粮食贫困”的社区而言,都市农业尤为重要。

(三)生产经济功能和生态社会功能兼顾的日本东京模式

日本东京在建设有“农”的都市理念中,农业以其重要角色及给都市带来温馨与魅力,而被称为都市的“后花园”,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被市民所接受。

高科技农业彰显特色。从日本全国范围看,当前提高农业生产率主要是引进机械,扩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东京都作为都市农业的典型,尤为重视高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生产率,发展高附加值农业。而且,东京都的园艺生产设施较为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蔬菜从播种到成品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其蔬菜与花卉生产的80%实现了现代化园艺栽培。

建设都市田园学校和学校农园。东京都农林水产部专门就土地改良、农事节气、蔬菜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肥料使用等编制有关的农业辅导材料。农户兼办田园学校,为有兴趣务农者提供实践机会。部分农户办起田园学校,组织上述人员为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农业技术。而学校农园成为学生了解农业,并作相应农业观察的基地。

农业开发实现促环保、增就业。在日本东京闹市区的高层楼楼顶和地下室里,一垄垄新鲜蔬菜水果让人误以为置身在田间地头。通信巨头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为解决“热岛效应”,推出“绿色马铃薯”项目,在公司总部大楼楼顶引进了红薯种植。红薯叶子大,有较好的遮阴效果,并且红薯有强大的蒸腾作用,可以充当“天然空调”。此外,东京地下农场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都市农民”。写字楼的地下室被改造成室内农场,可以模拟自然环境,为植物生长调节温度和光照,生产不含有害化学物质的蔬菜、稻米、草药和鲜花。

(四)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法国巴黎模式

巴黎是法国农业最先进的地区之一,农业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0%,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盛产甜菜、小麦燕麦、蔬菜和葡萄,是法国第三大玉米产区和水果、蔬菜、鲜花的主要产区。巴黎郊区1196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依然占50%,而且在农业用地中,各类农作物用地占97%,草地、果园和花卉用地占3%。相对于其他世界城市,巴黎人们更多地了解农业,培养更多的城市农业爱好者,从而在这一领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发展城市景观农业。巴黎作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农业在城市已经成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法国巴黎的农业,特别强调农业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营造自然景观等生态功能。强调巴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提高生活质量与减少环境污染之间的平衡,新城市化布局与农业用地和自然空间保护之间的平衡等等。

发展城郊休闲与体验农业。巴黎城郊农业除具有生产经营功能,还被视为一种文化和城市景观,向环境保护、观光体验、休闲健身、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方向发展。都市农业体验、休闲观光旅游是“田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扩展放松身心的提供了重要的生活空间。在法国,乡村农业观光度假也已成为居民休闲的首选。

(五)产城融合建设花园城市的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素有“花园城市”之美誉,其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那里土地与水资源非常有限,几乎没有农村,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极低(不到1%),所需食品的90%均需从国外进口。2002年,新加坡农业用地仅有807公顷,农场263个(有些小农场仅数公顷),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18%。新加坡人根据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科技园,努力提高食品自给率。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目前,新加坡建有6个农业科技园。这些科技园共占地15万平方米。在种植业结构上,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在产业类型上,以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等为主;蔬菜仅有5%自产,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

三、特色农庄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一)主要类型

我国特色农庄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从理论到实践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概念和评价体系,在政府层面也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我国地域辽阔,资源禀赋不同,初步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生态旅游型特色农庄。

依托江河山海自然景观以及田园风光而创办的特色农庄。这类农庄,主要是围绕依托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自然生态资源整合修复,或举办农事节庆活动,如菜花节、桃花节等,或发展民宿旅游观光体验经济,形成规模盛大的乡村旅游特色。如江苏无锡市马山镇围绕灵山大佛和太湖景区,发展以农家乐、民宿为主的特色农庄;江苏昆山市巴城镇以阳澄湖大闸蟹为核心形成一大批特色农庄(如台商投资的星期九农庄);浙江湖州市围绕大竹海、生态山林水库,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形成了国内外闻名的生态旅游特色农庄。以田园、古村落风光为主的有:全国著名的江西婺源的菜花节,浙江安吉的美丽乡村旅游景观带,上海浦东南汇的桃花节等,这些地区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特色农庄。

2、精品农业型特色农庄

这类农庄,主要依托一定规模的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吃住游、休闲观光、体验采摘、教育实践等功能的特色农庄。这类农庄主要以农民为主体,在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生态农庄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全国占大多数。例如,昆明市富民县在昆武高速开通后,围绕七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农事体验为特色的旅游精品,建设10个以上的都市特色农庄,把昆明的人流和产业吸引到转移到富明,从而打造“美丽富明、宜居辅城、幸福新区。”还有像已经评为中国特色农庄的上海马陆葡萄园、青浦现代农业园区自在源蛙稻米特色农庄、江苏大丰市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

3、农耕文化型特色农庄

这类农庄,主要通过发掘整合当地优秀农耕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与当地的现代农业和村容村貌结合起来,形成旅游观光型的特色农庄。如中国(金山)农民画村、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的江南农耕民俗文化园,还有许多如猪文化、鸡文化、鱼文化博物馆等等。

4、历史遗存型特色农庄

这类特色农庄,主要是通过在保护中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镇古村古遗迹,形成乡村旅游和特色农庄的重要元素。到2012年,已确定国家非遗1219项,但最可能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正在以90个/天的速度消失,这些古镇古村落很多都有重要的历史遗存。比较著名的有福建的土楼群、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安徽西递宏村古民居、泾县的桃花潭度假区,江苏苏州市的周庄,浙江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金华市诸葛八卦村等等。

(二)主要特点

一是土地集体所有,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即农旅文、吃住行、游购乐相结合;二是具有法人经营资格,按照工业化理念、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经营管理农庄。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经营公司、村农业旅游公司等;三是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土地流转规范,产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四是发展高效生态精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生态环境良好; 五是农业生产、休闲旅游等各项设施及管理符合行业标准。农业部先后颁发了生态农庄、休闲农庄的建设指导意见;六是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能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经营之道

1、专业决定成功率

建设特色农庄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同时涉及的学科知识和政策法律特别多。因此,要建特色农庄,获得高效安全,就一定要请有关专家、行家,进行咨询策划、研究指导和科学规划。农业旅游本身是一个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的产业,如果不专业,损失和浪费不可预计。实践证明,搞特色农庄是一个系统工程,投资越大,专业要求越高。因此在策划投资农业型特色农庄时,必须寻找专业团队,如农科院、农学院、农技中心、咨询公司、有经验的老农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等来配合,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减少盲目投资、规避风险的有效办法。如上海马陆葡萄、草莓之乡、水蜜桃农庄等,都组建了田头研究所。浙江湖州市吴兴区红旗村狮子山庄,聘请了马可•波罗后裔保罗(摄影家、艺术家、保健专家)共同开发了中国首家印第安风情自驾游露营基地、并策划穿越世界大竹海特色旅游大项目。江苏省大丰市丰收大地现代农业园区,专门成立了一个现代农业创意园、服务公司、电商平台,用全国专家,做大丰品牌,为全国服务。目前,园区50万亩土地已开发近10万亩,功能成效明显。

2、经营决定盈利率

经营模式直接决定特色农庄的经济效益、生产成本、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但很多投资者并不注重,只是千篇一律的搞餐饮、垂钓、棋牌等没有特色的项目,因而缺乏竞争力,早期的一批以吃农家饭为主的农家乐基本走到了尽头。经营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定位。要符合当地的产业导向,才能争取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例如发展生产粮食、蔬菜为主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特色农业项目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改造整合村庄资源,形成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农庄;二是市场定位。就是要明确市场消费人群及营销方式,即是搞会员制、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还是网络销售,同时要创建农庄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三是功能定位。特色农庄在农旅文、游购乐等方面,必须明确主导产业,实行功能定位,同时有条件的农庄必须设立若干个功能区,如观光区、采摘区、体验区、拓展区、科教区、农耕文化区等等。成功人士坦言:新一轮大学生到农村去不是要做官,而是要奉献,要把科技、文化、理念带下乡,通过创业、创新,带动农民农村共同致富。

3、特色决定生命力

特色农庄的生命力取决于特色。特色明显就能吸引大量客户,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因此最重要的是防止农庄的雷同化。特色农庄应从以下几方面形成特色:一是乡村美食特色。我国农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形成不同的民间餐饮美食,游客到特色农庄第一个需要享受的是舌尖上的美食,可谓吃在农庄,享受美食。因此要传承和发展农庄特色美食。二是旅游观光特色。其中有自然观光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耕文化特色、村容村貌(古村落)特色、历史遗存特色,关键要开发、包装、整合,使之产业化、市场化。三是休闲养生特色。这是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话题,可策划健康养老、康复养老、度假养老等多种形式。四是采摘体验特色。可以实行认领、认种、认养,干农家活,做拓展活动等,既让市民感受野外农耕乐趣,又可以让游客当场购买农产品,实现了产品销售。五是科教文化特色。主要是把农庄做成学校的教育科普基地,同时,发掘当地民俗和农耕文化,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提高农庄的文化品位。

4、创新决定竞争力

根据熊彼特理论,创新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特色农庄的竞争力必须立足于创新。现在,一般的特色农庄收入都建立在休闲旅游、吃饭餐饮上,而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放在创新创意和培育产业链上。如果一个农庄,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注定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现在特色农庄发展势头迅猛,项目的雷同化比较多,光靠农家乐式的农庄旅游会走向衰落的。因此农庄关键要通过产业创新、经营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等,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庄,更多地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开发一业特强、多业并举,四季轮换、种养结合,产销一体、带动农户的产业,使农庄有足够竞争力走向市场,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团队决定影响力

农庄的经营管理团队对农庄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在农庄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营管理者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缺乏现代农业和特色农庄的经营管理知识技术;特色农庄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特色农庄的职业团队。因此,建设一支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庄团队是当务之急。从团队的构成来看,主要有农村种养业能手、农村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农二代大学生、城市工商企业经营者等,同时通过不断培训、考证,形成农庄强有力的经营管理团队。

四、建设特色农庄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问题

特色农庄实行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必然要涉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发展特色农庄的首要问题。一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通过确权确地或确权确利的形式,做好土地登记颁证工作;二是要实行三权分置,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农民土地承包权委托村组进入镇土地流转中心统一流转、签订委托流转书和流转合同的规范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流转费的收益;三是要制定特色农庄规模经营主体的准入资格,防止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特别是城市工商业经营者到农村随意圈地,损害农民利益;四是要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并建立递增机制,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要实行二次分配。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问题

发展特色农庄无论对一个县市还是乡村来说,都是一个带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做到:一是与农业现代化规划相结合,明确区域板块、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把特色农庄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二是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特色农庄建设,发展美丽乡村精品农业、修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发掘传统的农耕文化、丰富乡村旅游资源;三是与城乡协调、工农互补相结合,促进农村三个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信息化、生态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自2007年起,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县187个村全覆盖,已建成10个精品美丽乡村、6个观光带、120公里旅游热线,形成6个观光区,25公里旅游彩带。

(三)创新多元投资机制问题

发展特色农庄是激活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必须走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之路。要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等相结合的投资机制。从政府层面来说,主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解决路、桥、水、气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项目。从社会层面来说,主要为城市资本下乡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土地入股、租赁、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农村土地与城市资本的嫁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发展农庄经济。从农民自身来说,主要是投资建设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家乐旅游项目等。

(四)加强领导政策扶持问题

加强领导政策扶持是发展特色农庄的重要保证。一是要把发展特色农庄纳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科学界定特色农庄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建立特色农庄的认定、管理、监督机制,从制度创新层面上确立特色农庄的应有地位;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考核机制,把发展特色农庄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县市、乡镇和村的考核内容,建立问责制和奖励机制;三是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政策,重点要从特色农庄的生产设施用地、金融税收、人才培训、旅游交通、信息服务等方面制定鼓励优惠政策,促进特色农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