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吉林省产业扶贫情况, 近期, 我们组织开展专项调查。贝母产业发展在带来全村整体效益增加的同时, 对于贫困农户增收效益更为实惠。产业扶贫, 多措并举, 效益初步显现。要完成利用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应注重从以下环节入手。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_民生视角话吉林:吉林调查队系统调查成果集.2017卷

靳 月

在国家和省 “十三五” 规划纲要中,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确保到 “十三五” 末期, 在现行贫困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 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为了解吉林省产业扶贫情况, 近期, 我们组织开展专项调查。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方略中, 无论是国家制定的 “五个一批” 的策略, 还是省里实施的 “七个一批” 的举措, 都将发展生产这一条作为精准扶贫策略的首选, 发展生产是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最重要手段, 是实现贫困人口具备自主“造血机能”, 走上可持续性的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 全省产业发展助推精准脱贫的整体布局

截止到2015年末, 全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69万人, 贫困发生率为4.6%;其中, 国家扶贫重点县8个, 贫困人口约12万人, 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7.4%, 贫困发生率约为10.8%。 根据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施精准识别分类的情况看,69万贫困人口中, 具备劳动能力的约40.5万人, 占全部贫困人口的58.7%。 因此, 产业扶贫是整个扶贫工作的主体。 对这部分人群, 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人口, 重点支持发展特色种植业、 养殖业和园艺特产业, 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局面; 具备资源优势和创业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 通过发展光伏、 电商、 旅游等特色的新兴产业来带动脱贫; 具备职业技能和精壮劳动力的贫困人口, 通过劳务产业实现增收; 对于自身经营能力不足, 条件有限的农村贫困人口, 则利用农民合作社、 龙头企业股份合作、 集体经营等多元的产业扶贫模式来实现脱贫。 从产业扶贫的整体布局上看, 多层次分人群的打造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的思路已经构建清晰。

二、 因地制宜, 特色产业发展效果初步显现

调查过程中, 我们注重捕捉各地贫困村和贫困户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 发现目前各地脱贫攻坚, 多集中在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和电商旅游等新兴特色产业上,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通化县三棵榆树镇鞭杆沟村是2014年确定的省级贫困村, 该村引入的精准扶贫项目包括贝母种植、 畜禽养殖、 地栽木耳等。 其中, 2016年投资14万元,种植地栽木耳5万袋, 产量3100公斤, 实现销售额17.5万元, 净利润达3.5万元; 投资52万元, 发展牛羊鸡特色养殖项目, 引进育肥牛、 绵羊、 鸡雏等多个养殖品种, 当年实现增收约5.5万元; 贝母种植40亩累计投资78万元, 按照贝母项目两年一个周期的生产规律, 预计来年可获利50万元。 贝母产业发展在带来全村整体效益增加的同时, 对于贫困农户增收效益更为实惠。 当地的贫困农户朱洪杰、 朱洪双在贝母种植合作社务工, 日工资在120—150元左右, 实现了劳务带动增收, 木耳和贝母种植雇佣农户为全村全年人均增加劳务收入246元。

白山市抚松县北岗镇大川村2016年上马的黑木耳种植项目, 已经累计投入黑木耳菌棒10万袋, 收获干耳成品2000公斤, 利用淘宝电商平台上架销售, 带动了本村40户以上农户增收。 江源区湾沟镇齐心村围绕特色山珍产业做文章,在当地一名经纪人的带动下,45户贫困农户从事山野菜、 杂粮、 山珍、 生态鸡蛋等产品的生产, 取得的效益也十分可观。

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作为省级包保的贫困村,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措施。 在特色养殖业上, 引入了养貂、 养驴、 黄牛养殖三个项目, 全部采用了 “公司+农户” 的办法, 推进产业建设; 在光伏、 旅游等新型产业上, 高岭村的光伏项目纳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试点村, 由发改委安排企业施工; 引入乡村农家乐项目, 全村计划投资500万元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用个人意愿组织贫困户的方式兴办了不同种类的8个专业合作社, 吸纳全村农户百余户。 产业扶贫, 多措并举, 效益初步显现。

三、 开辟特色产业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一) 特色产业项目定位不易把握

产业扶贫政策思路发展 “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 是总体思路, 但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 贫困村、 贫困户想要找准适合脱贫的特色产业门路仍然不易。 例如, 白山市临江市蚂蚁河乡小湖村2016年最初扶贫产业规划建立养鹅基地, 但由于市场需求有限, 产品滞销的原因论证项目难以实施, 被迫转投其他项目。 找准项目定位是摆在贫困村、 贫困户特别是缺乏资源优势的地区的重要课题。

(二) 项目资金落实较难

扶贫产业的持续推进不可避免的需要资金的跟进与支持, 缺乏资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见效的主要障碍。 调查中了解到, 白山市八宝村开发的黑木耳种植项目初期投产后当前资金缺口近90万元, 贫困村受到自身经济条件限制, 难以向金融机构申请到足额融资, 自身筹措能力也十分有限。 临江市小湖村在取消养鹅项目后, 重新规划的养牛项目预算投资80万元, 该贫困村的包保单位无法将所需资金全部落实, 在向当地金融机构寻求贷款支持过程中, 因与临江市政府在对贫困户授信在风险抵押金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 导致项目无法获得贷款的支持, 养牛项目目前无法按照预算资金启动。

(三) 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有待提高

贫困村农民受制于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限制, 思想意识上更趋于保守, 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状态比较普遍, 主动参与脱贫项目、 开创脱贫项目的意愿不强, 担心风险、 拒绝冒险成为一部分人思想的主流; 部分贫困户虽然有脱贫意愿, 但受制于生活环境下资源、 条件、 信息、 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 缺乏脱贫的技能, 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四、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截止到2015年底, 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还有69万人, 距离2018年实现全部脱贫还剩下三年, 年均需要脱贫20万人以上, 任务仍十分艰巨。 要完成利用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应注重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项目的选择是推进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 贫困村选择产业脱贫项目必须要精准定位。 要结合自身地域、 资源、 环境、 人力资源、 文化传统、 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选准项目。 全省东部、 中部、 西部资源环境风土人情各具特点, 东部山区林业产业、 中部平原农业产业、 西部草场牧业产业; 全省多民族融合的省情也为打造不同民族特点的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这些都是在规划扶贫产业开发过程中应当全盘考虑的, 结合不同地方特点精准定位扶贫项目是对扶贫工作决策者的必然要求。

(二)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为产业发展助力

特色产业扶贫, 资金是项目持续发展的保障。 找准项目后努力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形成财政资金投入、 包保单位帮扶、 金融部门助力、 社会资本参与、致富带头人引领等多元化投资产业扶贫的渠道。 要利用产业发展初期的效益, 壮大村集体经济, 实现村集体经济效益优先保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贫困人口入股分工, 从而使贫困户能够实现稳定脱贫避免返贫的效果。

(三) 提升贫困人口劳动技能素质, 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特色产业的推进, 必然要求劳动者特别是贫困人口自身素质的提升, 要对贫困户进行相关产业技能培训, 提供就业、 创业指导, 积极发挥贫困村驻村干部功能及致富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使贫困户能够自主参与到脱贫的实践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