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现实基础和路径分析

加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现实基础和路径分析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苏州为例进行思考探讨,以期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提供一定的启迪。目前,苏州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文化艺术、出版印刷、广播影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会展广告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二)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困局和挑战对照苏州“十
加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现实基础和路径分析_以苏州市为例_观察与思考:苏州发展现实问题研究

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被国际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党的十六大“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部署为标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进入到新时期发展的重要选择。2011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国家的一个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整个平均增长率翻一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显然,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许多地方政府都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地方“十二五”规划,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走在中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前沿的苏州自然也不例外。文化产业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不仅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将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推进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对文化产业发展独立成章作出了方向性战略规划,如何以纲要为本,借鉴和吸纳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全力实施文化产业提速工程,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有效路径?本文以苏州为例进行思考探讨,以期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提供一定的启迪。

一、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苏州文化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提升水平、依托重大项目形成集聚、依托开放型经济扩大规模,制定创新扶持政策、打通社会融资渠道、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积极拓展文化市场,现已形成7个国家级、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8个苏州市级示范基地,集聚文化企业1.5万多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放大效应,基本形成多门类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2011年,苏州全市文化产业企业1.5万多家从业人员36.37万人,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93.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苏州文化产业收入在国内已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在江苏省文化发展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比较中居全省第二位,文化产业已成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为苏州在“十二五”期间力争达到7%以上,实现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述成绩的取得,主要通过如下举措:

(一)政策创新

从2009年开始,苏州先后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体如下:《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州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苏州市重点文化企业认定暂行办法》《苏州市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报表的实施意见》《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苏州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州市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管理办法》《苏州市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这些政策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弥补了苏州文化产业起步晚的缺陷,为苏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定的政策保障,苏州文化产业迅速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二)载体创新

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群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重要支撑。苏州强力培育、扶持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引导不同类别的产业要素集聚化发展(详见下表)。另外,苏州还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这是我国首个文化创意设计领域的专业性博览会。创博会效应也开始显现,170多个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近10亿元。

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11年)

续表

(三)产业融合

与财政、金融、科技、旅游融合,形成了“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苏州市建立了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并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重点引导扶持发展势头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文化单位及具有高增长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实施政府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等联合推进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建立较为完整的“苏州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体系,包括专项扶持资金、信用担保基金、投资引导基金等,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探讨设立苏州文化企业融资专项风险补偿基金的可行性,为文化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散风险,确保文化企业持续稳定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重大项目带动

据统计,2011年12月,进入苏州市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投资5000万元以上)已达83个,总投资651.99亿元。创意设计业21个项目;数字内容和动漫业13个项目;印刷复制业3个项目;出版发行业3个项目;新闻出版业1个项目;文化旅游业24个项目;演艺娱乐业4个项目;影视制作业5个项目;工艺美术业9个项目。目前,苏州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文化艺术、出版印刷、广播影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会展广告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

二、苏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困局、挑战

(一)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

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在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打造“三城一基地”文化强市,即全国著名创意设计之城,世界知名文化旅游之城,中国工艺之城,全国新兴数码产业基地。

(二)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困局和挑战

对照苏州“十二五”现代化发展任务,对照苏州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照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总体来看,苏州文化产业基础良好,但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格局来看,表现出传统产业比重太大、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为主体、缺乏规模等产业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发展困局:

(1)量、质同步发展问题。现有业态存在量不大质不强问题。表现在:苏州传统文化产业如字画、玉雕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的文广传媒、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实力不强;代表科技文化产业方向如虚拟演艺平台等新产业业态还是空白。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上与先进城市也有差距。如,苏州现有国家认定的7家动漫企业,2011年苏州年产动画片1.6万多分钟,位列全国第六,前五位是杭州、深圳、无锡、沈阳、广州。文化产业企业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上市企业仅1家,缺乏龙头企业,龙头文化产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等等。若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2011年苏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17.5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9%,离支柱性产业还有距离。

(2)文化产业业态体系丰富和转型问题。苏州文化产业现有业态体系偏单一,各地有同质化趋向。如何推进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苏州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如何让其转为产业优势?如何使“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等等。另外,苏州文化服务业不如南京,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赖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比重较低。

(3)文化产业贸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问题。苏州现在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创意设计产业外包服务基地与产业集群还缺乏。从苏州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来看,苏州文化产业领域仅有1家上市公司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深圳文化产业领域有华侨城、腾讯公司、A8音乐、华视传媒等上市企业16家。苏州在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激励扶持骨干企业上市进行资本运作,进而推动和优化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4)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文化产业进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序列,经济主管部门如何处理好与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关系,牵好头使之进入支柱性产业序列?另外,现有管理体制机制行政化手段强,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竞争需要。

(5)文化产业的政策配套完善问题,政策细分细化还不很完备。以资金扶持为例,在产业的发展初期,政府的资金扶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苏州虽有此方面政策,但力度远不如深圳、无锡。再者,政策如何细分、如何未雨绸缪,建立完善保护、开放、扶持、开发、调控等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如何从财政、税收、融资、人才、土地、奖励等多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和政策框架?这些政策问题仍需深入探索。

(6)区域特色问题。如何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文化产业的自有规律布局文化产业体系,形成苏州特色?

(7)文化产业安全问题。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如何避免文化产业“非文化现象”,避免工业化和商业化对文化性的侵蚀?

上述发展困局表明,苏州文化产业挖潜空间巨大,需要我们从做大文化产业体量、加快培育产业门类和文化产业载体、打造文化产业主体、开拓文化产业市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策配套等基本方面加快发展,全力推进。

三、努力把苏州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期,是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示标。在这样大背景下,基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问题,我们建议苏州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要重视和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一)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实现文化企业现代化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中,做大产业远不如做强企业重要。因此,政府要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强力推进文化资源与要素适度向优秀企业集中,支持大的文化企业凝聚核心优势,各行业形成一批主导,各地区培育一批骨干,支持有条件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走联合、并购等基本路径,培养大型跨国文化企业。加快推进文化企业上市,形成资本市场苏州文化板块和一批战略投资者,促进苏州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另外,企业规模仅是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之一,真正培育资金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还得要依靠市场机制。苏州要勇于在市场活力上为企业营造发展空间,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实现文化产业资本结构的多元化,筹集更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

(二)项目带动强化载体支撑,实现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

以大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苏州仍要着力打造市场、园区、基地三类文化产业载体,尤其是加强文化产业园区载体建设,依托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和龙头文化企业,瞄准世界市场国内市场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和主流,大力度引进和建设一批有市场前景的大项目,促进他们业态提升,形成产业集聚突出、有市场活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三)做强文化服务,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现代化

根据日韩等国经验,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政府规划。产业规划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表现在产业体系的优化上。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依托的,其中文化服务业应为主体主导。立足文化产业发展前沿,着力发展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是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苏州文化产业要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和谐发展和融合。要重视对区域性传统文化产业复苏、振兴。要坚持文化创意和自主创新,发展高端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特别重视和加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新兴文化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积极推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融合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服务业态,提升苏州文化产业的档次和水平,使之成为推动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培育创新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产业市场现代化

市场的开放难于资源的开发。文化市场建设一是市场需求空间的开发,二是市场交易环境的建设,二者共同让文化产品有充分的价值实现途径。“十二五”时期,苏州不仅要从生产的角度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还要从消费的角度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文化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建设。要重视和扩大居民文化消费,繁荣文化消费市场,要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方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面、多元化需求,把居民文化消费纳入到苏州现代化整体进程中去。要重视国际市场的开发,推进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合作,瞄准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前瞻对接国际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通过文化交易所等现代交易平台拓展苏州文化产业市场空间。

(五)完善优化发展环境,实现文化发展环境现代化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要素环境等。现实看,体制改革难于机构调整,专业人才储备难于企业孵化。因此,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更为重要。一是深化体制改革。深化细化宣传、文化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完善审批、金融、税收、监管等公共政策导引。另外,世界现行有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开发模式,市场主导模式是为企业提供充分的创新环境,政府主导模式是为企业提供强力支持,混合开发模式则利企业多元化发展。苏州目前是偏重政府主导式发展,这在文化产业启动阶段是必需的有效的,但随着市场发展,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注重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要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地方文化产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完善宏观管理体制。要优化融资环境,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搭建多方面金融服务平台。要优化人才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管理、创新和贸易人才。

【注释】

[1]本文为2012年环太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著者主持,项目编号2012—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