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实践场域的基础特征

文化产业实践场域的基础特征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文化产业场域体现出自身的基本特征。最初,文化产业的出现及其场域内部的角力备受争议。再次,让我们来认识下文化产业场域的独特性。文化产业场域独具的文化性、创新性赋予了理论新的特质。
文化产业实践场域的基础特征_关注当下的理论

第一节 文化产业实践场域的基础特征

(一)理论图谱

一.章节概述: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理论——无论是元理论、基础理论抑或是应用理论,其实践性特质都非常明显。正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文化产业场域体现出自身的基本特征。

在进入这个专题之前,首先让我们明确“场域”的概念。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环境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

同样,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 and behavio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也在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

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对场域有过精辟的解释,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

其次,我们有必要了解下文化产业场域的变迁。最初,文化产业的出现及其场域内部的角力备受争议。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作为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批量地制作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手段和载体,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的、物化的虚假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和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较从前更为巧妙有效的方式(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和奴役大众,从而最突出地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了大众蒙昧的阶段。这样,文化工业的最终结果是反启蒙的,文化工业被统治阶级所操纵。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业的市场主导地位,也可以说是大众文化主导地位不断凸显,其高增长率高附加值、改善宏观经济环境、清洁环保的特征也逐渐体现,产业本身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更为令人兴奋的是,其场域内部也没有形成社会主导话语权者一家独大的现象。如今的文化产业场域,虽然还是如布尔迪厄所言的一个实力场,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界限已经变得难以分辨。一件文化商品,譬如电影,很难说是导演把意志给予了观众,还是观众把集体期待强加给了导演。

再次,让我们来认识下文化产业场域的独特性。文化产业的“产业”包含三层意思:大规模复制、批量化生产和大范围传播。其四大特性(经济性、创新性、传播性、集群性)在本质上与其他高新技术类产业并无本质区别。但是,文化与艺术带给了这个产业基于现代高新技术和新媒体不同的场域特征。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是文化产品艺术性的根本特征和来源,那么其艺术性就是文化产品相互区别的本质属性,是产业化的基础。

在文化产业场域中,人们重视符号价值、知识产权和高新数字技术;产品以内容和渠道为王,因此创新故事内容和拓宽渠道是产业成长之道;它与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紧密结合,是面向大众消费的,是要从消费需求来反向思考的产业;它集娱乐性、体验性、参与性、时尚性于一体,其主要消费者是青少年,因此文化产业是以娱乐体验为主的前沿性产业;它的内部各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存在着竞争关系,如网络电子阅读和纸版印刷阅读,网络音乐和传统专辑音乐等。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龙头型驱动型产业,它既可以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也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消费。即凯夫斯强调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和创意人才三者的结合。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文化产业应用理论与其他产业理论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这个问题在本书开篇即有讨论,但在这里,笔者仍就想从场域角度作一剖析。从内容上看,绝大部分应用理论在各个产业(包括文化产业)是共通的。在基本意义上,文化产业的马太效应并不会比汽车产业、服装产业多出些什么。因此,我们在把马太效应列入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的时候,也许更该考虑称其是马太效应在文化产业的应用。那么,文化产业应用理论是否就失去了差异性,仅仅成为对宏观领域和其他产业领域理论的借用?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文化产业场域独具的文化性、创新性赋予了理论新的特质。仍以马太效应为例,强者愈强,但强者在文化产业是如何变强的?变强的速率如何?强弱差距是否只会持续拉大而很难逆转?对于这些关键点的回答都与其他产业不同。再如木桶原则,当补短板成为一个思维定式后,倾斜木桶方法不仅打破了解决问题的常规,更指出了文化企业在发展初期应该集中全力发挥创意优势而非面面俱到的独特之处。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正是文化产业场域的独特性,带来了应用到其中的各种理论的差异性。这实在颇有几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味道。

二.内容纲要

本章节为文化产业类名词在实践过程中的概念剖析和部分文化产业基本发展规律的揭示,并在文化产业的场域内结合当前热点探讨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总共25条理论中,我们将看到什么是创意氛围和创意流程,文化产业运动发展的规律,产业结构增长效应与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文化产业“同心圆”如何构成等。为了更清晰的把握本节应用理论的内容,笔者将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加以概括。

1、 宏观指向

本部分理论主要研讨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其产业性包含三层意思:大规模复制、批量化生产和大范围传播。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既遵循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其自身的创意规律,阶段递进规律等。

2、结构梳理

为了厘清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我们需要知道文本从输出到接收的过程,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特定的创意氛围和创意流程。产业结构增长效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揭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原理。阶段递进规律、非均衡增长理论体现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双重复合转变规律、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则提醒政府应该如何对文化产业作为和不作为。

3、共同特征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质离不开创意,离不开市场,更离不开实践。其一切增长规律既符合经济规律,又具备自身特征。本部分的理论和概念都直指文化产业的本质——一种基于人的创造性的,通过技术表达,将产品经营与企业经营、资本经营结合,面向国际市场的经济活动。

4、差异亮点

本部分理论自身就存在一些相对的概念。如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最大亮点是一系列关于文化创新、创意的理论。马太效应、木桶原则同样在文化产业中得到特别的应用。

5、案例

作为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文化企业之一,迪斯尼近百年的发展史正是这一章节理论的集中体现。迪斯尼的起步离不开美国社会当时的创意氛围,离不开迪斯尼本人的创新精神。它的发展壮大与其良好的商业模式、地缘文化市场息息相关。今天迪斯尼又实现了多部门与多媒体整合,依据同心圆逐步向外扩张。

三.理论图谱

本章节的理论可以按照文化产业内部产业链构成如下体系:

img10

图4-1 本节理论图谱

从文化作品到文化产品、从文化产品到文化商品,再通过渠道分销进入市场,是文化产业的一条基本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当中,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论可以应用。在一个文化市场与其他文化市场间,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作用下,同样有应用理论的体现。同时,政府相对于可无形调控的市场规律,仍就会对文化产业起到“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二)理论阐释

理论目录

img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