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及演化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及演化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发生,它使本区的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及基底发生褶皱,伴随褶皱运动有较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发生,其构造应力场方向为南北向。白垩纪—古近纪,构造应力场方向由北东向北西转变,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宽缓型褶皱,脆性断裂及拉分盆地。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及断块运动,构造应力场主体方向为北西向。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及演化_珠江三角洲北西向

研究区属于华南块体的南部,其经历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等。震旦纪—志留纪,区内经历了大陆裂解→陆内裂谷沉积阶段,接受了厚数千米的杂陆屑式碎屑岩沉积。震旦纪晚期,出现了明显的海退,沉积物变粗;寒武纪时期,陆内裂谷继续演化,发育类复理石建造,整合覆盖于震旦系之上。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使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一系列紧密线形褶皱,构造线方位以北东向为主,它们构成了前泥盆纪褶皱基底,被泥盆系角度不整合覆盖。伴随加里东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在黄山鲁、黄阁、南村镇等地一带发生了岩浆侵入作用。该时期构造应力场主体方向为北西向。

中泥盆世—早三叠世,区内前泥盆纪基底再次裂解,沉积了陆相—滨浅海相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建造和含煤碎屑岩建造,地层之间以整合接触为特征,偶见平行不整合。地层的岩性多变,岩相复杂,化石丰富,属于稳定型建造系列,单陆屑式建造组合和稳定建造组合。此时期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在江门、古劳镇等地出现该时期侵入岩活动。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发生,它使本区的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及基底发生褶皱,伴随褶皱运动有较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发生,其构造应力场方向为南北向。

中新生代,随着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俯冲作用,本区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时期。晚三叠世—侏罗纪的沉积建造主要为复陆屑类磨拉石建造、含煤碎屑岩建造及中酸性火山碎屑夹碎屑岩建造,构造应力场方向为南北向。

白垩纪—古近纪,构造应力场方向由北东向北西转变,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宽缓型褶皱,脆性断裂及拉分盆地。白垩纪的沉积建造组合为复陆屑式建造组合夹火山复陆屑式建造组合,为一套杂色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

始新世末—渐新世初的喜马拉雅运动一幕,使广东地壳发生了强烈抬升,导致调查区古近纪盆地迅速抬升而萎缩消亡,从而结束了盆地的沉降史。喜马拉雅运动一幕以后的E2—Qp1时期,本区长期处于隆升剥蚀状态,直至Qp2开始,随着珠江三角洲盆地的形成,才接受Qp2以来的第四纪沉积。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及断块运动,构造应力场主体方向为北西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