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 燕 郭志伟[2]摘 要: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例,分析马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通过对关键点的探讨与分析,寻求产业融合的最佳路径,并为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发展找寻对策。锡林郭勒盟地处内蒙古中部,于2010年被评为“中国马都”,马文化资源在锡林郭勒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_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_区域文化产业研究 2

刘 燕 郭志伟[2]

摘 要: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例,分析马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基于品牌定位、产品组合、区域整合与营销宣传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既是地区发展应关注的重点,又是产业融合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通过对关键点的探讨与分析,寻求产业融合的最佳路径,并为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发展找寻对策。

关键字:马产业;文化产业;融合;锡林郭勒盟

产业融合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或者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业态或新的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3]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处于产业的不断融合过程中,与旅游、科技和其他业态的不断融合,使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日益丰富和多样的特点,也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马产业是一直以来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发展的业态,和农耕、运输、骑乘、邮政、国防等传统马产业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马的传统价值和意义不断消减,传统马业逐渐转化为现代马业,它综合了文化、体育、竞技、休闲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产业。马产业内容丰富深远,主要包括博彩赛马业(包括马术)、旅游马业(马术表演、文化娱乐马术、旅游马术及服务行业等)以及产品马业(马产品的综合开发)。[4]这其中,依托马文化资源,开发马文化旅游,既是马产业紧跟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马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锡林郭勒盟地处内蒙古中部,于2010年被评为“中国马都”,马文化资源在锡林郭勒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锡盟文化产业发展纲要(2009—2015年)》等政策为锡盟文化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锡盟发展马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发展中迫切需要挖掘马文化资源的内涵,实现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进一步丰富产品组合,推动旗县互动,构建准确到位的营销推广方式,不断扩大马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融合发展的基础分析

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积极发展旅游马业,即努力发掘地方马文化资源,依托特色马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和经济活动,利用马这一独特的资源禀赋,充分结合地方风土人情,以马为核心,将各旅游要素有效整合。[5]这既需要开发地有良好的马产业基础,也需要地方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展马文化旅游。

近些年,锡林郭勒盟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强化、重塑和包装,元上都遗址旅游区、中国马都核心区、锡林郭勒游牧部落、阿旗洪格尔旅游区、东乌旗民族风情园纷纷建成,将文化优势很好地融入经济发展当中,“吉祥草原”“中国马都”、乌兰牧骑等文化品牌广为传播。在深入考查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开发马文化旅游既符合锡盟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是打造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途径。

(一)锡林郭勒盟马产业概况

1.马发展历史悠久

对蒙古马文化追根溯源,可以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对马神明的崇拜。游牧先氏在驯养马之前被马的灵性所折服,由此马在牧人心中拥有了崇高的地位,这也是我国北方各民族信奉的萨满教将马神位列“九十九天神”之一的原因。历史上,匈奴、林胡、乌桓、鲜卑、突厥、柔然、契丹等游牧民族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繁衍生息,无不与马发生着特定的关系。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人统一草原,在锡盟南部建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帝国。成吉思汗踏遍锡林郭勒大草原,在草原上跃马扬鞭,曾作战于乌拉盖河流域和锡林郭勒盟南部。可以说,马在推动朝代更替、历史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托起了底蕴深厚的蒙元文化。由此,蒙古帝国也被誉为“马之帝国”,并产生了对成吉思汗“弓马之利取天下”的认同。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在苏尼特左旗留下历史丰碑玄石坡和立马峰,石崖背后的马蹄印铭刻戎马所立的赫赫战功。清朝时期,太仆寺旗为皇室提供军用马匹、御用肉奶食品,被称为“皇家御马场”,镶黄旗、正镶白旗也是皇室的中心牧场。从古至今,蒙古马在牧民生产生活、行军征战、民风民俗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马品种优越精良

蒙古人在同马长期相互依存的过程中,马的习性和禀赋也影响了他们个性的形成。勇往直前,奔腾不息,这就是蒙古民族的精神,也使蒙古马从自然的马到神马,最终成为马背民族的一种文化图腾。[6]锡林郭勒是蒙古马的发祥地,而乌珠穆沁马和阿巴嘎黑马是生活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蒙古马的典型代表,蒙古马拥有持久的耐力,可适应恶劣的气候与较差的营养环境,品质优越。所以,历史上蒙古人行军作战常常兵马先动、粮草后行,战争取胜也更胜一筹。《唐会要》也曾对蒙古马有过技艺与耐力不可比拟的描述,致使蒙古马成为历代帝王争抢的良驹。蒙古马与蒙古人同样拥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它的朴实与蒙古人的质朴相融,这也是牧人敬马、爱马的原因,也使得这片大草原上马文化独特而纷呈。现代马业的发展,马的地位与价值再一次得到凸显,而锡林郭勒盟凭借着马业大盟、马匹品种优良的优势,较为完善的马业基础,迅速扭转马业发展颓势,马匹数量与质量明显回升,马种改良等培育繁衍工作步入正轨,锡林郭勒盟境内拥有蒙古马保种基地3处和杂种马培育基地1处,为现代马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马传统保存完整

传统马业的衰落也曾导致马匹数量的减少与质量的下降,但锡林郭勒盟一直保持着养马、驯马、育马的传统,马业发展历史悠久,这里保留着较为完整的马文化习俗。例如,生产民俗打马鬃、酿奶酒、烙马印,游艺民俗拴马、跑马、赛马等。此外,还有马殉葬习俗,诸如马鞍、鞍鞠、马鞭、套马杆的传统工艺的实物创造。目前,锡盟经济发展中销售育养的种马、竞技马,为牧民提供收入来源,镶黄旗建立马奶产业基地,发展奶食的传统工艺,这些传统也已融入旅游产业中,诸如骑马、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此外,各种相关的祝赞词、文学作品、造型艺术中不乏灵动的马文化形象,常常以马喻人以示对对方的尊称。同时,有关马的物质与精神层次的历史文学故事、生产工艺创造在镶黄旗蒙古马文化博物馆以及其他马文化展示场所得到了全面传播,传承发展格局较为完备。

4.马产业基础扎实

锡林郭勒盟不仅拥有发展马经济的历史根源,还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锡林郭勒自2004年马匹数量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提升。镶黄旗建设有占地2823亩的马文化主题公园,并借助马文化博物馆传播蒙古族马文化,发展马文化旅游产业。太仆寺旗打造御马文化产业园区,并建设有京畿国际会员狩猎场,成为运动马培训基地的先行者。锡林郭勒马术大会、国际马术耐力赛、太仆寺旗马术绕桶赛、“阿吉乃”大赛、“中国草原大赛马”等赛事成为了具有国力影响力的草原赛马盛会。同时,全盟各旗县成立马业协会,如正蓝旗马业协会、多伦马业协会、镶黄旗呼日东高勒嘎查马业协会,还下设察哈尔马业协会。人力的增加、基础设施的完善保障了锡盟马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锡林郭勒盟马文化旅游特点

1.马产业链逐步完善

锡林郭勒马产业发展基础雄厚,马产业由最初的养马、育马不断地延伸,现除了马产品的生产、马繁育和交易,还注重了马竞技的建设和马文化旅游的开发。通过新建马文化产业园区、马博物馆、打造《千古马颂》大型马文化全景式演艺项目,开展马业博览会,马产业链延伸到演艺与会展业,由此,逐步形成了依托马产业的商品生产、马术运动、休闲骑乘、演出会展的产业链条,并涉及生活、娱乐、购物等多个方面。通过产业链的不断延伸,马的休闲娱乐功能、风土人情的展示功能和演艺欣赏功能被一一呈现,马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在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马旅游特色鲜明

锡盟拥有适宜马匹繁育和驯养的自然条件,文化旅游建设实践中,马元素均融入体育竞技,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工艺食品等项目中,马产业的发展不光集中在传统赛马、马术表演、工艺品等旅游产品上,更逐步走向体验民风民俗的深层次道路。马就好比牧民的伙伴,牧民对马匹的呵护全部体现在养马的习俗当中,并传承至今,打马鬃是牧民十分重视的生活生产活动,类似的传统还包括酿马奶酒、烙马印等,通过深入了解牧民与马的关系,游客不光体验到马文化的单一元素,更接触到蒙古族的民风民俗。可以说,马是锡盟传播民俗风情的有力工具,是草原文化的可靠依托,也是发展锡盟旅游业最具实证价值的载体

3.马活动丰富多样

马匹基数的变化为马业的多元发展提供可能,马匹功能也逐步从传统的运输、农耕、军事向体育休闲娱乐方向转化,马术耐力赛、绕桶赛、速度赛、走马赛、障碍赛等国际性的专业马术竞赛在锡林郭勒不断上演。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全盟举办相关马的大型主题活动50多项,为此,全盟建设有中国马都综合核心项目区、专用的锡林郭勒铁骑赛马场、太仆寺御马文化产业园区、蒙古马文化主题公园等各类综合型场所,形成赛马、观赏、游览、餐饮及住宿综合体,为竞技赛马、体育、旅游、休闲、马产品开发提供场所。全盟各旗自发组织举办各具特色的草原盛会那达慕,传统赛马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以下以旗县市(区)为单位,汇总各单位内相关马重点建设设施(机构)和有影响力的赛事(见表1)。

表1 各旗县市马重点建设设施(机构)和有影响力的赛事

(三)锡林郭勒盟马文化旅游的开发价值

从资源禀赋看,马是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代表蒙古族信仰的符号之一,深入挖掘自治区的马文化底蕴,是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有效途径。[7]锡林郭勒盟马文化的发展,对整个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马”的形象也已成为突出草原文化特色、代表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具有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的标志性载体。此外,马文化资源深度旅游开发不光对弘扬草原文明具有价值,同时,对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意义重大。锡盟马文化资源的转化需要把握资源特性,围绕旅游行业的特点和产业链加以开发。

从市场价值看,商业赛马、旅游马业和马产品是现代马业商业化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旅游马业发展需要马竞技、马产品的拉动,旅游马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赛马、马产品进一步提升。现代马业与交通、食品、物流等行业联动形成锡林郭勒盟新的经济增长极。据不完全统计,锡林郭勒的大部分马匹用于旅游骑乘和马术运动。锡林郭勒新闻网报道,牧民通过出售马匹、参与旅游与赛事、加工马奶食品等行为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可见,对锡林郭勒盟而言,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既是资源禀赋所及,也是现实要求所在。

二、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依托地区马产业资源,开发马文化旅游,打造地区品牌,突出发展特色。但在融合过程中,由于产业差距较大,融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规模,由此造成地区品牌定位模糊,产品创意和组合不够丰富,地区间的合作无法有效开展,进而在对外的宣传上难以形成合力。锡林郭勒盟在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就存在这些问题。

(一)品牌定位不清晰

在现阶段,每个地区的发展都应有自己鲜明的品牌定位,品牌是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地区形象的代表,也是地区在社会公众中的整体形象,它是地区或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生活、文化产品等形成的鲜明的文化氛围。[8]从文化市场营销角度出发,品牌定位是在考量市场需求、竞争等状况下,寻求产品适销对路的先决条件。现阶段,锡林郭勒盟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刚刚起步,马文化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很多项目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因而,以马文化旅游为品牌定位的思路还没有明确,品牌定位还不够清晰。锡林郭勒盟现以“天堂草原”“吉祥草原”“中国马都”、乌兰牧骑等一张张文化名片进行传播,又以锡盟四季不同的特点做青、绿、金、银四大文章,杂糅生态、民俗、边境、蒙元文化等概念,庞杂的定位让人很难形成统一的形象认识,缺乏主打特色理念,同时“天堂草原”“吉祥草原”等与内蒙古周边的盟市在品牌定位上有重复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锡林郭勒盟旅游品牌的打造。

文化旅游特色核心理念的缺乏,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来改善的。山东文化旅游特色的战略定位,“好客山东”的宣传口语也是经过先前“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等口语发展而来的,由大而全转为精而准,创造了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实现了旅游品牌的换档升级。锡林郭勒盟正处于实现品牌定位转化的关键期,正需要推动马产业和文化资源的融合,明确马文化旅游的品牌定位,使马文化资源得到合理整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品创意不丰富

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一定要在马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创意元素,不论是在马文化旅游项目的设置上还是产品的组合上,都应寻求突破和创新。但锡林郭勒盟在马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上目前还不够精细,缺乏创意设计,且项目设置简单重复。以锡林浩特市中国马都核心区项目为例,主要规划建设有标准赛马场、马厩、越野赛道以及文化广场、马术学校和马博物馆,目的是融合马术赛事、文化展览、马匹培育、旅游娱乐等项目,与此同时,锡盟的镶黄旗中国马都·蒙古马文化主题公园以及太仆寺旗御马园也在做类似的事情,由此在项目的设置上产生了功能一致的后果,导致了项目的同质化。显然,文化创意的缺失导致锡林郭勒盟马文化旅游的发展出现资源丰富而后劲儿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单一的经营方式使马文化旅游的质量与经营效益受到限制,全盟除了少有的几项国际或者全国知名赛事之外,其他均是旗县牧民自发组织的马文化活动,景点目标服务市场不清晰,项目也仅以传统的骑乘、表演、观赏、食品和工艺品为主,基础设施同质化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一方面游客希望感知中国马都丰富的马文化的愿景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场所雷同、闲置或无用,这都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特色文化的展现,不利于产业的合理有效发展。

(三)地区整合不合理

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所属区域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哪些地区打造赛事、哪些地区发展演艺、哪些地区进行体验、哪些地区着力于相关产品的开发,应有宏观的考虑和微观的设置,发展有重点,宣传有亮点。但目前锡林郭勒盟旗县行政区域之间关联度、聚合度不高,达不到项目整合效应。首先,旗县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具体体现为:旗县都认识到马业发展的重要性,均借助“中国马都”的发展机遇,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致使一些设施功能重复,旗县之间无法实现互补,反而出现设施闲置、资源浪费。其次,旅游景区相对分散。例如,锡林浩特市中国马都核心区项目马文化景区与镶黄旗马文化主题公园、太仆寺旗御马文化产业园区以及其他旗县景区相对孤立,没有关联的纽带和互补的项目。再次,马文化景区与其他旅游景区关联不足,马文化旅游项目应吸引游客长时间驻足,进而有参观其他景区的需求,现实来看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最后,旗县之间出现重复的比赛项目或者节日,各旗县均有各自的文化节日,赛程一般为一天,规模小,不具有传播效应,不但不利于整体的推广和发展,还形成内部竞争机制。

(四)营销推广不到位

产业融合在形成新的业态或新的增长点时,应着力宣传和推广,进而达到与目标主体之间的沟通,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力。锡林郭勒盟在2010年被评为“中国马都”后,虽开展了相应的宣传,如2014年在北京开展了“中国马都吉祥草原,锡林郭勒旅游宣传周”的活动,但在宣传的手段和推广的方式上还比较单一。目前,锡林郭勒盟主要以在大中城市和旅游主客源地举办旅游推荐和宣传活动,配合电视广告、报纸专栏、图文广告等传统媒介,与中国旅游网、百度、搜狐、搜狗搜索引擎合作,集中在PC端宣传推广为主。PC端推广虽然受众较多,但面对海量信息,受众的关注度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抓住关键事件,进行集中营销,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天降雄狮》和《狼图腾》两部热映电影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紧紧抓住热映契机,塑造骊特色旅游文化,宣传方式极为主动,实施以“《天降雄狮》重启神秘传说‘消失的军团’再现甘肃永昌”为主题的微信、微博及网络媒体的宣传推广活动,同时,金昌市人民政府携手金昌酒厂与兰州黄河影城,共推《天降雄狮》影片。而锡林郭勒盟却没有借助《狼图腾》影片做足文化旅游宣传的文章。尽管主流媒体的宣传能够覆盖广泛的市场范围,却远不及一部影片带来的轰动效应。

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产业融合是长期的发展过程,应从长远眼光来看,从宏观视野寻求马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战略需求点,明确产品交汇点和产业交叉点[9],同时,针对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与可行策略。

(一)清晰明确的马文化旅游品牌定位

产业融合需要有清晰的定位与明确的发展思路,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定位于马文化旅游,在此基础上,发挥产业的联动作用,延长产业链,丰富产品形式。锡林郭勒盟定位马文化旅游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传统优势资源与现代发展需求结合的关键所在。锡林郭勒盟拥有丰厚多彩的马文化资源和马匹生长的自然环境,有着开展各项马赛事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马术耐力赛、绕桶赛、速度赛、走马赛、障碍赛等大型有关马主题活动在锡林郭勒盟举办,马文化旅游景区、马文化商品以及休闲骑乘服务在锡盟有着极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马业博览会也在此举办。可以说,马文化凝结着草原文明、蒙元文明以及蒙古族民俗风情,是锡盟经济结构调整、城市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中国马都”称号的核心因素。

在融合发展中,锡林郭勒盟还需积极构建鲜明的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出集现代创意元素和民族马文化内涵的显著标识,并打造响亮的“中国马都”宣传口号。马文化旅游是锡盟文化旅游品牌差异化定位的核心,也是培养文化旅游核心理念的必要选择。

(二)富有创意的马文化旅游产品组合

1.细分市场、赛马先行

现代赛马已成为一种休闲文化活动。[10]马竞技早已与马休闲旅游融为一体,赛马本身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马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必须以赛马为引擎,精心组织赛事,积极扩大规模,进行推广营销。锡林郭勒盟就应以赛马为拉动引擎,吸引众多游客关注。随着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愿意参与马上竞技项目。创新马文化相关旅游项目组合,融合发展马文化休闲观光、民俗特色、演艺观赏、修学,有利于吸引游客关注。同时细分消费者市场,在骑乘观赏、游览的形式上增加野外生存等旅游项目,提供全方位的生存体验活动,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构建以马文化为中心的观光、体验、娱乐、演艺、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旅游。

2.精耕细作、创意发展

文化产业又称创意产业,创意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因此,产业融合过程中,必须加入创意理念。锡林郭勒盟马文化旅游的发展急需从创新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改变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打破原有行政片区各自发展的方式,站在锡林郭勒盟整体发展的战略角度,如将大类的品牌赛事分别交由不同的旗县举办,锡林浩特以承办耐力赛为主,太仆寺旗以承办绕桶赛等,实现相关旅游场地设施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注重细节,在景区指引、讲解说明、信息服务等方面做精做细。从创意策划、设计、实施、反馈等环节组合丰富的马文化旅游产品,灵活采用创新方式及手段,尤其是现如今科技的运用,逐步实现锡林郭勒盟马文化特色资源+创意+科技的文化产品组合。

(三)合理有效的马文化旅游区域整合

1.构建马文化旅游发展的区域互动

马文化旅游区域合理整合,旗县之间应该互联互通。旗县应摆脱马产业或“旅游业”单一的经营角度,以产业融合的视角促进统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取消小规模无影响力的马文化节事,举全盟之力助推诸如马术大会、马术耐力赛、马术绕桶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节事,发挥其带动效应。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打造行业间集信息资讯、信息交流、营销合作为一体的发展平台,以促进马文化游娱、演艺、工艺、修学、食品等行业的发展。

2.创建马文化旅游发展的景区联合

马文化旅游区域合理整合,应该打破景区间的发展壁垒,马文化景区之间以及马文化景区与其他景区是互补的,彼此的联合易于产生聚合效应。例如打造御马苑景区(太仆寺旗)—成吉思汗边墙遗址—马文化博物馆—牧马苑(正镶白旗)—正蓝旗—锡林浩特市创意旅游线路,将资源连成线,改变以往景区分割的经营方式,以马文化为主线串联贝子庙、山西会馆、蒙元文化苑等文化旅游景区,以马文化为纽带综合展现锡林郭勒盟特色民族风情。

(四)准确到位的马文化旅游推广方式

锡林郭勒盟马文化旅游营销应有移动互联思维。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相互结合,互联网已迈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大门。锡盟应积极规划宣传推广方式,有步骤、高效率、成体系地宣传马文化旅游。营销推广方式不光集中在传统媒体和网络PC端,“互联网+广告”的形式让更多时尚化、多屏化、社交化的用户所接受,大数据可以全方位洞察目标群体,时刻反馈营销效果。例如,阿巴嘎旗马文化旅游品牌可把“哈日阿都”文化节作为塑造的重点,融合互联网思维,寻找合适的广告投放方式,实现“看见就是消费”的理念,以提高阿巴嘎黑马的知名度,进而带动旗内马奶文化,提高整体旅游发展质量。

以锡林郭勒盟为例不难看出,对于有着丰厚马文化资源的民族地区而言,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应形成以马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定位、旅游产品组合、区域发展格局和马文化旅游营销方式。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与现代创意、科技相融,做精做细旅游服务。以马竞技为拉动引擎,发展马文化旅游,以马文化景区带动周边文化资源利用,同时带动表演、食品、传统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以马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实现经济优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芒来.蒙古族马文化与马产业发展之我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4).

[3]李春阳,段生荣,叶凯,等.新疆特色马产业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J].中国农学通报,2013(14).

[4]芒来、代钦.关于加快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的思考[N].内蒙古日报,2011-06-10.

[5]余刚,尹恒,夏云建.以赛马运动引领武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J].科技视界,2014(17).

[6]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

[7]夏云建,段辉巧,曾庆旋.赛马与休闲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可行性研究——以开发武汉市赛马休闲产业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3).

【注释】

[1]本文为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12C031)“内蒙古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成果。

[2]作者简介:刘燕,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副教授;郭志伟,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专业在读研究生。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芒来.蒙古族马文化与马产业发展之我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芒来.蒙古族马文化与马产业发展之我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4).

[6]李春阳,段生荣,叶凯,等.新疆特色马产业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J].中国农学通报,2013(14).

[7]芒来、代钦.关于加快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的思考[N].内蒙古日报,2011-06-10.

[8]余刚,尹恒,夏云建.以赛马运动引领武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J].科技视界,2014(17).

[9]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

[10]夏云建,段辉巧,曾庆旋.赛马与休闲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可行性研究——以开发武汉市赛马休闲产业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