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主要态势

“十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主要态势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十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主要态势“十五”期间,我国轻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增长。2.轻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十五”期间,轻工各行业科技投入得到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十五”期间轻工行业加大了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推动了企业一系列的创名牌产品活动,形成了一批消费者认可的品牌。

一、“十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主要态势

“十五”期间,我国轻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轻工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

1.轻工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十五”期间,轻工业产值、利税及出口额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见表24-1),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见表24-2),产品品种从“九五”期间的24万种发展到“十五”期间的30多万种,并已转向多样性和系列化。

表24-1 2000~2005年轻工业产值、利税及出口额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表24-2 2001~2005年轻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占全球产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有关资料整理。

2.轻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十五”期间,轻工各行业科技投入得到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轻工企业科技投入占年销售额的比重,由“九五”期间的不足1%提高到“十五”期间的1%以上;轻工企业科技人员占员工比例,由“九五”期间的2%~3%提高到“十五”期间的5%;科技进步对轻工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期间的35%左右提高到“十五”期间的40%。“十五”期间,大中型轻工企业基本上均建立了研发机构(“九五”期间约只有50%的大中型企业建有较健全的技术开发机构),尤其是各行业的领先企业均建有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轻工全行业有近40个国家级技术中心),这些领先企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已达到10%~25%;每年科技投入占年销售额的比重已达到2%~4%;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在40%~60%。“十五”期间,轻工主要行业(包括制浆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照明电器、陶瓷、日用化工、电池等行业)均引进了一定数量的国外技术、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通过消化吸收,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家用电器行业(包括海尔、美的、格力、新飞、春兰等电器公司)的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轻工各行业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在“九五”时期的基础上,轻工业自主开发了发酵法甘油生产等十余项独创性技术(目前已进入了产业化推广阶段),并呈现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如食品行业,包括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无菌包装技术、保鲜技术、微胶囊技术、挤压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高压技术等已得到广泛应用)以及集成化创新开发的趋势(如塑料行业,塑料与无机材料技术相结合的改性技术的应用,已开发出替代木材、钢材、玻璃、水泥有色金属等材料的性能好、功能多的产品)。此外,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新光源和新能源技术也已经开始在轻工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如皮革行业中各种减少铬产生和排放的鞣制方法,轻工机电行业中无须电镀、油漆的技术,其他行业如采用水溶性涂料取代溶剂型涂料、洗涤剂无磷化、电池无汞化、塑料的降解技术等一些新技术也均在“十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优势企业实力增强,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消费者认可的品牌

“十五”期间,轻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至2005年底,家电行业(包括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器)前6家企业的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5%,啤酒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量也已接近全国总产量的60%。“十五”期间轻工行业加大了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推动了企业一系列的创名牌产品活动,形成了一批消费者认可的品牌。2005年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确认为中国世界名牌的轻工产品有青岛海尔电冰箱、洗衣机2个,确认为中国名牌的轻工产品233个,占中国名牌总数的46.5%。目前在有效期的中国名牌产品有925个,其中轻工产品387个,占总数的41.8%。[2]轻工行业的名牌战略和名牌效应,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生产水平、管理素质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提升了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以皮革行业为例(皮革行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重点措施之一是做好真皮标志工作),在国内市场,“真皮标志”的产品质量口碑好、销售额明显增长、品牌集中度强。以缝制机械行业为例,由于光机电一体化、科技含量较高的智能缝纫机和特种缝纫机产量、销量比重逐年增加,尽管2005年1~4月出口总量有所下降,而创汇额却增长34%。

4.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中小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经济体制活力充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我国轻工业的产业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一种以产业群体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中小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经济体制活力充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兴起,形成了各自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体系,不仅加快了产业发展,适应了城乡不同层次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还形成了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带动了当地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区519个,年产值达6000亿元,仅温州就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锁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塑编之都等多个产业集群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国内外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单打独斗难以取胜,采取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集聚方式,以整个群体的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就可以形成集聚竞争优势(包括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以及规模优势等)。打火机在温州的集群化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靠此占领了欧盟80%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温州重要的经济份额。也正是靠产业集群产生的强大效应,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空调、冰箱等产品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