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丛书新序社会工作是政府管理和市场运行的共生系统,是发达地区和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已成为当代中国多方瞩目的社会议题。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应该居于先导地位。因此,自我充权已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各界的现实需要。本丛书是受过国际高级专业课程训练的境内外华人社会工作专业人士之理论经验形成的知识总结。
丛书新序_社会工作概论

丛书新序

社会工作是政府管理和市场运行的共生系统,是发达地区和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作为在国际社会中与医生、律师等相类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场景中有需求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和组织为对象,依托“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伦理和“临床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特有工作技术,协助工作对象改变和推动社会场景优化,预防、舒缓和解决工作对象的困境,满足工作对象的需求,从而推进工作对象与外在场景之间的和谐平衡,促进社会公正。特殊伦理和专业技能是社会工作(者)区别于其他助人专业(职业)的关键标志。

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功能、地位极其重要。19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改革,使中国在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同时由计划机制逐步走向市场机制。在过去30年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是中国的主旋律,国民的总体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在量和质的层面也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与物质生活改善相伴的是失业、贫穷、分化、压力等社会现象。然而,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发展并未及时呼应社会的多元变迁,极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及由此导致的问题解决的客观需要。于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就成为今日中国的重要议题。在如此宏观场景中,政府、市场和社会都必须直面本土现实和借鉴国际经验。老问题的解决需要和新局面的形势推动,将促使“政社分开”紧跟“政企分开”的步伐,成为未来中国的重要旋律。社会工作这个社会稳定器即将展示魅力,并将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已成为当代中国多方瞩目的社会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决定中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2007年,中央政府层面随后举行了社会工作专题调研,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证制度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民政等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领域、多个地区都已开始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2008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将于6月28和29日在全国推开,一些全国层面的政策正在积极酝酿之中。在教育领域,200多所高校已成立社会工作专业甚至社会工作学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也已进入社会工作的国际专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的学位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研讨完善。在组织方面,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社会工作研究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协会都已出现。所有这些都表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实践和专业化发展已在我国内地展开。然而,中国社会工作在专业化和职业化、本土化本地化等方面的成就尚极其有限,其理论、研究、实务及其三者旋动都落后于现实社会对专业社会工作的紧迫需要。

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应该居于先导地位。社会工作教育是推进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务之间良性互动的主打力量,承担着传道外来社会工作和提炼本土助人模式的双重任务。然而,中国学术界总体进入专业社会工作领域的时间还不长,领悟社会工作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尚不足。因此,自我充权已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各界的现实需要。

教材建设在社会工作实务推进和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中作用极其显要。自从20年前中国开始重新关注专业社会工作之日起,许多仁人志士付出了巨大努力,撰写、编辑和翻译了不少社会工作的教材和相关文献,也完成了不少政府层面、实务层面和学术层面的专业研究成果。这些都对社会工作实务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视的积极作用。但是,与实务和教育对社会工作资料的紧迫需求相比,与港台华人社区的社会工作丰富成就相比,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类教学资料极其短缺,其中,最能引起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工教学人士共鸣的正是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的不足。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05年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开始出版《专业社会工作新品系列》。该系列中已出版的教材得到了社会工作的政策领域、实务领域和和教学领域等多类人士的积极关注,也产生了较大社会效应。合作双方也在教材设计、出版和发行等方面的精诚合作中深化了工作友情和私人情谊。

为了进一步扩大本系列的积极效应,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达成共识,由长于教材出版和发行的复旦大学出版社转接本系列的各项工作,并在原有选题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本系列的主题结构,从而为中国的社会服务与管理以及社会工作教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受过国际化社会工作高级课程训练的华人学者参与编撰工作是本系列的重要特色。专业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必须面对本土社会。组织一批既领悟华人社会尤其大陆社会之现实又了解专业社会工作内涵的同道完成专业教材之编写,显然是比较理想的安排。因此,本系列由策划之日起就决定发动有兴趣之华人学者完成编写工作,以较好地整合本土与国际,并恰当地融汇理论与实务。就理想而言,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受过规范专业训练的华人社会工作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都可以是丛书的候选编撰人员;在操作层面,各书主编受委托根据有关人士的专业特长、作业兴趣和时间安排,组建各自的任务中心小组。其实,完成丛书编写仅仅是一个任务目标,在各位作者各负文责、认真写作的过程中积极互动和强化团队则是其过程目标。藉社会工作理念完成专业社会工作著作的编写,应该也是本丛书体现专业特色的立意之一。

本丛书是受过国际高级专业课程训练的境内外华人社会工作专业人士之理论经验形成的知识总结。各位作者出于专业精神和角色责任都已尽心竭力,因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工作界的需要是众人的共同愿望。鉴于个体知识特殊性在演绎中可能出现的局限,本人希望社工同道在积极指出丛书不足的同时,以接纳、同理、分享等专业心态予以积极对待和切磋交流。

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良性发展的社会场境正在形成,而未来之不确定也确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研究是社会工作学者乃至整个社会工作界人士的共同责任。面对远道重任,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精诚合作,共向未来。

在系列丛书撰写和出版过程中,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裘根祥副教授(已故)在初期参与了相关事务,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朱阿根先生和李丹先生为译文版丛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复旦大学出版社马晓俊博士为复旦版丛书开始出版付出了巨大劳动。对于他们的精心设计、真切建议和辛勤劳动,本人在此谨致真诚谢意。

顾东辉

2008年4月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