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探析

浙江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探析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浙江人均GDP已达中等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城市化率达到59%。因此,浙江城乡一体化精神文明层面的研究,已成为我省各界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认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能否深入开展。社会事业是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浙江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探析

傅 歆

2010年,浙江人均GDP已达中等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城市化率达到59%。“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城乡一体化进入到黄金时期,省域内城市现代化和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农村人口和产业快速集聚,乡村的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文明程度和生活方式正加速向城市化目标点发展,城乡一体化成效日益显现。综观现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浙江在统筹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物质文明方面成效显著,而在精神文明层面还存在一定距离。尽管这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但还没有普及化、深层次化、实效化,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理论,还没有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浙江经验。因此,浙江城乡一体化精神文明层面的研究,已成为我省各界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迫切要求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为我们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中,各地都把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放在显要位置,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落实,但往往忽略了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物质力量的推动,又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框架下,合理配置城乡精神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协调发展。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资源优势,实现“以城带乡”,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是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素质的高低既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又是精神文明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农村的文化、卫生设施、条件比较简陋,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生活习惯上还有不少陋习。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领导重视的程度,还是资金投入的幅度,无论是采取措施的强度,还是落实工作的力度,都还相对滞后,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而以前又缺少一种像文明城市创建那样能够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势载体。拓展文明城市创建这个载体,升级为文明县,开展新一轮的创建活动,比较能够引起各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像开展文明城市创建那样,形成强势推动的良好局面,引导地方政府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加关注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更加注重推动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

二、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能否深入开展。长期以来,一些干部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没有经济效益那样直观、能明显体现政绩,便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被动应付;一些干部没有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认为经济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也自然而然上去了,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一些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物质条件较差,精神文明不好搞,从而马虎了事;有些农村群众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有些农村群众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影响了部分干部建设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的主动性,影响了部分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导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

(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

社会事业是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质量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条件滞后、专业人才和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育方面,基础教育发展难度大,职业教育硬件投入严重不足,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医疗卫生方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设备陈旧,医护人员严重缺乏、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体制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农民看病难、买药贵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距离广大农民的期望值仍有一定差距。在文化事业方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堪忧,兼职现象严重,流动性很大,甚至外行当文化干部的情况也大有人在;各项文化活动开展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为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文化活动存在的脱钩、效率低下等现象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文化事业整体发展和推进。

(三)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阵地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也是建立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联系的节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是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必要条件。目前,虽然“村村通”工程已在逐步推广实施,但由于电视节目内容少、广播网络不健全、报纸进户有难度等原因,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仍然相对比较单一,少数农民沉迷于黄、赌、毒之中,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一些乡镇文化活动场所欠缺,农村文体活动硬件设施存在着数量少、条件差的问题,有场所无设施或者被占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有的乡镇已建有图书馆、文化站等阵地,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到了村社一级,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更是基本上处于“一无所有”的状况,农闲时节,赌博、喝酒依然成风。

(四)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是个浩大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从根本上讲,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最终能否建立起一个最大限度整合并充分利用城乡资源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和农村、不同单位之间的精神文明建设资源整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做到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资源共享;才能有效利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资源优势和充分发挥各单位的特长,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联动和区域联动。然而,各地在开展“城乡文明共同创建”活动的过程中,不注重城乡精神文明共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难以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资源的整合,导致城乡之间、不同单位之间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脱节,难以统一部署形成合力,难以真正发挥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的功效。

三、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县(市、区)创建的基础工作和中心环节,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教育、以文明礼仪为重点的社会公德教育、以诚信负责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感恩报德为重点的家庭美德教育和以行为养成为重点的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普及礼仪知识、强化礼仪意识、注重礼仪实践,引导和鼓励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开展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道德系列实践活动,使人们在参与活动中充实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内化为文明素质、转化为文明行为。

(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着力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文化工作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力度,广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不断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求知、休闲娱乐等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实施“春泥计划”,按照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规律,精心设计载体,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广大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加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

以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善城乡交通、水利、邮政、电力、通信、供水、燃气供应、环卫、市场等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有同等的便利条件。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危房改造,加强绿化建设,着力解决乱张贴、乱搭建、乱设摊、乱停放、乱堆放和乱倒垃圾等问题,推动村庄美化、环境净化。深入推进平安村镇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强化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文明社区、文明集市建设,努力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和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推进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产品供给、设施网络、人才资源、技术支撑等公共服务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健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联动机制,实现社会就业平等充分、社会保险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全面协调、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城乡居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发挥农技专家、科普人员、种植养殖能手的作用,向农民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提高增收致富能力。

(五)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平台,拓展空间,做到文明创建全覆盖

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文明县(市、区)创建,要以城市(县城、城区)为中心,不断拓展空间,扩大范围,从建成区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从繁华地段向城郊结合部、周边村镇延伸,从社区向村庄延伸,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推动农村地区加快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要以中心镇和小城镇为据点,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强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着力增强中心镇和小城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能力,着力增强农村社区对城市文明的接纳能力,使中心镇和小城镇成为文明县(市、区)创建的“桥头堡”。要以区域内主要公路、河道为骨架,大力加强公路沿线、河道沿岸的文明村镇创建,为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供畅通的渠道。要以各级文明村为示范,把创建工作向社会治安问题较多、矛盾纠纷集中的行政村延伸,向干群关系紧张、工作推不开局面的行政村延伸,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经济贫困的行政村延伸。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